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跟大家聊一聊历史上的河西走廊,以及对中原王朝有多么重要。
先来看看河西走廊在哪里?
西面是新疆,东面是连接中原,南面是青藏高原,北面是蒙古高原。中原连接新疆以及中亚,蒙古高原与青藏高原的接合地带。
河西走廊之所以重要,甚至可以与马六甲海峡相提并论,是因为这是连接东西方的重要通道。
从整个中国的地理角度上看,古代中原王朝的东、东南、南三面环海,受制于航海、造船技术和气候条件,大海成为当时不可逾越的天然屏障。
一直到北宋以前,河西走廊是中国对外联系的最重要窗口。
那为什么叫“河西走廊”呢?
位于黄河之西,故名“河西”,夹在祁连山脉和阿拉善高原之间,东西长约一千公里,南北宽从十到百公里不等,故名“走廊”。
在几千年历史上,中原王朝出于政治军事的考虑,把河西走廊的开发提升到保障国家安全战略的高度。两汉的西域都护府、西域长史府,唐朝的安西、北庭都护府,清朝伊犁将军辖地等管理新疆天山南北广大地区,无不以河西走廊为依托。
显赫的地理位置,以及亦农亦牧的自然条件,决定了中原王朝和少数民族政权几千年来在此反复争夺厮杀。对这一地区的争夺,尤为激烈。
今天跟大家聊一聊历史上的河西走廊,以及对中原王朝有多么重要。
先秦
先秦时期河西走廊就以游牧民族聚居地与大量的神话传说出现在史料中。《禹贡》中有对若(弱)水、黑水的记载。
游牧民族对河西走廊的放牧大致开始于春秋末期。相对于阿拉善高原亚区的干燥少雨,祁连山下冰川融水丰富草质丰美。战国至秦汉之际,河西的居民主要是月氏、乌孙和匈奴等游牧民族。
关于月氏、乌孙在河西,《汉书·扬雄传》记载:“公孙创业于金马,票骑发迹于祁连”,可以推证他们的存在。秦穆 公(前659-前621)时陇西有组戎,即混夷、犬戎,亦 即吠夷。
秦朝
秦灭西戎八国,占据陇东宁夏平原一带,戎族空间被大大压缩,义渠残部与乌孙均盘桓于河西。
头曼单于到冒顿单于时期,匈奴逐步发展,挤压月氏空间,最终在秦汉交际时将月氏主力逐出河西走廊。
汉朝
这对新生的汉朝产生巨大威胁。尤其是河套及河西走廊,对关中三秦故地这一核心区构成直接威胁。
在冒顿单于的打击之下,月氏西迁,但并未远徙,而是活动于东部天山一带。直到汉文帝前元6年(前174年)匈奴老上单于击杀月氏王后,月氏始迁往伊犁河流域,河西遂为匈奴领地。这也为张骞出使西域寻求月氏埋下伏笔。
张骞“凿空”通西域后,汉武帝派霍去病西击匈奴,开辟武威、张掖、酒泉、敦煌四郡,不但连通了西域和中原王朝,而且隔绝蒙古高原和青藏高原游牧民族联合起来对付中原。
这是河西走廊第一次纳入中原版图。汉武帝夺取河西走廊的目的是为了打击匈奴,实现彻底的王霸之业。
史载匈奴人失去河西走廊后,哀叹“失我祁连山,使我六畜不蕃息”。
汉武帝设置河西四郡,迁徙汉族居民,进行农牧业开发后,中原王朝开始在河西走廊开护屯田,兴修水利,豢养军马,供给军粮,发展农牧业经济,保障商旅往返,逐渐将河西走廊纳入中原王朝版图。
班固赞曰:汉武帝制匈奴,通西域,师旅之费不可胜计。至于用度不足,乃榷酒酤,莞盐铁,铸白金,造皮币,算至车船,租及六畜。民力屈,财用竭,因之以凶年,寇盗并起,道路不通。直指之使始出,衣绣杖斧,断斩于郡国,然后胜之。
这个时期,中原的丝绸、瓷器、漆器、铁器、竹器及其他商品和汉民族高度发达的造纸、印刷、火药等文化,经过河西走廊输往西域、西亚及中东、西欧。西方商客也经过河西走廊,将珠玉、珍玩、葡萄、核桃、良马等运抵长安、洛阳。
然而到了东汉末年,凉州羌患不断,威胁关中、益州数十年,东汉朝廷花费大量钱财兵力,勉强镇压羌人,却也埋下了王朝覆灭的种子。
敦煌莫高窟第323窟北壁上的张骞出使西域图
两晋
八王之乱之后,五胡乱华,凉州大地(河西走廊)变成了一处小天堂,偏居一隅,对后世河西走廊的积淀产生巨大影响。前凉,西凉政权就是晋朝统治阶级在凉州地区的汉人地方官僚组织建立的,维持了晋朝制度。
在此期间,河西走廊基础设施保存良好,甚至继续发展,对吐谷浑控制的湟水谷地有所影响,为隋唐重开丝绸之路做铺垫。后来后秦,北魏,西魏长期希望全国统一,无暇顾及西域,但河西走廊作为一大粮赋输出地,各北方少数民族政权也对此维持了统治。
南北朝
十六国南北朝时期中原动荡,河西较为安定,成为十六国南北朝时期中原世家大族逃避政治灾难的首选地,大量的内地移民给河西带来了中原先进的文明,学者云集,人才辈出,因此,河西的儒学传统没有中断,涌现出一批大儒。
与此同时,来自中亚和印度的文明种子也传播到了河西走廊。
佛教本来源头在印度,河西走廊作为中原王朝本土最接近中亚、新疆的地区,自然首先受到佛教文化的沐浴。
著名的莫高窟,就是在这个时期开始建造的,河西走廊一带有大量开凿的洞窟、彩塑与壁画。
