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注册 西北网欢迎您!在西行的路上寻找最纯真的自己
当前位置:首页 > 西行百科 > 

青海·地名系列报道之:青海地名中的羌族印迹

作者: 时间:2021-06-13 13:06:14 浏览量:

地名是一个地域历史变迁的写照。考古发现证实,早在三万年左右,青海高原就有人类活动。千万年来,一个地名在青海大地消失和兴盛,见证了青海大地的历史变迁、民族融合与风土人情。

即日起,本报《第一阅读·老西宁》栏目特推出“青海·地名”系列报道,带您了解地名中的青海。

西海原为羌族名

《尚书·禹贡》是我国古代著名的地理专著,书中记载,夏朝时期,天下分九州。有专家考证,青海在当时属于雍州。西汉时期,青海地区被称为西海,当时的青海属于“羌戎之地”。有人说,在西海这个名称中,“西”是方位词,海指的是青海湖。我省著名史学家李文实先生在《西陲古地与藏羌文化》一书中记载,“西”最初并不是方位词,而是羌语“先”的音译,所谓西海其实是先零海的简称。

青海·地名系列报道之:青海地名中的羌族印迹

 

 

 

 

 

 

西海郡故城遗址

先零是羌人部族中的一支,他们世居于青海湖沿岸,被称为先零羌。所以西海的名称,其实最早源于先零羌,是部族名。到了西汉末年,先零海还被称为鲜海,鲜也是“先”的羌语音译。后来,先零羌迁徙到其他地方生活,卑禾羌开始生活在青海湖周边,所以有一段时间西海也被称为“卑禾羌海”。王莽时期,中原王朝的版图上已有东海、南海、北海,因为没有西海,王莽便在青海湖附近的三角城设立了西海郡,西海这个名称便由原来的部族名逐渐演化成了方位地理名称。到了北魏时期,才有了青海这个名称。我国著名地理学家郦道元在在《水经注》中写道:“卑禾羌海世谓之青海。”青海之名由此开始。北魏以后,历朝历代都称青海,直到如今

乐都原意为“沟谷”

在《汉书·赵充国传》中,有这样一个地名,它有时被写作落都,有时被写作洛都或雒都。单看这个地名,很少有人会将它与我省海东市乐都区联系在一起。其实,落都就是乐都区最早的名字。

李文实先生研究,落都原属羌语,不管是落都、洛都还是雒都,都是汉人音译羌语而来。落都在羌语中的意思是“沟谷”,这条沟谷指的是乐都境内的引胜沟,这里古称落都谷,而落都水指的是湟水。

到了汉代神爵元年(公元前61年),赵充国屯田河湟以后,就在乐都设置了破羌县,属于西平郡管辖。

东晋十六国时期,后凉王吕光渡过湟水,战胜了南羌部族,势力正式进入海东东部地区后,改破羌县为乐都郡。乐都二字才正式出现在了史籍当中。

南北朝时期,乐都郡改为鄯州,州治今天的乐都,下辖西平郡和洮河郡。其中西平郡下辖乐都县、西都县、金城县和浩门县。

隋文帝十八年,乐都又有了新的名字,称为湟水县。此后不久,隋炀帝西巡,在今天乐都和化隆回族自治县之间的地区进行了一场大规模的军事演习。公元619年,唐高祖李渊又在乐都重新设立了鄯州,治湟水县。

到了宋代,唃厮啰政权建立,改鄯州为邈川城,乐都成为了茶马古道上的一个重要节点。其后多年,乐都地区先后被宋、元、西夏等政权占领,几易其名,被称为湟州、乐州等。

明朝洪武年间,乐都设立碾伯卫,长兴侯耿炳文大兴土木,修建了碾伯城。到了清朝,碾伯千户所改名为碾伯县。

1929年,青海建省,碾伯县最终改名为了乐都县。

化隆原意为“黄牛沟”

在化隆回族自治县境内,有一座古老的城堡遗址,当地人称它为群科古城。古城有上下两层,有专家考证,古城的下层很有可能是北魏时期修建于化隆的石城县遗址或唐代所筑廓州宁塞郡治,上层为宋代所筑廓州遗址。

青海·地名系列报道之:青海地名中的羌族印迹

 

 

 

 

 

 

群科古城遗址

北魏景明三年(公元502年),北魏政权在化隆设置了石城县。据北魏郦道元《水经注》记载,其实早在东汉年间,就有羌人在化隆修筑石城,那些居住在石城里的羌人被称为石城羌。

青海省作协副主席李成虎先生说:“化隆这个地名第一次出现在历史上是西魏时期,它因县境内的挖隆沟而得名。挖隆是古羌语,意思为‘黄牛沟’,汉语音译写成了化隆。挖隆沟是当时石城到西平郡的交通要道。”

李文实先生考证,在青海古代,以“隆”和“龙”的发音为地名的有很多,如龙耆城、龙支城等,它们都是以沟谷得名,这些都是古羌语的音译。

西魏以后,化隆县先后属于浇河郡和廓州管辖。公元712年,唐玄宗李隆基继位,为了避李隆基的名讳,化隆县先后改名为化成县和广威县。

公元1744年,清政府在化隆设置了巴燕戎格厅。1913年,改巴燕戎格厅为巴戎县。1929年,青海建省后巴戎县改名为巴燕县。1931年,巴燕县恢复旧名化隆县。

记者/王十梅

 

推荐美食

留言跟帖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站立场)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