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注册 西北网欢迎您!在西行的路上寻找最纯真的自己
当前位置:首页 > 西行百科 > 

画像砖、石造像和擦擦欣赏

作者:金艺丹青 时间:2021-05-21 14:28:55 浏览量:

画像砖是中国古代用于装饰宫殿或墓壁的一种表面有图像的建筑用砖。一般认为始于战国晚期,盛于汉代,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继续流行,且取得很高的成就。画像砖因题材内容的广泛和表现形式的多样,具有很高的史料价值和艺术水平,是考察、研究中国古代社会生活和艺术发展的珍贵资料。

石造像是指雕塑的宗教偶像,出现于东汉时期佛教传入中国之后。魏晋以后,在北方盛行石窟造像的影响下,小型可移动的石造像也应运而生,它包括个体石造像和造像碑。石造像经过印度和中国几千年的发展,不但艺术风格不断变化,而且在形式上受不同时代、不同地域的传统雕塑技艺、宗教观念和价值取向的影响,也在不断地变化和丰富。中国石造像以其特殊的制作方法和独特的艺术风貌而享誉世界,备受关注。

“擦擦”是指一种模制的泥佛或泥塔。藏传佛教僧俗制作擦擦的目的在于积攒善业功德,并将其视作禳灾祈福的圣物,多用于佛像及佛塔的装藏。擦擦作为一种民族和宗教文化的象征,以其独特的形式表达着西藏人民对生活的美好夙愿,具有深刻的历史文化内蕴。

画像砖  

画像砖是一种表面有模印、彩绘(或雕刻)图像的建筑用砖,在中国古代主要用于装饰宫殿或墓壁。画像砖的形制大致有大型空心砖和较小的实心砖两种。前者最早出现于秦代,据其特征又分为整体模印图砖与组合模印图砖两类,流行至汉代,出土于秦宫殿遗址者,是用于铺砌宫殿踏步的建筑材料,画像内容主要是装饰性的图案;出土于墓葬者,用作墓壁装饰。后者则流行于汉代,尤其在东汉以后的墓葬中大量出现,主要用于墓壁装饰,其内容以表现现实生活、神话故事以及自然物象为主,题材非常广泛,制作工艺摒弃了用程式化的小印模临时拼组的手法,多见整模印制故事情节化的画像。

画像砖大量用于墓壁装饰,源于战国末期出现的“雕墙”壁画艺术,是在汉代“事死如事生”的厚葬风气下,将壁画以画像砖的形式施于墓葬装饰的一种表现。迄今发现的最早的画像砖,是出土于陕西咸阳等地的秦代遗物。到西汉画像砖略有发展,以长安、洛阳两地发现者为代表。至东汉,画像砖开始在一些地区(如四川)大量出现,并一直延续到魏晋南北朝才走向衰落。北宋以后,在原先模印画像砖的基础上,又兴起以雕刻为手段的砖雕艺术,其构图以人物故事及装饰性图案为主,仍具有图像的意味,且也用来装饰墓葬,是画像砖的一种变化形式。

画像砖大多数是考古发掘品,传世者也都是早年偶然出土于地下。其为人所注意始于清代末年,时有画像砖出于四川。民国以后,随着画像砖数量增多,开始有人收藏图砖及其拓片。一些商人也有伪造画像砖欺世者。其办法是在画像砖侧面伪刻年号,欺世骗钱;另外是将画像砖凿为汉砖砚出售,凿为砖砚的画像砖多是当时被毁弃的无铭画砖。

画像砖、石造像和擦擦欣赏

狩猎

魏晋

36.5×17.5厘米

出土于甘肃嘉峪关魏晋7号墓。魏晋时期的绘画艺术正处于我国绘画史上最繁荣的阶段,但遗存下来的很少,嘉峪关魏晋墓壁画砖的出土正好填补了这一空白。此砖的狩猎图虽寥寥数笔,反映却很深刻,很准确。用租线条画人物服装的皱褶,增加了衣服的凝重感;用细线条画马的下腹部使人感到马腹部的柔软和弹性,这是民族绘画传统的具体发展的运用,对后代人物画必将产生深远的影响。

画像砖、石造像和擦擦欣赏

宰猪

魏晋

36.5×17.5厘米

出土于甘肃嘉峪关魏晋12号墓。此画砖描绘的是一人手持刀具宰猪的情景,反映古代人民生产和生活。简练流畅的线条,把人物、动物及二者之间的联系,描绘得活灵活现、栩栩如生。

画像砖、石造像和擦擦欣赏

贵妇出游图画像砖

南北朝

38×19×6.3厘米

此砖是墓室内装饰图像,描绘了贵族妇女盛装出游的情景。与东晋著名画家顾恺之传世作品中的人物形象有很多相似之处。与其他内容画像砖不同的是,“贵妇出游”砖的画面强调利用匀整而流畅的线条来表现不同身份、不同年龄的妇女,并着力突出前面两位贵妇的雍容华贵和矜持的表情。

