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海作为三江之源,是青藏高原乃至全国重要的生态安全屏障。新时代的新青海,在国家公园建设中贡献出“青海经验”,对外开放的大门越开越大,共建“一带一路”不断走深走实,高原大地呈现出一幅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丽图景、现代画卷。
近日,由中央网信办网络传播局主办的“协同发展向西望 续写丝路新篇章”网络主题宣传活动采访团一行走进青海,聚力青海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打造西部开放新高地、发展高原特色产业的实践与探索。
生态优先
绿色答卷可圈可点
地处青藏高原腹地的三江源,作为长江、黄河、澜沧江的发源地,素有“中华水塔”之称。
2016年3月5日,《三江源国家公园体制试点方案》正式印发,三江源国家公园成为我国批复的第一个国家公园体制试点。同年6月,作为我国首个国家公园体制试点机构,三江源国家公园管理局正式挂牌。
依三江源而建的三江源国家公园,位于青海省西南部,总面积12.31万平方公里。三江源国家公园管理局党委委员、副局长田俊量表示,“三江源国家公园通过优化管理体制、创新保护机制,组建省、州、县、乡、村五级综合管理实体,统一行使自然资源资产管理和国土空间用途管制职责, 改变了‘九龙治水’藩篱,有效解决了执法监管‘碎片化’问题。”
据介绍,三江源国家公园体制试点工作中,形成了“一面旗帜引领、一个部门管理、一种类型整合、一套制度治理、一户一岗管护、一体系统监测、一支执法队伍、一众力量推动、一种精神支撑”九个一的三江源模式。
记者通过观看三江源国家公园管理局展陈中心的专题片,直观感受三江源国家公园的大美风光。人民网记者 赵光霞摄
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三江源国家公园将生态保护与精准扶贫相结合,设立生态管护公益岗位,17211名牧民吃上了生态饭,“每一户有一个管护生态公益岗位,每一家有一个生态管护员,让牧民从草原利用者变为生态守护者,既守护了自己的家乡,还拿到了工资,有效带动了原住民保护生态的积极性,也激发了他们的荣耀感。”三江源国家公园管理局四级调研员李振宇指出。
生态文明建设是关系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千年大计,把青藏高原打造成为全国乃至国际生态文明高地,青海交出了一份可圈可点的绿色答卷:三江源国家公园体制试点以来,水源涵养量年均增幅6%以上,草地覆盖率、产草量分别比10年前提高了11%、30%以上。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好生态永远是青海的一张金名片。伴随着三江源国家公园作为我国第一批国家公园的正式设立,绿色发展理念将更加深入人心。
开放高地
通道建设蹄疾步稳
深处内陆的青海,搭乘“一带一路”建设东风,从开放“末梢”走向“前沿”,全方位、多层次敞开开放合作的大门。
今年9月28日,中国(海东)跨境电子商务综合试验区(简称“海东综试区”)“9710”跨境电商B2B出口业务正式开通,自此海东综试区开始进入多种业务模式共同发展阶段。
依托曹家堡保税物流中心(B型),海东综试区作为青海首个跨境电子商务综合试验区,于2019年12月获批设立,这也标志着青海开放型经济平台建设迈上新台阶。曹家堡保税物流中心(B型)管委会副主任李生福表示,“截至今年9月底,海东综试区已实现跨境电商B2B出口货物375万美元,到年底,‘9710’跨境电商B2B出口业务力争实现5000万人民币贸易额。”
位于西宁市城市副中心多巴新城的青海丝绸之路国际物流城,正在紧锣密鼓地建设中,这个集多功能、规模化、智能化于一体的大型现代物流枢纽,总体规划占地面积2160亩,分南北两个片区。
青海丝绸之路国际物流城高达24米的多功能仓库。人民网记者 赵光霞摄
据了解,按照总体规划、分步实施的开发原则,青海丝绸之路国际物流城的大数据运营指挥中心等已开始试运营,南区一期项目也将在明年上半年开始分步投入运营。
青海欧璐国际物流有限公司运营总监方磊特别提到了物流城建设中的一些小细节,“大家看这些仓库上方有一些方孔,白天进到库房不用开灯,其实就是为了绿色节能。”据悉,物流城的多功能仓库高达24米,每个仓库的单体体量都很大,面积最小的都有2万平方米。
依托大数据、云计算、区块链、物联网、5G等高科技先进技术,青海丝绸之路国际物流城未来的发展目标是打造成为五大基地:“中欧班列”进出口货物集散基地、公铁联运枢纽基地、商品组装加工基地、仓储式商品销售交易基地、“物流+科技+金融”产业化供应链基地。”
特色之路
“青海制造”走向世界
世界藏毯在中国,中国藏毯在青海。在青藏高原,编织藏毯已有千年历史。2006年,“加牙藏族织毯技艺”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距离西宁市20多公里的湟中区加牙村,正是加牙藏毯的发源地。
圣源地毯展示中心展出的地毯。人民网记者 赵光霞摄
在位于西宁市城中区的青海圣源地毯集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圣源地毯)展示中心,记者见到了颜色绚丽、花纹各异的各式藏毯样品。“我们90%以上的生产原料都是天然的,用产自青海的藏系绵羊毛,也就是俗称的“西宁大白毛”,织出的藏毯不仅坚韧耐磨、质地柔软,而且绿色环保。”圣源地毯董事长薛婷介绍道。
创办14年来,圣源地毯把传统工艺和现代设计理念、工艺技术相结合,更好契合了市场需求和客户需要。圣源地毯不止畅销国内,还远销欧美、中东等20多个国家和地区,薛婷透露,“预计今年能实现产值8000万元,截至今年9月份,我们的出口量就已经超过了去年全年的水平。”一块块藏毯,闯出新天地,迈出“国际范儿”,成为高原产业走向世界的一张“金名片”。
发展产业,带动就业。藏毯编织是典型的劳动密集型产业,薛婷说,“我们的就业门槛较低,工人经过短期的培训之后就可以上手,并且随着编织技术的提升,工资还会增加。”
来自附近村庄的赵菊,在圣源地毯做手工编织已有三年多的时间,她一边忙着手中的活,一边满意地跟记者说:“我坐公交20多分钟就能到,很方便,每月收入4000左右,把家里孩子上学的费用都解决了。”
进入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圣源地毯在绿色发展中传承非遗手艺,在创新升级中带动就业增收,其发展之路,既是青海依托资源优势打造特色产业的生动实践,也是青海推动高质量发展的真实写照。
留言跟帖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站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