苍茫无际的青藏高原是人类的一方净土,那是离天空最近的地方,日光朗照、雪放银光,无数的人和牛羊一起繁衍生息。空旷的高原上,到处是信仰的痕迹和力量,经幡和嘛呢石,一种是飘荡飞扬的灵物,一种是凝固坚韧的雕塑,它们作为青藏高原最常见的人文景观,一起成为理解青藏高原的心灵密码。
经幡:青藏高原的心灵密码
撰文/丹曲
摄影/梅生
执行/立山
■ 五彩的经幡在高原灿烂的光照下散发着神秘、肃穆的光芒,令人心生敬畏。
当经幡升起之际
在一片欢乐祥和的“托随”活动中,人们将插在楼顶墙角上的经幡拿下来,换上崭新的经幡,象征着新的日子又将开始,它作为一个美好的祝愿将伴随着人们度过一轮新的春夏秋冬。
初到藏区,首先映入眼帘的是在山坡、河边、树林以及房屋顶上高高飘扬、五彩缤纷的经幡。生活在这片净土上的人们,也许已经把它当做司空见惯的吉祥之物而忽略,但在国内外的游客或民俗学家看来,这些民俗现象的文化价值,甚至不亚于从地下发掘出的隐藏了几千年的稀世文物。历史悠久的藏民族民俗事项浩如烟海,经幡既有久远的历史,也有丰富的内涵,同时具备了鲜明的文化特征。经幡每年都要换新,而换新的日子是千百年来约定俗成的。不管有何功用,也不管何时何地悬挂,在藏区人们看来,当经幡升起之际,便是福运升腾之时。
挂经幡已经成为藏民族节日中的一个重要内容。
拉萨的人们普遍选择在藏历新年初三来完成这一事项。当节日来临时,和煦的晨光洒向大地,各家楼顶的香炉中燃烧着松柏枝叶,青青的雾向空中升腾。这时每家每户都在屋顶铺上卡垫,将切玛盒、青稞酒壶、酥油茶壶、油炸果、水果、糖果等摆上藏式方桌。人们穿上节日盛装,全家男女老少依次就坐,10点左右,仪式在庄严肃穆的气氛中开始了。首先由喇嘛或长者念诵经文,之后由年轻人向各位敬酒、敬茶。然后人们便围着香炉,手中捏一把糌粑,齐声高喊“拉嘉罗”(愿诸神得胜),将糌粑撒向空中,祈愿在新的一年里神灵保佑,消灾灭殃,福运亨通。在一片欢乐祥和的“托随”活动中,人们将插在楼顶墙角上的经幡拿下来,换上崭新的经幡,象征着新的日子又将开始了,它作为一个美好的祝愿将伴随着人们度过一轮新的春夏秋冬。
■ 黄河源头的玛多县,清晨的阳光灿烂地照耀,转经的喇嘛面对经幡虔诚祈祷。
安多藏区甘南草原的更换经幡活动,也十分隆重。这种活动往往与祭祀山神的“插箭”仪式紧密联系在一起。每年都要举行插箭仪式,长长的箭杆上便系有经幡。到了这天凌晨,男女老少骑马上山,走向本村或本部落的神山处。当东升的太阳照射山尖时,主祭祀人一声“拉嘉罗”,只见约1米高、2米见方的煨桑台上冒起滚滚浓烟,人们欢声如雷,呼唤着战神的名字,争先恐后地在煨桑台上添加各自带来的柏枝和糌粑,然后大把大把地将“风马”抛向天空,顿时天地飘动着一片片白茫茫的纸片,好似漫天的雪花。人们一次次呼唤着战神,一遍遍念诵着经文。插箭正式开始,人们双手高举事先带来的拴有经幡的箭杆,缓缓绕过煨桑台一圈,再绕箭垛三圈,递给指定插箭的彪汉插入箭垛。箭杆指向天空,经幡随风飘荡,桑烟升向天空,人们唤呼的声音响彻山谷,有马的骑马环绕桑台狂奔,有枪的对天鸣枪,草原的众生听到了,神灵也听到了,就这样人们将插箭的活动推向高潮。
此外,在藏北草原,在安多的青海,在康巴藏区,人们都会选择在祭祀山神时悬挂这种吉祥的经幡,有的在年初,有的在五、六月或八、九月。
■ 在青海省玉树州的文成公主庙,数不清的经幡构成了一道壮丽的风景。
内心信仰的标志