石造像 

石造像是指用石材雕刻的宗教偶像,可分为个体石造像和造像碑两种。前者直接以石造像,主像多为圆雕,大多数像身背部、台座或碑面铭记两旁、左右侧和整个碑阴,都刻满了清信士的姓名以及造像年月,据此可以判断其时代。后者是在碑形石或柱状石上凿龛各种造像,雕刻手法以浮雕为主;碑石高广不一,厚度常为20厘米上下;碑的正面上方刻佛龛和佛像供养人像;佛龛上方是碑额地位,上圆下方,刻满了纹饰。现存最早的石造像是五胡十六国时期的遗物。北朝是石造像的鼎盛期,造像数量极多,题材以弥勒最常见。北魏早期还出现了佛道混合的造像碑。南朝石造像的数量较少,但雕工精致。隋唐石造像主要有弥勒、观音、阿弥陀佛、释迦多宝并坐等,双身佛、菩萨并立、双身思维菩萨等尤为多见,三尊像、五尊像也常可看到;造像碑常见维摩诘等经变故事的内容。唐宋以后,石造像趋于衰微。现存的石造像以河北曲阳修德寺石造像,河南荥阳大海寺石造像,甘肃酒泉文殊山石窟的北凉造像碑等较为著称。

石造像出现的时间,大体在东汉时期佛教传入中国之后。魏晋以来,在北方盛行的石窟造像的影响下,小型可移动的石造像也趋于流行。它们的风格特征与同时代的石窟造像和金铜佛像基本一致,可用石窟造像和金铜佛像作参照。如北魏早期,佛像的头部出现水波纹发髻,多是身着广袖通肩大衣,其中年代较早的纹褶稀疏,线条较硬;稍晚的则纹褶密而柔软。许多伪刻的石造像,很难与相应的时代风格特征相符。此外,传世石造像的表面有风化侵蚀所形成的锈色,表面发白,且有状似根须又似流质自内淌出的“石筋”锈痕,很难仿造,可作为鉴别石造像的依据之一。

遭盗凿的石窟造像  

石窟中的宗教造像,无论坐像还是立像,其背部都和石壁连结,不可移动。然而,清代嘉庆、道光年间出现了盗卖石佛的“古董鬼”,他们雇用巧手石工,把洛阳龙门石窟的许多完美的小佛龛整块凿走。多数被卖给了外国人,成为欧美、日本博物馆或私家的藏品。后来索性连巨大的佛像也被盗凿了。我国各地著名石窟,也都遭遇到此种情况。中型的石窟佛像,约如人体那么高的,背部有斧凿痕迹并不光致的,可以肯定是从石窟中盗凿下来的。现在人们所能见到的造像碑和个体石造像除早年流落国外者外,传世者不多,多为出土文物。

画像砖、石造像和擦擦欣赏

砂岩高浮雕云冈飞天(一对)

北魏

高31.7厘米;高33.7厘米

云冈石窟,依山开凿,共计有1100多小龛和51000多尊造像,开凿约始于北魏文成帝和平元年(460)。此飞天开凿在砂岩上,采用高浮雕技法表现飞天形象。造型逼真精美,雕工细腻精湛,是石造像中的不可多得之作。

画像砖、石造像和擦擦欣赏

石雕佛头像

高56厘米

估 价:RMB 120000--160000

成交价:RMB 145935

画像砖、石造像和擦擦欣赏

石刻佛雕

北魏

估 价:RMB 80000~120000

成交价:RMB 291782

此尊佛雕佛像造型庄重,神态安详,衣纹流畅,栩栩如生,是石雕中的佳作,对研究我国古代佛教文化有十分重要的价值。

画像砖、石造像和擦擦欣赏

石灰岩释迦牟尼立像

北齐

高186.7厘米

此立像由石灰岩雕成,将释迦牟尼的姿态、举止和神情刻画得惟妙惟肖。佛像造型端庄,面目清秀,安详的神态和流畅的衣纹也刻画得十分逼真,尊者形象令人耳目一新,为石造像中的上等之作。

画像砖、石造像和擦擦欣赏

砂石释迦像

北齐

高44 3厘米

砂石雕刻,释迦双目微睁,面容慈祥,双手残缺,然依稀可见说法姿态,结跏趺坐于石台之上;圆肩,衣式具有犍陀罗艺术风格。雕刻手法柔和简洁,体态优美。背光平素,伤残。石座正面凸刻二狮戏珠图,另三面题刻因风化而湮灭,仅可识见“天统四年五月十二日佛弟子口信女……”等字。

擦擦

“擦擦”一词据说是源于古印度中北部的方言,是藏语对梵语的音译,意思是“复制”,指一种模制的泥佛或泥塔。藏地发现的早期印度风格的擦擦多由红色陶土塑成,边缘不规整,胎泥外溢,图案以神降塔、吉祥塔和菩提塔居多,且大都印有般若经咒。此后,藏地自身也开始制作擦擦,内容、题材逐渐增多,藏文的六字真言由藏文转写的梵文经咒取代。大约在13世纪以后,随着藏传佛教在内地的传播,藏式擦擦又传入杭州、北京等地。汉地及以往书面语称之为“模制泥佛像”或“拓模泥像”等。

