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前言:来自初探祁连的当头一棒
年初,春寒料峭的季节,已是晚上9点,车窗外漆黑一片,北风呼啸,飘着鹅毛般的大雪,路面早就结冰打滑,我们嘴里哈着热气,搓着被冻僵的双手,心想:要不要继续往前开……
实际各自都非常清楚,此刻的我们,还有那可怜的汽车,已经被困在了祁连山的腹地,动弹不得。
现在回想起来,至少有一点值得庆幸,那就是当时车上还有一位小伙伴陪我熬过了那个鬼哭狼嚎的漫长黑夜。第二天醒来,我们已经身处天地一色的冰雪世界。
▲雪后祁连天地苍茫。
时光倒回到2015年冬季,成都飞往敦煌的航班经停兰州中川机场,当飞机从兰州起飞后不久,一片银蛇乱舞的景象便映入眼帘。机翼下,雪峰凸起,冰川密布,蔚为壮观。
除了兴奋,万米高空下雪峰的名字我一个都叫不出,直到飞机落地后,心里还对这些意料之外的风景念念不忘。后来看过地图后才知道,它是就是著名的祁连山脉。
▲机翼下的雪峰冰川。
一次不经意的飞行,让我发现一片全新的世界,被祁连山遗世独立的风光勾起了魂魄。于是查阅了许多资料,想了解一下那天在空中看到的都是哪些雪山,才发现祁连山脉山峰资料不算太多。
关于祁连山山峰资源,最早也是目前最为详细的文章资料来自于山友风沉郁(网名)。在微信公众号“山河集”里,她介绍了祁连山脉的山峰资源分布状况。
▲冷龙岭代乾山一线。
丰富的文字内容,系统的划分方法,是至今仍然值得借鉴的宝贵资料。唯一不足就是,有关山峰的照片实拍资料不多,文中大部分图片都以谷歌地球截图的形式展示,没有达到最佳的、直观的视觉效果。
其次是今年年初由山友叶活图撰文的《祁连山攀登全攻略》。此文也提到了一部分祁连山脉的代表性山峰,但内容还是以攀登为主。里面提到的山峰均为祁连山脉的著名或代表性山峰,而大部分偏远小众的山峰并未提及。
▲《祁连雪山行》刊载于《户外探险》杂志2020年3月刊。
综上,浓厚的兴趣,加上前人梳理留下的几点遗憾,成为了完成本篇文章的强大动力。尤其是计划性、分批次实地拍摄祁连山腹地山峰照片,可能会为某些地域山峰影像资料填补空白。
这座巨大山脉看似距离我们很近,也充满历史人文气息,实则遥远又陌生。以己微薄之力去探索和整合祁连山脉的山峰资源,显得尤为必要。所以,才有了本文开篇第一段的故事发生。(除特殊标注外,本文所有图片均由作者峰形-7556米拍摄)
▲昼夜兼程的漫漫探索之路。
02
祁连山脉在哪里
祁连山是一个家喻户晓的名字,它贯穿于我国青海省东北部与甘肃省西北部边境,毗邻青藏高原的东北缘。由多条呈西北—东南走向的次级山脉构成,北端紧靠河西走廊,南抵柴达木盆地,西以党金山口为自然地理分界点与阿尔金山分割,东至黄河谷地,属褶皱断块山脉。
祁连山脉西高东低,山间谷地海拔多在3000~3500米之间,山峰海拔多在4000~5500米之间。
由于纬度较高,海拔4500米以上的山峰多数伴有规模大小不同的冰川发育。其中,祁连山西段的山峰大多发育有规模较大的冰川群,是我国建国初期冰川研究的理想场所。
▲祁连山脉大致位置及走向示意图。
03
历史由来
祁连山,原指河西走廊南部山地最北的一支山岭,“祁连”系匈奴语,匈奴呼天为“祁连”,祁连山在古语当中即“天山”之意。
这里的“天山”可跟现在贯穿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的“天山”地理概念完全不同。因祁连山位于著名的河西走廊之南,历史上亦曾叫南山,还有雪山、白山等名称。
祁连山地处商旅文化交流的重要通道,各民族杂居于此,地处咽喉要道之位,历来为汉人与少数民族必争之地,所以它也是古代诸多战事文献里常提到的风光。
▲草场民居与野马山。
西汉初年,霍去病西征并征服匈奴,“失我祁连山,使我六畜不蕃息;失我焉支山,使我嫁妇无颜色。”匈奴民歌所指“祁连山”即此。
另,在古代诸多文人骚客的笔下,也留下了描述祁连山风光的优美诗句。明代的甘肃巡抚陈棐在其《祁连山》一文当中写道:“马上望祁连,奇峰高插天。西走接嘉峪,凝素无青云。”
▲冷龙岭北麓的河西走廊居民区。