尽管经幡的意义很明确,但绝对不是为了美化环境,无论是房顶上插立的由柳树枝和几块带色幡条组成的经幡,还是在藏区边远地区柳树枝上系几朵绵羊毛做成的经幡,皆是祈福求运的象征。
世世代代生活在高原上的人们对大自然的变化颇为敏感,企盼人间太平幸福,首先希望大自然无灾无祸,于是用五种不同颜色的幡条来表示这种心理依托。经幡是藏民内心信仰世界的标志,它寄托了藏民们对未来世界的憧憬和对命运的祈求,具有浓厚的佛教色彩。
经幡藏语称为“塔俏”(安多语称“达尔觉”),意为“风旗”“神幡”“经旗”。经幡是由蓝、白、红、绿、黄等彩布印上经文,用绳子连在一起的。经幡有的悬挂在两个山头之间,有的悬挂在屋顶上,有的悬挂在“拉布孜”(插箭)上。
■ 经幡不仅是人们在大地上创造的绚丽风景,更蕴含着人们内心深沉的信仰和期盼。
就其外在形式来讲,经幡大致可以归纳为三种:第一种是印有佛教经文和鸟兽图案的蓝、白、红、绿、黄五色方块布串缝在长绳上;第二种经幡是一条三或五米长的狭长布条,其颜色红白皆有;第三种经幡是五块蓝、白、红、绿、黄色的无字幡条和一块单色镶边的主幡方块布,上面印有佛经和鸟兽图案。
五颜六色的经幡,它的组合看起来好像随意性很强,其实不然。首先,经幡的颜色是固定的,不能随便创新;其次,每种颜色的排列顺序是严格规定的。尽管经幡的意义很明确,但绝对不是为了美化环境,无论是房顶上插立的由柳树枝和几块带色幡条组成的经幡,还是在藏区边远地区柳树枝上系几朵绵羊毛做成的经幡,皆是祈福求运的象征。五块幡条的颜色排列是有象征意义的:蓝色幡条象征蓝天,白色幡条象征白云,红色幡条象征火焰,绿色幡条象征海洋,黄色幡条象征大地。五种颜色的排列形式正是客观大自然物质存在的立体排列形式,五种颜色象征自然界的五种现象,而这些现象则是生命赖以存在的物质基础。
■ 果洛州察朗寺附近,藏民正在撤换旧经幡。
经幡大多为木刻板印刷,除了颜色外,经文和图案也都有象征意义。经文是以佛说经教为内容,以慈悲为怀、普度众生为主旨。有些经幡四个角上还有风马(隆达)的图案,上面四角有鹏、龙、狮、虎图,中央有骏马图。风马中央为“马”,马驮摩尼“三宝”,上方左右绘有日月,四角仍然是四种动物图案,偶尔还有其他图像,但一般都是佛像、菩萨、度母等与佛教相关的形象。佛教将最初来源于“五行”的几种动物赋予了新的含义,认为这五种动物分别象征佛教五大物质元素“地、水、风、火、空”——吼狮象征“地”,因狮居于雪山;祥龙象征“水”,因龙游于水中;猛虎象征“风”,因五行中讲“风生于木”,而虎则是森林之王;神鹏象征“火”,因鹏是藏族上古时代崇信的大神,具有生炎热、光焰等神通,与火性类似;风马中央的马,也称之为“骏马”或“祭马”,象征“地、水、风、火”所依附的虚空。
在佛教经典中,幡为旌旗的总称,与“幢”同为供养佛菩萨的庄严具,用以象征佛菩萨之威德。它也在经典中多用为降魔的象征,在《观心论灌顶法师疏》中说:“僧幡,即翻法界上迷生动出之解。幡坛不相离,即动出不动出不相离也。”《华严经》之《十回向品》中亦说:“菩萨施上妙幢幡,回向云:‘愿一切众生,常以宝缯,书写正法,护持诸佛菩萨法藏。’”即指书经咒于幢幡上。经典中亦常谓造立此幡,能得福德、避苦难、往生诸佛净土,又说供养幡可得菩提及功德,故寺院、道场常加以使用,因而成为庄严之法具。在《长阿含》卷四《游行经》中说:“以佛舍利置于床上,使末罗童子举床四角,擎持幡盖,散华烧香,作众伎乐,供养舍利。”
