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 牛汝辰
“青海”作为省名,是从1928年冬开始的,在此以前,“青海”一词均指面积为4580平方公里的内陆湖——青海湖。青海省因青海湖得名。
“青海”一词始见于南北朝时期。《魏书·吐谷浑传》说,吐谷浑的伏俟城“在青海西十五里”,又说,“青海周围千余里,中有小山”。北魏人郦道元(466?一527)《水经注》卷二说:临羌新“县西有卑禾羌海者也,世谓之青海”,可见当时久已有“青海”之名,故世人称之。
在此之前,《汉书》称之为“西海”“仙海”“鲜海”“鲜水海”或“卑禾羌海”。《地理志》“金城郡”条“临羌”注云:“西北至塞外,有西三母石室,仙海,盐池”。汉代游牧在青海湖四周的是先零羌(卑禾羌为其一种),可见汉文记载的仙海、鲜海等,当是先零海或先海之变音或异写,其得名当由先零羌而来。
南北朝以后,《隋书》和新旧《唐书》都沿称“青海”,在《吐谷浑传》和《吐蕃传》中多处提到。《资治通鉴》叙唐代史事也多处提到。至于唐人诗歌中提到“青海”者更是屡见不鲜(如“汉下白登道,胡窥青海湾”;“君不见青海头”;“青海只今将饮马”;“青海长云暗雪山”等)。
到《明史》上又称“西海”。清顾祖禹《读史方舆纪要》“青海条”云:“亦曰仙海,亦曰青海,亦曰卑禾羌海,亦曰鲜水海,亦曰允谷盐池,西海则其总名也”。齐召南《水道提纲》“青海条”说:“古名青海,亦曰卑禾羌海,即鲜水也”。以上是汉文记载。
古藏文史料也有记载。唐代以后吐蕃人在青海湖一带活动,赋予藏语称呼,《敦煌吐蕃古藏文文书》称“错温波”,错意即湖或海子,温波意即蓝色或青色,译意为青色的海子。这一称号,沿用至今。
从十三世纪后,蒙古人开始移牧青海,蒙古语称之为“库库诺尔”,《西域同文志》写作“库克淖尔”,库库或库克是蓝色或青色,诺尔或淖尔是海子或湖。
上述无论汉语、藏语或蒙古语的名称,都是“青色的海子”的意思,以其形貌命名。
青海湖水深19米,含盐度为每升12点5克,水色湛兰,所以在这里活动的各族人民都取其形貌,称之为青海。同时,从不同的民族名称,反映了这里自古以来是多民族地区,留下了民族迁徙变化的轨迹。
参考文献
西藏自治区测绘局,西藏军区司令部侦察处.西藏地名资料简编[Z].拉萨,1979.
留言跟帖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站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