藏传佛教僧俗制作擦擦的目的在于积攒善业功德,并将其视作禳灾祈福的圣物,多用于佛像及佛塔的装藏。有些则直接置于寺庙、修习的岩窟或“擦康”、“门塘”内,还有的堆放在山顶和路口的嘛尼堆处,与风马旗、玛尼石刻和经幡在一起,受到信众的顶礼膜拜。除以上的供奉方式外,还流行将擦擦安放于随身佩带的嘎乌之内,以便随时随地地观想礼赞。此外,西藏地方政府四品以上的官员,还把盛有擦擦的嘎乌戴在发髻中,以作为官位等级的标志。

擦擦从工艺上可分为单面模具制作的浮雕和双面模具制作的圆雕。形制大致有两类:一是塔形,其上有佛像及各种变相;二是砖形,印有佛像和经咒。在色彩上又分为素泥、设色、泥金或二者兼具,此外尚有风干与火焙之别。从成分上看,擦擦的类别也较多。一般是用最普遍的泥土,考究的则用阿嘎土或掺有香灰、纸浆的泥土制成;另一种是用泥质药浆或藏药炮制而成的“药擦”。除此之外,还有将自己的上师、父母及亲友的骨灰、遗物与土混合制成的擦擦,以期消除罪业,或者表示将身体供奉于佛,类似唐代的“善业泥”。

善业泥  

指一种传自古印度,用泥模压而成的小型浮雕佛像,有的还掺入了高僧的骨灰。善业泥多见于唐代,规格不一,有正方、长方和半圆等多种样式;题材以佛、菩萨像和多宝塔居多;带年号和发愿文的善业泥较少见。除汉地外,西藏也造善业泥,即擦擦。

画像砖、石造像和擦擦欣赏

那若卡居空行母像

高11.5厘米

空行母又称瑜祗母、瑜伽母,意为女修行者。在藏传佛教中是具有智慧和力量的空中飞行女神。空行母有3个流派,此擦擦模塑的是那若派的卡居空行母,身体呈红色。其头戴五颅冠,面相微怒,项挂人头骨饰,左手高擎噶巴拉碗,右手执钺刀,右肩臂挟三叉戟,昂首向天,足踏二魔,弓步立于覆莲座上,造型优美奇特。

画像砖、石造像和擦擦欣赏

弥勒菩萨像

高13.5厘米

弥勒是释迦牟尼佛的补储,现为兜率天的菩萨。此尊身金色,发顶饰有宝塔。两手结说法印当胸,表示正在兜率天宫传授妙法教义。龙华树花茎上绕至肩,左置净瓶,右为金轮。其双足下垂的坐姿,在《造像量度经》中称为“善跏趺坐”,表示弥勒将降诞人间弘法。擦擦的正面漆金彩绘,边缘及背面模印有梵,藏文经咒和佛塔。

画像砖、石造像和擦擦欣赏

六臂玛哈噶拉像

高7厘米

六臂玛哈噶拉是藏密中最重要的智慧护法,并常被作为本尊予以供奉和修持。一面六臂,红圆三目怒睁,身披一张白象皮,遍体发出火焰。最上二手向上抓着象脚,左手持三叉戟,右手握骷髅念珠;中间两双手,右手执骷髅鼓,左手捻索子;主臂两手捧骷髅碗,执钺刀。腰间围虎皮裙,身上缠绕着蛇及人头项链,象征把龙王、药叉都降伏。两条腿左屈右展,足踏象王,威立于仰莲座上。此擦擦由阿嘎土塑成,盛放于银色舟形嘎乌之中,可随身携带,以作护身观想礼赞之用。

画像砖、石造像和擦擦欣赏

章嘉若必多吉像

高10厘米

此尊是清代乾隆帝的上师三世章嘉若必多吉(1717~1786),他生前曾担任雍正、乾隆朝国师,致力于维护民族团结和国家统一。其头戴通人冠,左手结定印托宝瓶,右手捻两茎莲花,当胸结说法印,左肩的莲花奉置经书和摩尼宝,右肩的莲花竖立宝剑,以表示像主是文殊菩萨化身。此像正面漆金,头部彩绘,葫芦形背光的外缘饰卷云纹。

画像砖、石造像和擦擦欣赏

辩经像

高8.5厘米

此擦擦奉置于方形银色錾花嘎乌之中,主要展现的是喇嘛们辩经的场景。辩经是指藏传佛教学僧就所研习的佛教经论内容,以问难答辩的形式进行辩论,场面十分热烈。西藏拉萨的哲蚌、色拉、甘丹寺及青海塔尔寺显宗学院的学僧在考取高等格西学位时,也要与高僧进行辩经,考试合格者方能获取学位。从图片看,擦擦上方主尊是释迦牟尼佛,西侧侍立舍利弗、目犍连及八大菩萨,四隅有四天王立像等。

推荐美食

留言跟帖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站立场)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