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景如画的祁连山。 章紫璇 | 图
◆ ◆ ◆
撰文 | 潘秋杏 章紫璇 邹成蹊
视觉 | 潘秋杏 统筹 | 汪韬
祁连山,是古代匈奴语,意为“天之山”,位于甘肃、青海交界处,孕育了维系河西走廊绿洲的黑河、疏勒河、石羊河,养育了下游500多万人。
2017年7月20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就甘肃祁连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生态环境问题发出通报。通报措辞严厉,3名负有领导责任的省级干部和15名相关责任单位的负责人被严肃问责,其中负有主要领导责任的4名责任人被撤职。
祁连山的生态破坏始于1960年代末,以森林砍伐为主。五十年后,祁连山究竟出现了什么问题,招致官员如此重的处罚?
◆ ◆ ◆
一、违法违规开发矿产资源问题严重
因矿藏富集,祁连山被称为中国的“乌拉尔”,乌拉尔是自由女神像铜的来源地。
近半个世纪以来,矿山探采一直是祁连山的硬伤。
1970年代以来,以小煤矿为主的矿山探采不断发展。1988年,祁连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建立,甘肃境内涉及武威、金昌、张掖3市8县(区)。
但保护区的设立未能阻止开矿的步伐。在开矿高峰期的1997年,仅在张掖市,就有770家在保护区内。矿山开采造成山体破损、地表塌陷、矿石弃渣等问题,保护区内仅张掖段就有4500公顷植被遭破坏,280平方公里矿区需要恢复治理。
2015年5月27日,甘肃祁连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内被破坏的植被。 新华社记者范培珅 | 摄
2014年10月,国务院批复甘肃祁连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划界,探采矿、小水电全面停批,矿山企业逐步退出,大面积掠夺式开发基本停止。
但保护区内的矿产企业还在生产。
2017年4月中央第七督察组指出,保护区设置的144宗探矿权、采矿权中,有14宗是在2014年国务院明确保护区划界后违法违规审批延续的。此次通报更点明,14宗有3宗涉及核心区、4宗涉及缓冲区。开矿集中于祁连山北麓的张掖市肃南县。
——大海铜矿勘查项目跨保护区核心区缓冲区实验区和外围保护地带,2013年以来一直停工,探矿证到期后,甘肃省国土资源厅延续该矿权设置期限自2015年4月9日至2017年4月8日。
——凯博煤炭公司马蹄煤矿位于缓冲区和实验区,2008年投产以来共形成煤炭堆场10余处,导致近2平方公里地表植被破坏。
——青羊铁矿于2014年5月获得省国土资源厅延续探矿权后,在实验区内进行探矿活动,破坏植被面积3.34公顷。
——成立于1954年甘肃九条岭煤矿是省属国有煤矿, 2014年至2015年,按照关闭小煤矿的政策,13处小煤矿被关闭,但在2017年2月媒体报道时仍保留1处生产矿井。关闭退出和现保留的矿井均位于祁连山自然保护区试验区内。
——马营沟煤矿下泉沟矿井,在被甘肃省安全监管局在省政府明确将位于保护区的列入关闭退出名单的情况下,仍然被批复核定生产能力并同意复工。
◆ ◆ ◆
二、部分水电设施违法建设、违规运行
祁连山的东北方向是巴丹吉林、腾格里两大沙漠,由祁连山冰雪融水形成的河西绿洲和祁连山共同构成了沙漠阻隔南侵的防线,也是青藏高原乃至“中华水塔”三江源生态安全的屏障。
由祁连山冰雪融水形成的河西绿洲和祁连山共同构成了沙漠阻隔南侵的防线。
图片来自谷歌地图 潘秋杏 | 制
水资源丰富也使得祁连山里的小水电于1990年起繁忙起来。通报指出,当地在祁连山区域黑河、石羊河、疏勒河等流域高强度开发水电项目,共建有水电站150余座,其中42座位于保护区内,存在违规审批、未批先建、手续不全等问题。
央视2017年1月的报道涉及甘肃电投河西水电开发有限责任公司黑河龙首二级水电站和甘州区黑河水电公司小孤山水电站,这两个水电站在运行过程中均存在下泄生态用水量不足、发电高峰期甚至存在完全断流的问题。随后,当地环保部门下达《责令改正违法行为决定书》,并对上述两个水电站处分别处罚10万元。
寺大隆二级水电站所在位置为缓冲区,张掖市寺大隆林场寺大隆自然保护站分别于2014年1月和2015年10月向张掖市宝隆水电公司下达了停工通知,寺大隆二级水电站至今一直处于停工状态,但是在2017年2月媒体报道时尚未吊销各项许可、关闭退出。
2017年1月,央视记者调查时的黑河。 视频截图
◆ ◆ ◆
三、周边企业偷排偷放问题突出
保护区内水电站的违规排污也会对保护区造成污染。石庙二级水电站尾水渠、引水渠内存在油污,尾水渠左岸有焚烧废弃物的现象。2017年1月央视报道后,甘肃有关方面查实,而石庙二级水电站负责人因此被拘留。此次通报又点明,石庙二级水电站将废机油、污泥等污染物倾倒河道,造成河道水环境污染。
保护区外的企业也威胁着祁连山。
张掖市巨龙铁合金有限公司公司毗邻保护区,因废气不达标排放被媒体曝光,2017年2月时已全线停产。通报指出,该公司大气污染物排放长期无法稳定达标,当地环保部门多次对其执法,但均未得到执行。