在中国古代,边塞大漠雪峰相映的自然风光是艰苦生活环境的写照,古代文人的水墨山水审美观一般不包含高原上的极高山风光。祁连山的诗句多出自于被朝廷发配的边塞诗人或官宦。
现在看来,这些文字资料显得尤为不易,值得研究。随着时间推移,当西方现代地理学概念的传入,后来人普遍将祁连山泛指甘肃、青海之间一系列在地质或地貌上相联系的一系列山脉。
▲张骞第一次出使西域往返线路示意图。
04
广义和狭义的祁连山
狭义的祁连山是指祁连山脉靠近河西走廊最北的一支山岭(其主峰在走廊南山西端,海拔5547米)。广义的祁连山,或称“祁连山脉”,是甘肃省西部和青海省东北部边境山地的总称。
地处甘肃、青海两省交界处,东起乌鞘岭的松山,西到党金山口,北临河西走廊,南靠柴达木盆地。地跨天祝、肃南、古浪、凉州、永昌、山丹、民乐、甘州、海西至少九个县(区),本篇文章介绍的是广义上的祁连山范围内的山峰资源分布详情。
▲狭义与广义祁连山范围示意图。
05
祁连山脉山峰分布详解
广义的祁连山脉由一系列复杂的次级山脉或山块构成,它们相互之间交汇重叠,甚至存在边界划分模糊不清的状况。要详解祁连山的山峰资源,先得化繁为简,由简入深。
在山友叶活图的文章当中,将广义祁连山按照东、中、西三段划分法来区分,这是一个比较简单明了的划分方法。而山友风沉郁的“南北划分法”则更能体现祁连山脉内部“特殊”的分布情况。
▲山友叶活图将广义祁连山划分为东、中、西三段。
由于地处河西走廊以南,广义祁连山脉范围内的所有次级山脉基本上都以“南山”为后缀命名,如:走廊南山、拖来南山、疏勒南山、党河南山等。
但也并非所有的平行山脉都以“南山”结尾,这也是祁连山内部山脉构成的复杂之处,如东部的冷龙岭和南部的宗务隆山等。
▲宗务隆山东段山峰航拍标注图。
为了方便记忆,在此将广义的祁连山由北到南按照基本平行分布的规律依次划分为六大板块,它们分别是:
(一)鹰咀山—走廊南山—冷龙岭—乌鞘岭一线;
(二)托来山—俄博南山一线;
(三)野马山(大雪山)—托来南山一线;
(四)党河南山—疏勒南山—大通山—达坂山一线;
(五)吐尔根达坂山—哈尔科山一线;
(六)赛什腾山—柴达木山—宗务隆山—青海南山—日月山—拉脊山一线。
在此要说明的是,以上六分法为作者本人主观经验判断作出,不代表任何官方的划分结果。
另,六分法当中所提到的山并不一定为同一级别的并列山脉。光看文字内容可能还是不够直观,要快速了解祁连山脉六分法则还需要参照以下这张地图上的标注。
▲祁连山“六分法”山脉走向示意图。
///////////////
第一板块
鹰咀山/走廊南山/冷龙岭/乌鞘岭
01
鹰咀山
鹰咀山,又名鹰嘴山,山脉的大部分位于甘肃省酒泉市肃北县境内。西邻阿克塞哈萨克族自治县沙化地带,背靠瓜州县以南的极旱荒漠,是一条呈东西走向100余公里长的小山脉。
▲鹰咀山航拍照片。
由于地处整个祁连山脉的西北角,同时也位于我国内陆降水较少的区域,鹰咀山常年高温酷热,植被稀少,山脉周边荒漠化严重,身处鹰咀山,俨然一幅西北大漠风光。
▲穿越极旱荒漠带。
鹰咀山山峰海拔普遍在2000米~3500米之间,主峰地图上就叫做鹰咀山,海拔3426米。但主峰不是其最高峰,最高峰位于山脉西端,海拔3946米。
其他代表性山峰还有海拔3564米的大敖包、夏日哈德、哈日哈德、堆若格特、海拔3574米的滴水山等。
▲鹰咀山代表性山峰分布图。
由于海拔不高且降水稀少,鹰咀山常年无积雪覆盖,大部分山峰为连绵风化的岩土混合型山峰。
对于攀登来说,鹰咀山的大部分山峰都不具备足够的吸引条件。来到此地的人,大多会将它直接忽视,这也是为何目前找不到更多有关鹰咀山资料的原因之一。
▲滴水山。
▲鹰咀山主峰。
但就是这样不起眼的山脉,却会很容易成为我关注的焦点。今年在考察野马山北坡的过程当中,将行程路线故意安排穿越了鹰咀山脉,严酷的自然环境和不同于传统祁连山的风光给我留下了极为深刻的印象。
▲鹰咀山最高峰及周边群峰航拍标注图。
02
走廊南山
走廊南山,是广义祁连山脉当中较为重要的一条次级山脉,因北靠河西走廊而得名。其西端起于昌马河小盆地,南与托来山相隔,东抵祁连县城附近与冷龙岭分割,基本上呈西北—东南走向,全长约347公里。
