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注册 西北网欢迎您!在西行的路上寻找最纯真的自己
当前位置:首页 > 西行百科 > 

联通汉藏民族的“黄金桥”——唐蕃古道陕西、甘肃、青海段遗珍赏析

作者: 时间:2021-08-24 15:23:17 浏览量:

唐蕃古道是公元 7 世纪初随着唐蕃关系的日益密切而开通的,它是中原王朝与西藏高原吐蕃王朝之间政治、经济、文化交流的交通要道,其形成经历了一个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在先秦至魏晋南北朝这一时期所开辟的“陇道”“高平道”“河西道”“羌中道”以及“吐谷浑道”联通了中原地区与西部地区以及青藏高原,为唐蕃古道的开通打下了坚实的基础。贞观八年,松赞干布遣使长安,拉开了唐蕃关系的序幕。之后,伴随着文成公主与金城公主的入藏,唐蕃关系日益密切。唐蕃古道开设驿站,双方使节、商贾、僧侣往来不绝,成为联通汉藏民族的“黄金桥”。

联通汉藏民族的“黄金桥”——唐蕃古道陕西、甘肃、青海段遗珍赏析

【唐】 骑马射猎形金饰片

 

本文以近年展览及考古发掘出土的文物为材料,甄选唐蕃古道陕西、甘肃、青海沿线有代表性的文物,对其加以介绍和品评,以飨读者。

一、陕西段

唐蕃古道陕西段由西安至陇县,是唐蕃古道的起始部分,途经今天的西安、咸阳和宝鸡 3 个地区,大致路线为长安(西安市)—始平县槐里驿(兴平市)—马嵬驿(兴平市马嵬坡)—望苑驿(或为武功县驿)—龙尾驿—岐山县石猪驿(岐山县)—凤翔府(凤翔县) — 汧阳县驿(千阳县)—陇州治所汧源县(陇县)。作为唐蕃古道起点的长安,是当时世界上最雄伟壮丽,最具开放包容的城市,它融汇了中西文明成果,创造出超越性的文明成就。

  • 唐代 镶金兽首玛瑙杯

高 6.5、 长 15.6、 口 径 5.6 厘 米。1970 年 10 月在陕西省西安市南郊何家村出土,现收藏于陕西历史博物馆。整块俏色玛瑙雕琢而成,造型与西方“来通”相似,一端雕成杯口,另一端雕凿成生动可爱的兽首,口部有流,嘴上镶嵌金塞。这件玛瑙杯很可能是作为文化交流的使者从西域来到中国的,但也不排除这是出自居住在长安的中亚或西亚的工匠之手,亦或是唐代工匠学习外来工艺后利用外国进贡原料琢制而成的杰作。

联通汉藏民族的“黄金桥”——唐蕃古道陕西、甘肃、青海段遗珍赏析

【唐代】 镶金兽首玛瑙杯

 

  • 唐代 三彩载货卧驼俑

通高29.1、长45厘米。西安市长安区郭杜乡三十一号唐墓出土,现藏西安博物院。该骆驼俑周身施淡黄、褐、绿色的釉色,驼首高高扬起,四肢曲跪卧地。背上垫一椭圆形毡,载物卧驼的双峰间搭有鞍鞯,上面有彩色的驮囊、白色的象牙、蓝色的丝绸,两侧还带着马蹬壶、白色的花口盘、凤首壶等物,是典型的精品唐三彩用釉。

联通汉藏民族的“黄金桥”——唐蕃古道陕西、甘肃、青海段遗珍赏析

【唐代】 三彩载货卧驼俑

 

  • 唐代 三彩双鱼壶

高 28、口径 9 厘米。1957 年陕西西安三桥出土,陕西省考古研究所藏。该壶为扁圆腹,整个器体除鱼尾处外皆施三彩釉。壶体系由两条腹部相连的鲤鱼构成,器肩部即两鱼头顶部各有一孔,可以穿绳系提,器口较小。该壶构思奇巧,造型独特,是唐三彩酒器中少有的模仿动物形象的肖形酒器。

联通汉藏民族的“黄金桥”——唐蕃古道陕西、甘肃、青海段遗珍赏析

【唐代】 三彩双鱼壶

 

  • 唐代 枫叶纹描金蓝色琉璃盘

高 2.1、外口径 15.8 厘米。从西亚传入长安的玻璃器皿,是专为佛教供奉设计制作的祭祀品。

联通汉藏民族的“黄金桥”——唐蕃古道陕西、甘肃、青海段遗珍赏析

【唐代 】枫叶纹描金蓝色琉璃盘

 

二、甘肃段

唐蕃古道甘肃段由天水至兰州再至临夏。大致路线为清水县—秦州治所上邽县(天水)—伏羌县(甘谷县)—陇西县(武山县)—渭州治所襄武县(陇西县)—渭源县—临州治所狄道县(临洮县)—兰州—大夏县大夏川驿(广河县)—河州治所枹罕县(临夏市)—凤林关—漫天岭(小积石山)。此段走向大体同丝绸之路在该区域内的路线,当中所途经的唐陇右诸州是长安西部的重要屏障。唐蕃古道的开拓与发展,甘肃是主干道和活跃的地区之一,各民族政治、经济、文化交融与碰撞,在甘肃留下了无数璀璨瑰丽的历史文化艺术珍品,呈现出了古代文明的辉煌。

  • 唐代 三彩胡人骑驼俑

俑高 72.2、宽 25、驼高 95.5、长 65 厘米。甘肃秦安县叶家堡出土,甘肃省博物馆藏。双峰骆驼,昂首前视,静立于地,作嘶鸣状,旁边站一深目高鼻的胡人,双手握拳,姿势呈拉缰绳状,因时间久远,所执缰、挝已失。胡商以骆驼为运载工具,背负宝石、香料、玛瑙而来,又满载丝绸、瓷器、茶叶而归,异域的礼俗、宗教和文化也随之纷至沓来,他们为东西方文化交流和贸易往来作出了特殊贡献。