2017年1月,央视记者调查时正在排放污染物的工业企业。 视频截图
◆ ◆ ◆
四、违规发展旅游
旅游业的发展,也会给祁连山带来不幸。祁连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相关工作人员在2013年的一篇文章中写道:祁连山保护区生态旅游景区各类旅游设施占地2万多平方米,近3万平方米的植被遭到破坏。
《甘肃祁连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条例》禁止任何单位和个人进入核心区、禁止在缓冲区开展旅游项目。海潮坝森林公园跨核心区、缓冲区及试验区,于2001年正式对外开放。
民乐县政府2017年3月的公开信息显示,2012年7月由于山体滑坡,景区关闭至今,海潮坝省级森林公园已将景区游客服务中心变更为甘肃祁连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大河口自然保护站海潮坝生态监测站;同时对景区大门立柱预埋件进行了拆除清理,严禁游客和行人进入。
据《甘肃日报》2017年7月21日的报道,甘肃省旅发委通过调查摸底,发现祁连山保护区内共有旅游项目25项,其中武威市14项、张掖市(包括山丹军马场)11项,部分存在违规进入的问题,对祁连山生态环境造成了一定影响。
目前清理出的25个旅游项目已全部进行了整改,其中涉及核心区、缓冲区的5个项目全部完成整改、恢复生态;实验区的20个项目,已整改完成9个。
游客在山丹军马场。 西部网 | 图
在远处看,祁连山完好无缺。 章紫璇 | 图
◆ ◆ ◆
五、生态环境问题突出整改不力
这些问题引发了上级政府的督察、媒体曝光。
2015年9月,环保部与国家林业局联合约谈张掖市政府、甘肃省林业厅和甘肃祁连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等部门主要负责人,并要求限期整改。
2016年11月30日至12月30日,中央第七环保督察组对甘肃省开展的督察发现,祁连山生态破坏问题依然严重。
2017年1月,央视对祁连山生态保护中存在的水电站生态用水下泄不符合规范、企业违规排污等问题进行的报道引起了张掖市委、市政府的高度重视。张掖市及相关县、区纪委共对24名相关责任人进行了责任追究。
但通报特别指出,这些均没有引起甘肃省的足够重视,约谈整治方案瞒报、漏报31个探采矿项目,生态修复和整治工作进展缓慢,截至2016年底仍有72处生产设施未按要求清理到位。
祁连山自然保护区一些局部破坏已不可逆转。 网络资料 | 图
对此,通报对祁连山生态问题产生的表述是:虽然有体制、机制、政策等方面的原因,但根子上还是甘肃省及有关市县思想认识有偏差,不作为、不担当、不碰硬。
通报认为,在立法层面是为破坏生态行为“放水”。《甘肃祁连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条例》未对保护区内的矿山探采做出相应规定。
《条例》历经三次修正,在最近一次的修订(2015年)说明中,曾建议将第十条中“禁止在保护区内进行狩猎、垦荒、烧荒等活动”修改为“禁止在保护区内进行采石、开矿、挖沙、取土、开垦、砍柴、采药、捕捞、狩猎、烧荒、采摘林木果实等活动”。然而建议最终未被采纳,导致部分规定始终与《中华人民共和国自然保护区条例》不一致。第十条依旧缩减为“禁止进行狩猎、垦荒、烧荒”等3类活动。
中央环保督察组甘肃组成员马国林对此公开表示:“3种(活动)恰恰是这几年很少发生的行为,而放水的7种行为恰恰是这几年多的,比如开矿这些行为,以法规的形式予以保留。”
除了《条例》,在《甘肃省矿产资源勘查开采审批管理办法》里,也存在与国家相关法律不一致的情况。甘肃省国土资源厅党组书记副厅长王忠民在2017年7月20日的《焦点访谈》里说:“我们自己违反了国家的规定,在实验区、缓冲区设置了探矿、采矿,甚至在核心区也设置了探矿和采矿权。最为关键的问题是我们把国家的禁止改为了限制。”
通报点明,2016年5月,甘肃省曾经组织对祁连山生态环境问题整治情况开展督查,但未查处典型违法违规项目;甘肃有关省直部门和市县在贯彻落实党中央决策部署上作选择、搞变通、打折扣。甘肃省从主管部门到保护区管理部门、从综合管理部门到具体审批单位“不作为、乱作为,监管层层失守”。
据《甘肃日报》6月24日的报道,6月23日,甘肃省委、省政府召开全省祁连山自然保护区生态问题整改工作领导干部会议,会上传达《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甘肃祁连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生态环境问题督查处理情况及其教训的通报》精神。
甘肃省委书记林铎在会上强调,要深入反思检讨,汲取深刻教训,知错就改、知耻奋进。
留言跟帖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站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