走廊南山也是狭义祁连山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某些地图上,甚至直接将其标注为祁连山。当我们乘坐火车行驶在酒泉、嘉峪关附近,时常能看到的祁连山脉正是走廊南山。
▲走廊南山北坡。
走廊南山整体海拔西部偏高,向东海拔逐步降低,山岭海拔多在4000米以上,雪线基本上常年在海拔4700米~5000米上下浮动。
要了解走廊南山内的山峰资源,还需要进一步将其分解为两大部分,一部分是西侧的北大河、洪水坝河、丰乐河并流流域,另外一部分则是以马营河—黑河“包裹”起来的中部、东部分(详情请参照以下地图)。
▲走廊南山主要河流分布图。
要区分广义祁连山内部的次级山脉构造,先明确其河流分布及流向是重要的手段。
诸多草场、平坝绿洲、原始森林的水源均来自于高山积雪的融水,正是这些东西走向的平行山脉造就了山脚下的绿色与生灵。所以,祁连山地处中国版图西北端,反而会给人一种“风吹草低见牛羊”的肥沃印象。
走廊南山最西端,也就是昌马河至甘肃215省道土达坂这一段山脉坡势较缓,隆起度不高,常年干旱少雪,其中代表性的山峰有旱峡山(3563米)、妖魔山(4587米)、大西沟山(4314米)等。
▲土达坂以西代表性山峰位置标注图。
自土达坂向东就正式进入北大河—洪水坝河—丰乐河流域,这个区域也是整个走廊南山海拔最高且山峰密集度最高的区域,走廊南山的大部分冰川也集中在此发育。
我们还是按照自西向东的顺序,依次来梳理这一区域内的山峰分布。首先是北大河与215省道所夹持的区域内,其代表性山峰为海拔5205米的镜铁山,名字来源于当年地质勘探人员在这一带找到了大片乌亮的镜铁矿石,因此便被称为“镜铁山”。
早在1955年至1958年,这一带的的山矿石资源便参与了当时新中国热火朝天的建设。镜铁山周边的矿产资源是目前我国生产规模最大,机械化程度最高的黑色冶金坑采矿山之一。
至今,从二只哈拉达坂往北的矿路依旧颠簸难行,早年则还开通过嘉峪关至矿场的铁路。由于地处偏远,手机信号时有时无,这段隐没于祁连山西北端的崎岖道路经常受到交通管制而无法通行。2019年,我考察走廊南山时曾接近于此地,实地拍摄了部分镜铁山的照片资料。
镜铁山主峰名为道龙上瑞,海拔5205米,其主峰西北坡发育有少量冰川,冰舌末端达4560米左右的山谷,海拔5000米以上的顶区是终年积雪地带。山的平均坡度是30度,最陡的地方约55度,而西南坡和东坡均岩石裸露看不出具备永久性积雪的基本条件。
历史资料显示,1958年,有科考队顶着艰难的攀登环境,在春季登顶了镜铁山主峰。后来民间对此山峰的攀登记录少有资料可查。
▲镜铁山5205米主峰南壁照片。
除镜铁山主峰外,其周边还零散分布着一些海拔在4500米~5200米之间的山峰。它们分别是道龙上瑞(镜铁山)西峰(5056米)、道龙上瑞(镜铁山)东峰(5197米)、水峡脑(4684米)、狼豺沟脑(4535米)、大老虎石(4710米)以及石墩子脑(4909米)等。
这里额外普及一个特殊地名知识点。由于祁连山地区内部分山峰名称的后缀都带“脑”字,经向历史地理学者赵泰安请教后方知:“脑”也写作“垴”,青海方言深山里面的意思。
“脑脑里”意思是最靠里面,“脑山”一词在青海意指沟谷最深处的农村,与浅山和川谷(平坝)对应,多是贫穷,高寒的代名词。以“脑”或“垴”为后缀命名的山峰还出现在北方其他的一些省市地区。
镜铁山地区这些山峰山体走向大致与镜铁山主峰相同,冰川多发育于北坡,南坡则是一片荒芜。由于地处铁矿分布带,这里的山峰外表大多数偏红黄相间色,颇有一番辨识度。
▲镜铁山及周边山峰分布标注图。
接下来是北大河和洪水坝河之间的区域,走廊南山延伸至此,山岭高度升高至平均海拔5000米以上。其地块构造如倒置的“T”字形,在垂直相交的两条山脊线上,如串珠般分布着十几座海拔超过5000米的山峰。
▲班赛尔南坡标注图。
▲班赛尔及周边山峰航拍标注图。
其中,代表性山峰班赛尔位于其南部,如为了方便记忆,我们可以将此山域命名为“班赛尔山块”。班赛尔,海拔5321米,位于甘肃省肃南县境内,是祁连山脉走廊南山段内的重要山峰之一。