随着佛教在藏族地区的广泛传播,经幡的应用范围发展至屋顶、山头、大树、桥梁、佛塔寺院。之所以插上经幡,是因藏传佛教主张信徒循环往复地诵念经文,特别是六字真言,而当地的信徒们大多没有文化,念不了经文,只好借助自然的力量——风每吹动经幡一次,就意味着他们念了一遍经,以此来表达人们对神灵和佛陀的虔诚和敬意,它寄托了藏民们对未来世界的憧憬。
■ 青海省果洛藏族自治州达日县,一个制作经幡的小作坊,藏民正在用缝纫机缝制经幡。
追溯经幡的本源
所谓三昧耶形,即是以形表佛及菩萨为悟道所立的誓愿,如诸佛之印相、观音菩萨的莲花及不动明王的剑等;幢幡是以六角或八角幢型所做的幡,将幢与幡的功德合为一体。
在佛教中经幡的种类有很多,可依其材质、形状、目的等而分类如下:
依材质分,有金铜幡、板幡、纸幡、玉幡(以宝玉装饰者)、平幡(平绢所制者)、丝幡(束丝所制者)等。
依色彩分,有五色幡(青、黄、赤、白、黑之五色幡,即续色幡)、八色幡(用于灌顶道场)、青幡(请雨经法)、黄纸幡(大元帅法)等名称。在《灌顶经》中卷十一说黄纸幡用于荐亡:“若四辈男女,若命终时,若已命过,于其亡日,造作黄幡,悬著刹上,使获福德,离八难苦,得生十方诸佛净土。幡盖供养,随心所愿,至成菩提。幡随风转,破碎都尽,至成微尘,其福无量。旛一转时,转轮王位,乃至吹尘小王之位,其报无量。”
依仪礼分,有命过幡(人死时,为死者积福时而建)、续命(神)幡(为祈延命而立)、送葬幡、施饿鬼幡。
依所挂场所而分,有堂幡、高座幡、天盖幡、庭幡。
依幡身所描绘之图分,有种子幡、三昧耶幡、佛像幡、莲华幡。此外,在我国另有于幡身施以刺绣者,此称绣幡。亦有造六角或八角之幢形,以兼具幡幢两种功德者,称为幢幡;其木制者,称为木幢幡。
■ 青海省塔尔寺,经幡围绕的大象为藏传佛教四大吉祥之一。
关于造幡的功德,《撰集百缘经》卷七《顶上有宝盖缘》记载,迦毗罗卫国有一个长者之妻子,分娩时空中悬有大幡盖,因此名其为波多迦(即“幡”)。波多迦后出家得阿罗汉果,受世人敬仰。此外,《药师本愿经》《十方随愿往生经》及《释门正统》卷四等亦说命终时悬幡可延寿或招福,这便是“续命神幡”与“命过幡”。《释迦谱》卷五《阿育王造八万四千塔记》中说:“塔成造千二百织成幡及杂华,未得悬幡。王身有疾,伏枕慷慨曰:‘若威灵有感,愿察我至诚,(中略)由是病愈增算十二,故因名为续命幡。’”《灌顶经》卷十一也说及命过幡之功德:“若人临终之日,当为烧香然灯续明,于塔寺中表刹之上,悬命过幡转读尊经竟三七日……承此功德必得往生。亡者世若有罪业应堕八难,幡灯功德必得解脱。”
密教则谓幡具有无量佛德,如灌顶幡可使行者以顶触幡使来世成道,可至佛位。《秘藏记》卷中也说:“世人皆以幡号灌顶,是以幡功德先为轮王,后终成佛以至佛果,名为灌顶。”绘幡上之图像,称绘幡,描绘佛、菩萨、明王及天部的幡,包括佛像幡、五(七、八)如来幡、菩萨像幡、明王幡、不动幡、天王幡、七大龙神幡等,种类繁多;至于种子幡则是以种子代替图绘的幡;三昧耶形幡又称佛法幡,是描绘佛及菩萨三昧耶形的幡。所谓三昧耶形,即是以形表佛及菩萨为悟道所立的誓愿,如诸佛之印相、观音菩萨的莲花及不动明王的剑等;幢幡是以六角或八角幢型所做的幡,将幢与幡的功德合为一体。
随着藏传佛教的广泛传播,经幡已经远远超出了本来的含义,用途也日益广泛,成为雪域高原藏民族普遍的一个文化现象。
