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CTV-10
2019.3.13 21:42 播出
《中国影像方志》互助篇
秦始皇统一六国后,现今的西宁、乐都、大通、湟中、门源、互助等地区,统称为“湟中地”。
互助位于湟水河谷地,古为羌人居处,曾长期处于民族割据状态。吐蕃、隋唐、吐谷浑多年的混战都曾在此地发生。
由于此地居住着土、汉、藏、回、蒙等多个民族,各民族间的风俗习惯存在很大差异,在日常相互交流中,时常出现语言沟通障碍。
“互助”一名的诞生,则包含着各民族之间“互助友爱、团结进步”之寓意。
因互助以土族人口居多,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确立为互助土族自治县。
寺庙与民居:多民族建筑艺术的融合
佑宁寺始建于明朝万历三十二年(公元1604年),海拔2500多米,有殿堂7座,距今已有400多年的历史。
佑宁寺现存的古建筑表现出我国多民族建筑艺术的融合与创造。
殿宇采用汉式尖顶斗拱屋顶,屋顶的吻兽,是一种典型的汉式装饰。
斗拱檐桁额枋表面刻画有汉式代表性图案。
蒙古族、土族的吉祥结在佑宁寺的宝伞、幢幡中时有体现。
互助精美的木雕装饰也在寺庙建筑中扮演了不可小觑的角色。
除辉煌的庙宇外,这种木雕装饰,在平平常常的土族民居,也随处可见。
土族传统民居院墙很高,大门是在院墙上开设的木板门,院落呈方形,当地人称为“日麻”。
土族传统建筑以木构造为主,均属木雕,分为“大木作”和“小木作”。“大木作”是指建筑结构的柱梁构架和构件,“小木作”就是建筑装饰。
土族传统民居记录着土族先民的传奇往事,也映射着他们对幸福生活的美好向往。
由于长期多民族杂居,在互助,无论是寺庙古建还是传统民居,在风格上都博采众长,凝聚着土、藏、汉族建筑艺术的精华,散发着多民族融合的艺术气息。
青稞酿造的酩馏酒
青稞是大麦的一种,适于生长在海拔高,气候寒冷,光照充足的高原地区。
青稞煮熟之后,待其温度稍降,拌上酒曲,装入陶罐或木桶封闭,接下来便是二十天的发酵过程。
互助青稞酒的酿造历史可以追溯到三千多年前,当时青海河湟地区酿酒业已出现。
唐贞观十五年(公元641年),文成公主远嫁吐蕃,途经吐谷浑国时,品尝了弘化公主自酿的酩馏酒后,命随行的酿酒工匠与当地人一起,改造酿酒工艺。以此种传统土法酿造出的“酩馏酒”度数不高、酒性不烈、香甜而略带辛辣。
酿造出的酩馏酒有头道、二道和三道酒之分。酿出的第一碗酒最为珍贵,先要祭拜天地神灵,感谢护佑,才可以用来招待尊贵的客人。
轮子秋与安昭舞
“轮子秋”是互助土族的传统娱乐项目。旧时每年春节期间和农闲时节,土族青年们将大板车改装成融秋千、转盘为一体的吊车,为求一年神清气爽,男女老幼都会在“轮子秋”上转一转。
如今的轮子秋,采用的是钢制轮盘,套以滚珠轴承,下有圆盘固定在地,柱头尖上安放铁制麦穗模型,外部还有土族七彩绣饰做装饰,更加结实、轻巧、美观。
因着“轮子秋”源于庆丰收的喜庆活动,在表演时,常伴有土族的安昭舞在现场助兴。
土族“安昭舞”,俯首向地,是对大地的膜拜;舒袖朝天,是对苍天的敬仰;双手平托,是对朋友的坦诚;脚步稳健,是对生活的挚爱。
盘绣绣出彩虹的颜色
土族是一个能歌善舞的民族,又是一个崇尚美、追求美的民族,鲜艳夺目的头饰“扭达儿”、绚丽多姿的“花袖衫”、典雅大方的鞋子“恰绕”以及精巧别致、内容丰富的腰带“普赛”都出自土族妇女灵巧的双手,她们用土族盘绣装点服饰、扮靓生活。
盘绣的图案和花样有几十种,最为常见的有富贵不断头、太极图、云纹、动物花卉等。盘绣针法也颇为独特,在刺绣的过程中会始终出现两条线。
操针时同时配两根色彩相同的线,一作盘线,一作缝线。盘绣不用棚架,绣者左手拿布料,右手拿针,作盘线的那根线挂在左胸,作缝线的那根线穿在针眼上。上针盘,下针缝,一针二线。
互助,汉语意为“彩虹的故乡”,土族的服饰也是根据天边彩虹的颜色演变而来。
土族姑娘把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情感深深地融入到他们的彩色服饰里,靓丽了生活,也为互助土族的未来勾勒出了绚丽图景。
1700多年前,土族的先祖为了寻找一方属于自己的天地,毅然走上漫漫西迁路,在神奇而瑰丽的青藏高原,创造了少数民族历史上少有的传奇。
自强不息、坚韧不拔、热爱故土、热爱家园是土族人的精神特质。民族融合、互帮互助、共同创造幸福生活,是互助儿女最具生命力的发展之道。
祁连山下,物阜民康;河湟两岸,海晏河清。彩袖翻飞舞“安昭”,“花儿”新曲唱盛世。
土族儿女正在用勤劳的双手建设自己美丽的家园。
用影像记录当下,以地方表达中国
昨天的变迁,今天的影像,明天的历史
中国影像方志
《互助篇》
播出时间:3月13日 21:42
监制 / 闫东 主编 /刘铭 黄丽君
编辑 / 张兰 张嘉祺 李寅寅(实习)
留言跟帖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站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