班赛尔峰受高原内陆气候的影响,山体造型同祁连山脉大多数山峰一样,并不具备大落差和锋利的角峰造型,覆盖在山顶的冰川缓慢地侵蚀着山峰,规模不大的山谷冰川布满了山脊的四周,冰川的长度也多在3公里以内。
班赛尔山体西坡被厚厚冰川覆盖,东坡却暴露出部分岩体,山体坡度缓和适中,最佳接近线路由央隆乡翻越二只哈拉达坂后进入谷地,沿着215省道分叉进沟接近山脚。
在其周边自东向西的延伸山脊上,至少还分布着5座以上海拔超过5200米的山峰,这一带山峰造型雷同且并无突出主峰,因此班赛尔区域并无关注热度,目前也它的峰顶也无人问津。
▲班赛尔地区5049米无名峰。
▲班赛尔地区5266米峰。
班赛尔山块内的山峰,基本上都是首尾相连,山峰坡度多在30度~50度之间,坡度较缓,因此适合冰川的附着与积累,冰川沿着山谷两侧发育,北坡冰川规模明显大于南坡。
在班赛尔北侧延伸的山脊上,坐落着3座海拔在5300米以上的山峰,这些山峰大多靠近嘉峪关—酒泉一线的河西走廊一带。观测它们最好是从山脉北侧进行,游客在嘉峪关长城景区内看到的雪峰便是它们。
▲班赛尔东坡群峰标注图。
在许多地图资料上,这几座高高凸起的山峰并没有名字。为了更好地记住它们,这里暂时以就近原则对这几座山峰进行命名,它们分别是白水河脑(5346米)、玉石梁(5352米)以及玉石梁北峰(5335米)。“玉”代表洁白,“梁”则是山脊纵横相连的现实写照。
▲班赛尔山块区域内山峰位置标注图。
▲河西走廊远眺玉石梁。
▲班赛尔北部地区群峰航拍标注图。
洪水坝河以东,马营河以西,中间夹持着丰乐河,三河夹持的区域内孕育了整个走廊南山海拔最高的山结。
其中最高峰海拔5547米,为走廊南山的最高峰。它有一个美丽且极富女性化的名字——素珠链。
▲素珠链南坡。
祁连山当中,素珠链是为数不多、能叫得出名字的著名山峰,在许多地图上,它甚至直接被标注为“祁连山”三个字。这种叫法显然会引发诸多误会,比如大家可能会误认为此山就是祁连山的主峰或最高峰。
素珠链,山如其名,几乎被冰川完全覆盖,正如一颗洁白无瑕的珍珠,鹤立鸡群于走廊南山之巅。
▲素珠链北坡与G30国道。
素珠链,名字来源于其如念珠状的山脊,实际上它与前面介绍的班赛尔、玉石梁是同一地质作用构造诞生的雪峰类型。
尤其主峰以北那一条由东向西走向的山脊线上,并列坐落着10来座海拔在5000米左右的链状山峰,从河西走廊一侧观察,颇似一串白色的珍珠链,而地图上也将此区域标注为“珠链”。
素珠链在网上的照片不算多。从北侧嘉峪关—酒泉一线有一条进山的公路沿着关山河进入山谷而上,一直可以开车到羊龙河一号冰川冰舌不远处,公路尽头海拔约4290米。这条山区公路也是目前从北坡接近素珠链的最容易的线路。
关于其攀登历史,早在1985年,中日蜜月关系期时,日本山岳会的登山队员便从北侧沿着羊龙河一号冰川首登素珠链。
2009年后,国内登山圈开始关注此山峰,甘宁联合登山队、北大山鹰社登山队均登顶素珠链。这里值得一提的是,甘肃雪豹登山队曾沿着素珠链南坡线路登顶该峰,开辟了与北坡传统线路不同的全新探索路线。
▲素珠链东坡。
作为整个走廊南山的最高点,素珠链主峰周边发育有规模较为强盛的冰川群,其冰川如树根状向主峰四周山谷盘结,长度也明显长于班赛尔地区。
早年作为科考研究的对象这些冰川大多都已被编号或命名,除上面我们提到的羊龙河一号冰川外,散布其主峰周边的冰川还有(分布详情请参考以下配图):三岔口河10号冰川(北佘年冰川)、三岔口河14号冰川、三岔口河16号冰川、浪头河30号冰川、羊龙河5号冰川等。当年命名的方式基本上以河流或地名方式进行编号命名,简单而明了。
伴随着冰川,素珠链主峰周边被众多独立或非独立卫峰簇拥。其北侧不到1公里处,有5422米峰作为北坡攀登线路上需要越过的山脊。其他山峰海拔大多在5200米~5400米之间。
▲素珠链周边冰川及卫峰分布标注图。
▲素珠链及卫峰实拍标注图。
▲素珠链南坡部分冰川航拍标注图。
关于素珠链的周边,也就是从丰乐河到马营河之间的区域内,还有一些海拔略低、分布不规则的山峰。