北魏灭北凉后,从凉州掠去人口3000余口,其中就有大量的僧人,著名的大同云冈石窟的创建者昙耀法师也在其中。
唐朝
隋唐时期,南方的吐蕃开始崛起,北方的突厥依旧强大。
位于河西走廊西端的阳关和玉门关,被中原人视为中土王化到达的最西端,也是漂泊在新疆、中亚地区的中原人的精神故乡。
唐代王维有诗云,“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戴叔伦又有诗云,“愿得此身长报国,何须生入玉门关”。
在唐朝以前,青藏高原除了湟水谷地存在吐谷浑这样的半游牧半农耕政权外,没有较强凝聚力的社会集团。在吐谷浑被击溃之后,南线没能威胁河西走廊。吐蕃的崛起打破了这一切。吐谷浑被消灭后,唐蕃大致以日月山为界(季风区与非季风区分界线)。
安史乱后,河西为吐蕃所有,导致攻守易势,长安无所拱卫,吐蕃以此为根据地,甚至一度攻破长安。这是因为河西走廊非常接近关中。而从天水-乌鞘岭一线到长安沿途地势较平坦,便于骑兵突袭。
但蛮族对汉族核心区无法实现长期稳定占领。吐蕃占领河西走廊,无法形成完备的赋税收集系统。到了唐宣宗时期汉人起义建立归义军政权打回来了。该政权存活百余年,在北宋初年亡于沙州回鹘,旋即沙州回鹘被夏州政权击溃,成为党项族夏州政权的控制区。
后来,夏州政权独立,就是西夏。
宋朝
西夏统一河西之后,社会相对安定, 河西战事亦较少, 加上河西地区自身亦耕亦牧的良好自然条件和历代开发的坚实基础,河西经济迅速得到了恢复和发展,成为西夏畜牧业和农业的后方基地。
丢掉河西使宋朝失去军马的重要产地。在对抗拥有优势骑兵的辽、金、夏等少数民族政权时,往往处于劣势。
与此相对,西夏在据有汉化程度较高的河西走廊后,文明程度迅速提升,成为与辽、宋三足鼎立的一方强国。
更重要的是,陆上丝绸之路被割断,海洋丝绸之路兴起。虽然中国的经济政治重心不断地东移南迁,但河西走廊的战略位置仍然非常重要。
元朝
因为争夺河西走廊,宋夏战争消耗了大宋最后的时间,一直到宋哲宗时期都未有大突破。一代天骄成吉思汗也死磕在银川城下多年,最后死去。
从元朝开始,是河西走廊历史的另一个阶段。对河西走廊统治目的由面临北患变成安抚青藏,成为中原王朝控制蒙古地区、西域、青海乃至西藏地区的晴雨表。河西走廊作为蒙古文化向青藏高原传播的中转站,起到了极其大的沟通作用。
明朝
河西走廊是维持中原稳定的重要屏藩。明代名臣杨一清曾言:“兵粮有备,则河西安。河西安,则关陕安,而中原安矣”。
明朝占领河西走廊后,建立关西七卫(即安定、阿端、曲先、罕东、沙州、赤斤蒙古、哈密等七卫,后沙州卫内迁,在其故地又设罕东左卫)这些流动边防哨所。
但明朝中后期河西走廊已经沦为配角了。明正德年间,关西七卫逐渐被吐鲁番蚕食。嘉靖三年(1524),人众散徙关内,闭嘉峪关自守,河西走廊的交通地位受到严重影响,关西地区遂沦为关外蒙古等各民族游牧的场所,“虽皆敦煌旧境,然自明代以来,鞠为茂草,无复田畴、井里之遗”。
明朝末年边防松驰,河西走廊处于混乱状态。关西七卫逐渐东迁,分置了甘肃巡抚(驻甘州)。明亡之后,李自成起义军余部贺锦西征,占领了河西走廊,旋即被清军击败。
清朝
清顺治二年(1645),清军进入河西走廊,“郡、县、卫、所,望风归附”。大清国取得对河西走廊的控制权。到了清初,因为对准噶尔的战争,河西走廊又一次站在时代的前列。
康熙三十五年(1696)对西北准噶尔部用兵,河西走廊成为清朝政府与准噶尔部之间战争的大后方和“军需总汇”的主要基地。
乾隆时期河西走廊是经略新疆的战略要地,发展该地区的农业生产,其首要目的是为平准清军提供军粮,为清廷节省转输军粮劳费。故而,清廷不惜动用巨款,集中大批劳动力修建大型水利灌溉工程来发展当地的农业。
清朝顾祖禹认为:“欲保秦陇,必固河西,欲固河西,必斥西域”。同样,强盛王朝如汉、唐、清等如果想经略新疆,河西走廊是绕不开,也是必须重点经营的根据地。
今天
对现实而言,河西走廊的重要性在于是国家交通网与经济发展中的大动脉,是不可替代的重要通道。
现在河西走廊是环青藏高原的重要通道,是我国和中亚、俄罗斯交通的大动脉;另一方面,河西走廊大通道是内地连接新疆的首要通道,而新疆则关系着国家的战略安全。
这个安全涉及国家在世界格局中的地位,涉及国家领土安全、资源安全以及国家未来发展。像连接新疆的高速公路、铁路、高铁,石油管道、西气东输等关系国计民生的工程,都通过这里把新疆和内地紧密联系起来。从这个意义上来讲,河西走廊关乎国家经略,其地位不可替代。(中国企业家俱乐部整理)
留言跟帖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站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