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是电影《静静的嘛呢石》公映11年。
2006年,中国电影界有两块石头,“一块”是宁浩导演的《疯狂的石头》,片如其名,以300多万元的成本,疯狂地博得了2000多万的票房,成为当年票房和口碑的双重黑马。
“另一块”则是藏族导演万玛才旦的《静静的嘛呢石》,同样是片如其名,以其安静的风格,在中国影史上留下了属于自己的烙印。
第一次“看”这部电影,其实是听别人讲述的。电影曾在清华大学进行过一次放映。忘了当时因为什么没能去成,但是有一个特别擅长讲故事的同事,把影片的主要情节绘声绘色地讲了一遍。也许是她讲得太生动了,以致于我惦记上了这部尚未能看成的电影。
后来的10年间,因为不同的原因,数次跟这部电影擦肩而过,反而先看了万玛才旦的第二部作品。
总想去电影院一探究竟,所以没有在网上找资源。直到今年,中国电影资料馆在7月的某一周末,排映了《静静的嘛呢石》。本以为终于等到了一个很好的机会,结果开票第一天,到指定的购票网站上一看,啥?!已经没票了。
看来对这部电影心心念念的,不止我一个。于是放弃了执念,在得到正版授权的网站上看了这部电影。
平淡如水,寂静如风。这是看过之后最大的感受。
主人公是一名少年僧人,常年离家在寺庙里修行,等到过年时终于可以跟父亲回家住上两天。在回家的路上,少年得知家里添置了电视机和VCD,哥哥还买了他一直很想看的《西游记》的光盘。于是,围绕着这些光盘和回家期间世俗世界的生活,一段故事就此展开。
情节很简单,打动人的是电影内外那些平实而生动的细节。
影片以匠人雕刻嘛呢石的手部特写为开始,背景音则是雕凿声和诵经声,这两种并不同的声音,却因为雕刻的经文而和谐起来。
《西游记》的故事在藏族老百姓中,也是耳熟能详、家喻户晓的,唐僧还被藏族老百姓尊称为唐僧喇嘛。
小僧人跟着弟弟去录像厅看香港电影,发现内容并不适合僧人,马上退出来,并要求老板退钱。
小僧人非常喜欢孙悟空,就连参加法会的时候,也舍不得放下孙悟空的面具,而是裹在僧袍里。当师父告诉他要带着他一起去拉萨朝圣的时候,他说会像孙悟空保护唐僧一样照顾师父。
小僧人的哥哥他们所排演的藏戏《智美更登》是八大藏戏之一。而导演万玛才旦的第二部作品,就叫做《寻找智美更登》,讲的是为了排演《智美更登》,按女主角要求去找男主角的路上所发生的故事。
在小僧人回家短短的两天时间里,有邻家幼儿的新生,也有石刻老人的故去。生命往复,轮回不息。
石刻老人所雕刻的嘛呢石,是影片的点题部分。嘛呢石常见于西藏和四省藏区,刻有六字真言、经文,也有的刻着佛像、度母像。对藏传佛教信教群众来说,雕刻嘛呢石也是一种修行。
电影最后在传召大法会的诵经声中结束。
导演万玛才旦是个擅长讲故事的人,全片由非职业演员出演,非但不生硬,反而看不出表演的痕迹。镜头间的起承转合也自然到日常。
全片不过102分钟,节奏很慢,镜头处理和缓,非常适合我这种喜欢慢节奏和细节控的观众。
《静静的嘛呢石》出品于2005年,公映在2006年。如今,十多年过去,国内的电影大环境已经有了很大的发展,在与藏文化相关的主题方面,也有了更多的成果。
《静静的嘛呢石》的美术设计松太加,在2011年推出了自己执导的作品《太阳总在左边》。演员之一杨秀措,如今已经成长为专业演员,在多部影视剧里担任主角。
以《回到拉萨》等歌曲为代表作的歌手郑钧,2016年推出了自己的动画电影《摇滚藏獒》。
今年,导演张杨有《冈仁波齐》《皮绳上的魂》两部西藏主题的电影相继上映。
万玛才旦也在2015年凭借电影《塔洛》,收获了金马奖最佳改编剧本的奖项。
2006年中国电影总票房26.2亿元,这个数字到了2016年已经攀升到了457亿,10年间增长了16倍。电影市场繁荣,带来更多机遇。不管是民族题材、文艺片,还是民族题材的文艺片,或者是其它类型的电影,都迎来好时代。而作为观众,也可以拭目以待更多、更好的作品。(中国西藏网 文/杨月云)
留言跟帖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站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