其中,八一冰川大家较为熟悉。八一冰川又名小沙龙冰川,是黑河的重要源头之一。该冰川是一个发育于平缓山顶的冰帽型冰川,面积约2.81平方公里,长度约2.2公里。
其中冰川所在山峰最高点海拔4828米(并无具体山峰名称),最低海拔位置在其南坡接近山谷处,海拔约4570米。
▲八一冰川与朵龙峰。
八一冰川作为著名冰川景观,曾有一条简易公路直接通往东侧冰川断面位置。其良好的接近性吸引来无数游客光顾,人站在冰川脚下,其高达十几米的冰川断面如同一堵高墙般矗立眼前,视觉效果十分壮观。
作为近距离可以轻松接触冰川的地点,八一冰川曾经名噪一时。然而,游客素质良莠不齐,也让八一冰川周边环境受到巨大挑战。
为了保护该地区脆弱的生态环境,2017年,有关部门正式宣布将其封闭,严禁任何社会人员进入。如今再要想欣赏到八一冰川的特殊冰帽景观,只能远眺或在以前的影像资料上去搜寻了。
▲远眺八一冰川。
为了更加详细地梳理完整本区域内的山峰分布状况,除八一冰川4828米峰之外,在其北侧和东侧分别还坐落着两座海拔超过5000米的山峰,这两座山峰目前暂时均查阅不到名称。
目前本文根据山峰命名规则当中的“就近原则”,选取了在地图上位于两座山峰山脚处不远处的地名或沟名作为暂时名称来命名这两座山峰。
它们分别是位于八一冰川北侧约4.4公里处的朵龙峰(5076米),名字来自于其北侧山谷朵龙沟。另外一座东距八一冰川约22公里,名叫红塘峰,名字来源于其东北侧山脚处的地名。这两座山峰除东坡外,其余山壁上都布满了厚厚的冰川,至少颜值不低。
▲红塘峰南坡。
▲红塘峰及周边山峰航拍标注图。
剩下海拔超过5000米的独立山峰,均分布在素珠链的南北两侧,我们还是用下面这张地图标注的形式来展示它们。
▲八一冰川周边(洪水坝河至马营河流域)山峰分布图。
▲素珠链及周边山峰标注图。
▲素珠链东南侧5276米峰。
▲素珠链5271米卫峰。
介绍完走廊南山最复杂的第一部分,剩下的第二部分相对来说就简单许多。
马营河流域以东的走廊南山,北靠河西走廊的肃南、张掖一线,大部分山脉位于甘肃省境内,其南麓一直被黑河河谷阻断,东抵祁连县城附近的标杆梁。
本区域内,山脉海拔逐渐走低,其最高峰是位于肃南县西侧约29公里处的5121米无名峰,冰川也多发育在此山峰所在的东西走向山脊线上。
▲5121米无名峰及周边群峰标注图。
其余代表性高峰还有龙沙掌再(4829米)、小白泉脑子(4890米)、扎木可山(4764米)等。海拔4750米以上的山体大多伴有零星冰川发育,但相貌平平的它们似乎从来没有引起过人们的注意。
▲肃南县5121米峰南坡航拍标注图。
在考察走廊南山的时候,我沿着黑河河谷,仔细观察了这一排延绵的山脉,并拍摄了照片。
▲宽阔的黑河河谷平坝。
03
冷龙岭
冷龙岭,实际上也有广义和狭义之分。狭义冷龙岭特指青海省门源县所在谷地以北山区。
▲冷龙岭。
广义的冷龙岭范围西起张掖市以南的黑河河谷,北靠河西走廊,南以八宝河—峨堡河—大通河相连的谷底或山谷为界。东支分叉为两条支脉,一条继续向东名为乌鞘岭,另外一条山脉紧靠大通河向东南方向延伸,最后没入黄土高原。
▲冷龙岭范围及走向示意图。
广义上的冷龙岭东西贯穿近470公里,重峦叠嶂,谷壑深幽,是甘青两省间的天然屏障,在祁连山脉当中有着举足轻重的位置。
▲冷龙岭下的农牧区。
我们依旧按照由西向东的顺序对冷龙岭内的山峰进行梳理。位于最西端的黑河流域,也就是祁连县城以北的广大山域,是冷龙岭山脊上海拔较高的突出地点,拥有数座海拔超过5000米的山峰。
▲祁连县东北部地区山峰标注图。
这一带的地质构造强烈且错综复杂,再加上丰沛降水的切割作用,与走廊南山略微不同的是,这里的山谷更为深切,山峰落差更大,造型更加锋利陡峭。
但比较遗憾的是,虽紧靠祁连县城,这一带的几座5000米级山峰在考察过程当中并没有得其名称,这里暂时称它们为5155米无名峰和5027米无名峰。
▲祁连县北部5155米峰航拍标注图。
5155米无名峰刚好位于祁连县城正北约16公里处,是一座完全位于青海省境内的山峰。该峰风化作用强烈,陡峭异常,故并无大面积冰川覆盖。
其南侧延伸山脊上分布这数座海拔超过4900米的山峰,在Google earth上图像有所塌陷,其真实海拔高度或许超过5000米。
