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海新闻网·大美青海客户端讯 塔尔寺位于青海省西宁市西南约30公里的湟中区鲁沙尔镇,古称“佛山”,藏语称为“衮本”,即十万个佛像的意思。这里是我国喇嘛教(藏传佛教)格鲁派(黄教)创始人宗喀巴的诞生地,是黄教著名的寺院之一,始建明代,历时400余年,已形成拥有殿宇、经堂、佛塔、僧舍几十余座建筑的古建筑群,并成为西北地区藏传佛教的活动中心,在全国及东南亚享有盛名。据说,塔尔寺是因先有塔后有寺而得名,又经过600多年的发展与传承,它的文化底蕴日渐丰厚,艺术价值颇高,其建筑、雕刻、佛像、供器等将塔尔寺装点得古香古色、庄严肃穆,堪称佛教文化艺术的宝库。而最能代表塔尔寺艺术精髓的是:酥油花、壁画和堆绣,它们被称为“塔尔寺艺术三绝”。2006年5月20日,塔尔寺酥油花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每年农历正月十五元宵节灯会上,塔尔寺院内外人山人海,成千上万省内外信教群众及游客纷纷慕名而来,目睹一年一度的酥油花灯展。那一朵朵颜色鲜艳、绚烂绽放的酥油花;那一片片苍翠欲滴、长势繁茂的青枝绿叶;那一只只形象逼真、活灵活现的鸟兽飞禽,实则让人挪不开眼,尤其那一尊尊大小各异、栩栩如生的佛像艺术品更是让人叹为观止。元宵节灯会上除了展出形态各异的酥油花以外,还伴有乐队演奏,在隆重庄严的气氛中,人们赏花、点灯、祈愿,场面热闹非凡。
由于受到新冠肺炎疫情的影响,今年人们无法现场观展。本期,小编带大家一睹酥油花的风采,一起了解这一朵朵神奇的酥油花是如何在艺人们的妙手中绽放美丽的。
酥油花的历史早
酥油花是用酥油制作的一种雕塑艺术品,是西藏苯教祭祀传统的延续,至今已有1300多年的历史,早先只是施食供品上的小小贴花,而后逐渐演变为一种油塑工艺品。
酥油是青藏高原藏族等牧民的奶油类食物,是用牛奶经过反复搅拌后提炼出的黄白色油脂,这种黄白色油脂经过加工变成膏状后,其可塑性变强,塑造出的各种艺术品形象逼真、精巧玲珑。
传说在很早以前,人们祭祀时要杀生。后来为了减少杀戮,人们就用糌粑和酥油捏成各种花果、花盘来代替这种祭祀方法,于是酥油花就诞生了。
也有文书中记载,当年文成公主进藏时,带去一尊释迦牟尼十二岁的等身佛像,供奉在新修的大昭寺里。按照仪轨,供奉佛和菩萨的供品有六色,即:花、涂香、圣水、瓦香、果品和佛灯,可当时正是天寒地冻时节,没有鲜花,于是人们就把酥油塑成了鲜花供奉于佛前,从此相沿成俗,塑酥油花逐渐发展成为一门艺术。
1409年,宗喀巴大师首次在拉萨大昭寺发起祈愿大法会时,组织制作了大型立体人物群像的酥油花供奉于佛前。此后,酥油花便传入宗喀巴大师的诞生地塔尔寺,在此相沿成习。相传,宗喀巴大师曾梦见荆棘变为明灯,杂草化为鲜花,明灯和鲜花之间有千千万万颗珍珠闪闪发光,无比辉煌、壮观。于是他醒来以后,组织众僧用酥油雕塑再现梦境,于十五日夜供奉于佛前。所以在50年代以前,酥油花在展出后的当夜天亮之前必须全部焚烧完,以示昙花一现之意。
起初,酥油花的内容较为单调,后来塔尔寺相继建立了“上花院”和“下花院”两个酥油花院,专门培养油酥艺僧。每院有艺僧20人左右,这些艺僧一般在十五六岁入院,终身从艺。上、下两个花院分别有总监(称“掌尺”)主持,决定当年酥油花的题材、构图、制作分工等事项。酥油花制作技艺主要靠口手相承、师徒相传。艺僧们凭着对佛的虔诚和对艺术的执着追求,在油塑技艺诸方面相互学习,取长补短,花样年年翻新,内容题材不断变化,技艺越加精湛,被社会公认为一绝。
酥油花的形式多
酥油花虽名曰“花”,但其题材多样,内容丰富,它的艺术手法具有精、繁、巧等特点,在一个有限的空间中容纳极多的内容,个个形态各异、传神达意。一架酥油花中,动辄人物走兽百计,亭台楼阁十数,大至一两米的菩萨金刚,小至十几毫米的花鸟虫鱼,个个神形兼备、细致入微;花瓣的舒卷开合、叶片的脉络深浅、人物的喜怒哀乐、山川的蜿蜒曲折,都表现得丝丝入扣、细腻传神,给人以身临其境的艺术感受。