■ 喇嘛在祭神山年保玉则,蓝天高远,衬托着神圣的经幡。
见证佛教思想的传播
佛教文化传入吐蕃后,佛教思想深刻影响了藏民族的物质生活与精神生活。经幡从形式到内容的变化是藏族历史变革的有力佐证。更确切地说,经幡是佛教思想传播的产物。
民俗文化现象的形成绝非一朝一夕,藏族的经幡现象也不例外。那么藏区悬挂的经幡的历史究竟有多长?其颜色、图案及其形式又表达了什么样的文化内涵?藏族学者根敦群培先生曾在他的著作《白史》中这样描述:“……大部分臣民皆牧区也,每户的门上立一根长矛,这是藏民族独有的习俗。此举最早表现为军威,以后演变成为佛教行为。上至与印度毗邻的藏区和下至汉地城镇中居住的藏民,哪怕是一户也要在门上立一根经幡,这种习俗一直保持到现在。”
如果这种说法属实的话,能够说明两点:经幡产生于吐蕃时期;经幡从形式到内涵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经幡的前身是军械长矛,最初挂在门前表示武装力量的威慑,随着历史的变迁,经幡从长矛变成具有浓厚佛教色彩的祈求福运升腾的象征物。
■ 瓦切经幡阵,这里曾是十世班禅的讲经地,被当地人奉为圣地。
众所周知,吐蕃从雅垄河谷崛起后,借助它强大的军事力量,经过不断的战争以后统一青藏高原,建立了吐蕃王朝。在烽火连绵的战争年代,为了鼓舞军队斗志,选择一种武器来宣扬战斗精神,这是合乎情理的,战后每家门上插立一根长矛也是不难理解的。佛教文化传入吐蕃后,大兴佛法,佛教思想深刻影响了藏民族的物质生活与精神生活。经幡从形式到内容的变化是藏族历史变革的有力佐证。更确切地说,经幡是佛教思想传播的产物。
插经幡的习俗,在藏族社会生活中的表现是多方面的。这种习俗虽然笼罩着浓郁的藏族宗教的色彩,但仔细推敲不难看出它与藏族社会生活密切相关。经幡在各种活动中都要悬挂,最常见的如:盟誓活动、经济活动、宗教祭祀以及婚丧嫁娶。据有关研究成果显示,藏族经幡深层次的文化内涵不外乎三种:即对原始生产力进步的追念、古代尚武精神的残存以及自然崇拜和祖先崇拜的遗留。总之,经幡本身的历史文化内涵、民俗学价值到底如何,还有待于我们更进一步考察和研究。
■ 经幡是佛教思想传播的产物,更寄托着藏民对未来世界的憧憬。
>>> End <<<
本文原刊载于《文明》杂志2008年10期
扫描封面右下方二维码,关注《文明》杂志公众号:WENMINGZAZHI,了解更多精彩内容。《文明》杂志淘宝店订阅:打开淘宝app,复制链接并搜索进入店铺,即刻订阅各期文明杂志https://shop177692594.taobao.com/search.htm?spm=a1z10.1-c.0.0.3a613a27JW5D4Z&search=y
版权声明:《文明》杂志所使用的文章和图片属于相关权利人所有,因客观原因,如存在不当使用的情况,敬请相关权利人随时与我们联系及时处理。版权作品,未经《文明》杂志授权,严禁转载,违者将被追究法律责任。客服邮箱:ylrnewlife2020@163.com 电话:010-67135553/67112221。
留言跟帖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站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