▲5155米无名峰。
另外一座5027米无名峰位于祁连县城东北侧约30公里处,为甘肃青海两省的界峰。此山海拔略低一些,但却发育有完整的山岳冰川,在视觉上比5115米无名峰更加夺目抢眼。
▲5027米无名峰。
▲5027米峰航拍照片。
剩下的山峰海拔均在5000米以下,如寺沟脑(4750+)、秀龙岗(4779米)、野牛山(4819米)、肖不德克(4654米)、后塘独疙瘩(4646米)等山峰。
▲寺沟脑4750+西坡角度标注图。
▲野牛山4793米。
▲秀龙岗。
景阳岭,位于祁连县峨堡镇附近,传说在此地发掘到一块形似山羊的金块,故命名为金羊岭,在后来书写过程当中又作景阳岭。
当地藏族人称之为“喀玛日尼阿”,意为红城垭豁。“垭豁”即垭口之意,目前227国道经过附近的垭口名字就叫做景阳岭垭口,标高3767米。
别看海拔不高,哪怕是在炎炎夏季,在景阳岭也可能会出现“八月飞雪”的极端天气。本文开头的“来自于祁连山的当头一棒”,就是指初探冷龙岭时发生在景阳岭附近的大雪困车事件。
景阳岭整体海拔不高,山峦延绵与地表高差不大,其主峰景阳岭海拔4378米,其他山峰海拔也多在4000米~4500米之间。
▲峨堡河与景阳岭。
景阳岭以东,进入门源谷地,其中不得不提的山峰岗什卡,海拔5254米。它不仅是冷龙岭的最高峰,也是祁连山东段的最高峰,在某些地图当中,甚至是直接将其标注为“冷龙岭”。它有点类似于素珠链在走廊南山当中的地位。
▲岗什卡与门源高铁站。
岗什卡雪山山势雄浑,冰川悬挂,银光闪闪,整条山脊如同一条盘踞在大地上的玉龙,是门源回族自治县境内的代表性景观。
尤其在每年的7月中下旬,一望无垠的油菜花田与岗什卡雪山交相辉映,科技感十足的高铁穿行在金灿灿的油菜花海当中,那种特殊搭配下的美景让人沉醉,也是青海不可多得的“高原南国”风光。
▲门源油菜花。
相传,岗什卡在广大华热藏区所崇拜的十三大山神当中,被尊称为第一神,享有阿弥岗什卡之盛誉,又意为老爷雪山,实则是表达了当地藏族对白色吉祥的崇敬之意。
▲喇嘛与岗什卡雪山。
除青海省门源县一侧,岗什卡的北坡位于甘肃省境内,因此它其实是一座界山。因交通便利,人们往往能够容易观测到的角度就是门源一侧的角度。
▲岗什卡与门源县青石嘴镇。
▲岗什卡航拍标注图。
目前,公路已经通往其南侧大通河支流白水沟上游的七彩瀑布景区。这里也是攀登岗什卡传统线路上的必经之路。
接近性良好,攀登难度适中,岗什卡成为近年来热门的攀登根据地。据了解,目前南坡山脚大本营已经修建有小木屋供攀登者休整。
▲大雪后的岗什卡峰。
岗什卡雪山南北坡均发育有规模较大的山岳冰川。南坡攀登线路相对成熟,坡度较缓,而北坡冰川剥蚀作用更强大,使得山体坡度剧增,攀登难度明显高于南坡。
2004年,日本长野登山队3人完成岗什卡雪山的首登,后有诸多国内登山者登顶该峰。关于岗什卡的攀登线路分析及历史记录,请参考微信公众号“山河集”里面的岗什卡专题,这里不加以赘述。
▲岗什卡陡峭的北壁。
▲岗什卡南坡。
围绕岗什卡,周围还簇拥着部分海拔在4700米~5160米之间的卫峰。它们大多位于冷龙岭主脊上,冰川基本上是围绕山脊南北两侧发育,在岗什卡的光环下,它们并不起眼。
▲岗什卡及周边卫峰标注图。
▲岗什卡西侧群峰标注图。
冷龙岭剩下的区域,大概有4个地点需要着重讲述一下。
第一个是东距岗什卡约28公里处的老虎沟达坂山。此山海拔5024米,在其他资料内均没有名字可查。
在山友风沉郁的“山河集”内,5024米专题文章内都将此山的命名权让给了首登的人员。但长期以来并没有人考察或主动去给5024米峰命名,这里暂且以老虎沟的沟名进行称呼,若读者当中有知晓此山名称的山友可及时指出修正。
▲老虎沟达坂山及周边山峰标注图。
老虎沟达坂山是冷龙岭最靠东的一座海拔超过5000米的雪峰。它刚好位于门源县正北方向,但由于南坡冰川发育程度远不及北坡,因此一般人们不会注意到它的存在。
▲老虎沟达坂山西南坡冰川。
倒是在登山圈,它是岗什卡以外又一座登山者亲睐的山峰。攀登线路一般从甘肃一侧进山,难度不算大。2010年,老虎沟达坂山由国内攀登者完成首登。