联通汉藏民族的“黄金桥”——唐蕃古道陕西、甘肃、青海段遗珍赏析

【唐代】 三彩胡人骑驼俑

 

  • 唐代 鎏金铜胡腾舞俑

通高 13.5 厘米。1940 年甘肃山丹县征集,甘肃省山丹县博物馆藏。这件铜俑是目前国内仅见的“胡腾舞”雕像,舞者深目高鼻,头戴尖顶帽,身穿窄袖长衫,裙摆飞扬。足蹬弯头软靴,右臂上举,左脚立于覆莲花圆台上,右腿屈伸上提,做舞蹈状。北朝至隋唐时期,来自西域的音乐舞蹈大量传入中原,胡乐歌舞成为盛极一时的长安风尚。

联通汉藏民族的“黄金桥”——唐蕃古道陕西、甘肃、青海段遗珍赏析

【唐代】 鎏金铜胡腾舞俑

 

三、青海段

唐蕃古道跨越五省区,其中一半以上路线在青海境内,是中原内地去往青海、西藏乃至尼泊尔、印度的必经之路,也是传统的唐蕃古道路线。由民和经西宁至玉树,大致路线为龙支县(古鄯盆地北古城遗址)—鄯州治所湟水县(乐都县)—唐边州最西县鄯城(西宁市)—绥戎城(湟源县北古城遗址)—石堡城(吐蕃铁仞城)—赤岭(日月山)—大非川(共和县)—都兰 — 那录驿 — (兴海县大河坝乡) — 多弥国(役属吐蕃,以玉树巴塘草原为中心)—牦牛河(通天河)—列驿(玉树县结隆乡) — 截支桥(玉树县子曲河谷)。该段地处要冲,自汉代张骞凿通西域以来,一直是丝绸之路南线上的重要枢纽,相继收西羌、吐谷浑、吐蕃等民族控制,历来是中原王朝与控制该地区的民族政权争夺丝路控制权的焦点。唐蕃古道青海段所出文物荟萃了汉文化、吐蕃文化、北方游牧文化和西方文化的元素,充分反映了各种文化交流、民族融合的繁荣景象。

  • 魏晋十六国时期 金扣蚌壳羽觞

长 13.7、宽 10.4、高 3.5 厘米。西宁市南滩砖瓦厂魏晋墓出土,青海省博物馆藏。羽觞是古代饮酒时用的耳杯,盛行于战国到魏晋时期,为日常生活用具,多以木胎作器,也有铜质耳杯,蚌壳材质的较为罕见。青海省地处内陆,并不产蚌,该羽觞更有可能是从中原地区流传而来。

联通汉藏民族的“黄金桥”——唐蕃古道陕西、甘肃、青海段遗珍赏析

【魏晋十六国时期】 金扣蚌壳羽觞

 

  • 唐 红地中窠对马纹锦

长 21、宽 13 厘米。青海都兰古墓出土,海西州民族博物馆藏。此件织物保存较好,色彩鲜艳,红色为底,间以黄、黑两色。图案为两个基本完整的联珠纹团窠,图案为两个团窠内为对马图案。马站立于莲瓣状花草花台之上,两两相对。马鬃与翼翅呈条带状。颈后有两条结状飘带,翼翅如卷草般向上弯曲。马腿三腿系带,前后双腿抬起,充满动感。这类“翼马”的图案起源于萨珊王朝和波斯王朝,是西方流行“天马”图案的一种表现形式。这一图案在传入中国的过程中作了加工改造,这是文化交流的结果。

联通汉藏民族的“黄金桥”——唐蕃古道陕西、甘肃、青海段遗珍赏析

【唐】 红地中窠对马纹锦

 

  • 唐 鋬指金杯

口径 9.5、高 4.3、底径 5.1 厘米。青海热水墓地出土。该金杯圆形,敞口,弧腹,腹部有一圈折棱,圜底,矮圈足,锤击成型,通体光素无纹饰。口沿部带有一个把杯带有一个横平而又宽大的指垫。这种器形在唐代以及波斯萨珊、粟特系统的金银器中多有发现,这类带把杯明显受到西方的影响,有的可能直接为外国工匠制造,有的则是唐代对外来器物的仿造品。

联通汉藏民族的“黄金桥”——唐蕃古道陕西、甘肃、青海段遗珍赏析

【唐】 鋬指金杯

 

  • 唐 藏文卜骨

长 15.6、宽 3.3 〜 10.3 厘米。海西蒙古藏族自治州都兰县哇沿水库官却和遗址出土,青海文物考古研究所藏。该卜骨为动物的肩胛骨,其上墨书藏文,卜骨用途是为卜问吉凶。官却和遗址是青海境内首次发现的吐蕃时期聚落遗址。该卜骨对研究古代藏族祭祀、巫术仪式以及吐蕃时期墓葬有着极为重要的学术价值。

联通汉藏民族的“黄金桥”——唐蕃古道陕西、甘肃、青海段遗珍赏析

【唐】 藏文卜骨

 

文章来源:《收藏家》

202009期《和同为一家

— 唐蕃古道遗珍赏析(上)》

202010期《和同为一家

— 唐蕃古道遗珍赏析(下)》

作者:许彩莲

责任编辑:秦佳

联通汉藏民族的“黄金桥”——唐蕃古道陕西、甘肃、青海段遗珍赏析

 

推荐美食

留言跟帖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站立场)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