另外,酥油花的用色与寺院中的壁画、唐卡的色彩有共同之处——明快生动,体现出高原民族对饱和、艳丽色彩的偏爱。艺人们一般用红胚料塑花、黄胚料点蕊、绿胚料状叶、白胚料布云;黑发、皓齿、粉脸、丹唇,鲜艳逼真、自然柔和。加之酥油花往往与酥油灯一起摆出,在烛光的辉映下,显得格外多彩动人。
从酥油花灯节前几个月开始,艺人们便将纯净的白酥油,揉以各色石质矿物染料,以《释迦牟尼本生故事》《释迦牟尼十二行传》《莲花生本传故事》《宗喀巴本传故事》等为主题,兼及藏戏、神话传说和历史人物,如《文成公主进藏》等,塑造出各种形象。
80年代制作的大型酥油花《文成公主》,主要以近三百个人物及长安、日月山、江河源、拉萨等地理背景构成,协调地配饰以奇花异草,其中汉藏民族和睦友好的历史场面得以逼真再现,非常壮观。
酥油花的工艺精
酥油花是藏文化中独具特色的酥油塑造艺术,是以酥油为主要原料制作而成的奇绝艺术品。为了提高酥油的可塑性,这项制作要在零摄氏度以下的环境中进行,所以人们也将酥油花称为盛开于冰点的奇异之花。
酥油花的塑造工艺繁复而奇特。每年在寒冬之时,艺僧们会选取秋天草黄之后产下的牛奶,因为在这个时节产出的牛奶中提炼出的酥油是纯白的,用纯白酥油塑造出的人物肤质白皙,佛像面如满月。塑造之前油塑艺僧先要沐浴发愿,进行宗教仪式。仪式之后,掌尺喇嘛和其他艺僧一起选议酥油花的题材,然后设计腹稿,精心构思、策划、布局之后,便分配给擅长人物、动物、花卉、建筑的师傅带领各自的徒弟,在气温零摄氏度以下的阴凉房间开始分头准备,所有工作从农历十月十五开始到来年正月十五,历时三个月才能完成。
制作酥油花离不开这四道工序。
首先是绑扎基本“骨架”。根据所拟定的题材内容,精心设计形象,用软革束、麻绳、竹杯、棍子等物扎成大大小小不同形态的“骨架”,即为所塑造的基本模型。
其次是塑造形态,即“做胚胎”。塑造的第一道原料是用上年拆下来的陈旧酥油花掺杂草木灰反复捶打捣砸,做成韧性好、弹性强的黑色塑造油泥,然后用这种黑色油泥在“骨架”上塑造出粗糙且准确的造型,这种塑法近似面塑或泥塑。基本形体做好后,须经掌尺对其形体姿态、尺寸大小、整体结构比例进行修改、审定后才算定型。
再次是“敷塑”。在塑造第三道工序前,艺僧们需要提前将酥油浸泡于冰凉的水中长时间揉搓并去掉杂质形成光滑细腻的膏状。然后在乳白色的酥油中揉进各色矿物质颜料,调和成五颜六色的油酥,仔细地涂塑在做好的形体上,敷面描眉,塑花点蕊,一些特别之处还要进行饰金描银,点缀晕染。如要塑造红花绿叶或是玉石宝玩,则直接用彩色油料一次塑成。
最后一道工序是“装盘”。将塑造好的酥油花按设计的总体要求,用铁丝固定在几块大木板上或特制的盆内,这需要高低错落有致,件件立体悬空,让观赏者可以从不同的角度观瞻玩味。布局中的单一花卉图或整幅故事画面,叫做“酥油花架”。展出时,将酥油花架用高杆立起,最高可达十几米,并向前呈20度左右的斜度,一是便于观赏者稍抬头即可观全景,二是防止酥油花自上而下融化,上面的熔液弄花下面的造型。
人们在下面以仰视角度观看,更觉佛法庄严,宝像生辉。一座大的花架上,往往要塑造几十个、甚至一百多个人物组成的故事画面。其中菩萨金刚端坐安详,飞天仙女风姿绰约,花鸟虫鱼栩栩如生,人物神形兼备,亭台楼阁金碧辉煌,整体画面繁而不乱,绚丽多彩,令人叹为观止。
不得不说,在整个塑制过程中最可敬的人是这些艺僧们。由于酥油花的熔点很低,15摄氏度就会变形,25摄氏度左右就会融化,为了防止塑制过程中因手的温度而使酥油胚料融化变形,艺僧们需要一直在室温零度以下的作坊里工作,在捏制酥油花之前都要把手浸泡在刺骨的冰水中让手指保持冰凉,工作时身边放有一个盛有冰块的水盆,每隔一段时间,要再次将手浸入冰水中泡到冰凉再继续工作。整个制作过程十分艰辛,很多艺僧的手都生出了冻疮,甚至有的双手落下残疾。是他们心中对佛教的虔诚和对艺术至美的追求完全超越了肉体上的痛苦,才能在一双双冰冷的手中,不断开出一朵朵奇异艳丽的花朵。
留言跟帖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站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