▲老虎沟达坂山及卫峰。
▲冷龙岭4822米峰。
▲冷龙岭4650+峰。
▲冷龙岭下的工业化城市。
第二部分是甘肃省武威市西南侧约60公里处的“大雪山”山域。在与网友“方向”讨论此区域的过程当中了解到,当地人可能称此山峰或此山块为“谢隆岗嘎尔”或“阿尼岗嘎尔”,但官方资料上并未见这种说法。
▲大通河与冷龙岭大雪山。
“大雪山”之所以需要打引号,是因为叫“大雪山”的山脉或山域不在少数,最为著名的就是四川省境内的大雪山脉。
之所以叫“大雪山”,多以此地山峰高耸及终年积雪有关。但实际上,冷龙岭大雪山的主峰海拔仅有4881米。围绕其最高峰周边还有数座海拔4800米以上的山峰,为了区分它们,本人按照罗马数字编号进行标注。
▲冷龙岭大雪山及周边山峰标注图。
冷龙岭大雪山区域内所发育的冰川是冷龙岭最靠东的冰川群,因冰川规模不大且多数处于消退状态,所以形成了许多漂亮的高山海子。
在主峰东北侧不到9公里处,有一个面积较大的海子名为柴尔龙海,湖水波光粼粼,碧绿透亮,是探险露营的好去处。
▲大雪山航拍标注图。
04
乌鞘岭—马牙雪山
大雪山以东,冷龙岭山脊海拔高度逐渐走低,再无地区伴随冰川发育。在庄浪河源头附近冷龙岭分为两条支脉,一支为乌鞘岭,一支为马牙雪山。
▲冷龙岭东端代表性山峰位置标注图。
▲初夏的冷龙岭最东段山顶依旧残留积雪。
乌鞘岭,藏语称“哈香聂阿”,意为和尚岭,山势峻拔,地势险要,为陇中高原和河西走廊的天然分界线,也是半干旱区向干旱区过度的的分界地。
同时,它还是东亚季风能够向西到达的最远地点,所以乌鞘岭在中国地理版图上有着重要的地位。
乌鞘岭的主峰海拔3562米,最高峰西毛毛山海拔却超过了4000米。
▲天祝藏族自治县北部的乌鞘岭。
马牙雪山,海拔4447米,藏语叫“阿尼嘎卓”或“白尕达阿尼嘎卓”。主峰白嘎达,藏语称“伦布什则”,意为最高的须弥山,它在当地藏族人们心目中拥有着神山的崇高地位。
作为一座季节性雪山,马牙雪山山体风化严重,岩石裸露,形如马牙,白色的岩石色彩远看起来像极了覆盖着皑皑白雪,故称马牙“马牙雪山”。
▲马牙雪山夏季航拍照片。
▲马牙雪山冬季航拍照片。
///////////////
第二板块
托来山—俄博南山
01
托来山
终于翻篇来到了更靠内陆的地区——托来山。
托来山,亦称木雷山,中文音译版本较多,有“拖勒山、陶莱山、讨赖山”等,本文当中统一使用“托来山”表述。“托来”在蒙古语当中意为“兔子”,因山脚下草场丰美,野兔数量多而得名。
托来山基本上与上一个部分介绍的走廊南山平行,呈西北—东南走向,西起昌马盆地,东南至门源盆地附近,北大河贯穿托来山后向东流易名为托来河。
▲祁连山“六分法”山脉走向示意图。
不同于走廊南山和冷龙岭,托来山地处偏远,人烟稀少,所以托来山的大部分山峰都没有名字,更没有那么多历史故事与神话传说,故介绍起来可能相对没有那么复杂。
我们接下来将托来山划分为三个板块,昌马盆地至托来河为第一板块,托来河到热水达坂为第二板块,热水达坂至祁连县为第三板块。俄博南山为托来山向东的余脉,在后面我们单独将它列举出来介绍。
▲托来山走向示意图。
第一部分,虽然东界以北大河(托来河)划分,但实际上这里是与走廊南山相互粘连交汇的部分,边界实则模糊不清。
为了区分,这里还是将镜铁山区域划分给了走廊南山,而实际上我们人为的以甘肃省215省道为界,划分了走廊南山与托来山在此地的粘合状况。
▲托来山第一部分山峰位置标注图。
在托来山的第一部分里,从西端的昌马盆地山脉拔地而起,直到托来河附近山峰普遍海拔高度达到5000米左右,其代表性山峰有石油河脑(5010米)、鸭儿河脑(5055米)、吊达坂山(4917米)等。山峰名称后缀里面的“脑”字,多代表了飞沙走石、荒无人烟的偏远之地。
▲鸭儿河脑及航拍标注图。
值得一提的是,第一部分里有着拖来山范围内规模最大的一条冰川——七一冰川,它也是祁连山为数不多的被命名的冰川之一。
七一冰川最高点海拔5150米,冰舌末端海拔约4350米,冰层厚度平均78米,最厚处达120米。
▲七一冰川谷歌图像截图。
从嘉峪关出发,沿着215省道翻越土达坂(3468米)和吊达坂(4091米)便可以来到七一冰川脚下,交通相对便利。1958年7月1日,中科院研究队队员登顶该冰川,根据登顶日子命名其为“七一冰川”。
▲七一冰川5150米峰/右上。
▲七一冰川东侧5175米无名峰。
“七一冰川”跟“八一冰川”一样,或许是赶巧了,在发现或登顶研究它们的日子刚好就分别是建党节和建军节。
在五十年代建国初期,这种“巧合”完全可以理解。或许有人会继续追问,祁连山地区是否有“六一冰川”?答案是目前还真没有。
▲七一冰川周边山峰航拍标注图。
甘肃省204省道穿越黑河河谷平原后,中途向南经热水达坂(4186米)贯穿托来山,继续蜿蜒进入托来河河谷,经央隆乡又向北抬升至二只哈拉达坂(4300米),公路在托来山腹地“画”出了一个大大的“u”字形。
▲二只哈拉达坂垭口以东群峰。
这一段高原公路自祁连县城出发,逐渐进入宽阔的黑河河谷后,道路两旁青草幽幽,牛羊成群,雪峰延绵,是一条令人流连忘返的旅游公路。
央隆乡位于托来河河谷,历来都是水草丰美的天然牧场。宽阔的托来河河床分散出诸多细小支流,草坝上还生长有大面积的低矮灌木丛林,是野兔、狐狸、旱獭等中小型动物的栖息场所。
▲央隆乡。
托来山的第二部分就是托来河至水热达坂一线。之所以要这样划分,是因为这一段山脉内的山峰很少有冰川发育。
▲托来河至热水达坂段山峰位置标注图。
二只哈拉达坂以西的石板沟顶子(5152米)、白石头顶子(4858米)这些海拔5000米上下的山峰都如火烧过一样,红黄色的岩石堆积成山,少有积雪覆盖,故人们广泛使用“石板”和“石头”来命名这一带的山峰。
▲石板沟顶子5152米东南坡。
▲石板沟顶子航拍照片。
▲204省道与白石头顶子。
而二只哈拉达坂以东的白石头山(4964米)、二过龙达坂山(4869米)、陇孔山(4905米)等海拔在5000米以下的山峰反而还有零星冰川的相伴,或许是山势向东逐渐趋缓,更利于冰川形成的缘故吧。
▲白石头山4964米。
托来山第三部分从热水达坂一直沿着黑河河谷到祁连县城附近,被204省道再次割裂。
▲托来山东段部分山峰标注图。
可以说,这一部分的山峰最密集,但也是最没有头绪。或许是山峰形状过于雷同,靠近热水达坂一侧的山峰大多数都没有名字,地图上多统一以”托来山“标注。
▲托来山东段
▲托来山东段4791米峰。
其最高峰就位于热水达坂旁,海拔4935米,被暂命名为热水达坂山。其余山峰海拔均在4700米~5000米之间,由雪峰北麓冰川融水汇入黑河,从而形成了许多地势缓和的冲积扇。
▲热水达坂山北壁冰川。
▲热水达坂山(南坡)。
靠近祁连县山谷一侧的山峰受侵蚀作用更加强烈,山峰落差更大,造型也更为雄伟,其中以华藏龙洼(4768米)、超英峰(4673米)、疙瘩脖勃(4600米)、拉陇山(4381米)、牛心山(4628米)等山峰为代表。
▲黑河与华藏龙洼4768米。
▲超英峰。
其中牛心山就位于祁连县城南侧,作为祁连县的象征性山峰,山体巍峨挺拔,气势不凡。牛心山在藏语里称为“阿咪东索”,意为“众山之神”。
▲祁连县城遥望牛心山。
▲牛心山西南壁。
▲牛心山西坡。
俄博南山,是托来山向东的支脉,它的主体位于今峨堡镇以南,峨堡镇始建于元代,至今还残存有古堡。
“峨堡”或“俄博”实际上是“敖包”的发音,最开始是指代蒙古族在草原上用石头堆砌的石堆,用以辨别方向或地界区划,后演变成为神灵崇拜、祈福平安的象征。“堡”可能某种程度上也代表此地的古堡遗迹。
▲俄博南山北麓。
俄博南山配合着北侧的冷龙岭,将峨堡河谷地包围在群山之内,故这一带自古以来便是易守难攻之地。
如今,在峨堡镇以西约25公里处已经修建了祁连机场,多条省国道也纵横贯穿于俄博南山南北两侧,天堑早已变通途。
俄博南山的山峰海拔不高,全部在海拔4500米以下,常年无积雪,最高峰娘木琼海拔4478米,位于峨堡镇正南方向约19公里处。
▲默勒镇与俄博南山南麓。
留言跟帖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站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