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胡乱华之后是“衣冠南渡”,为什么叫衣冠南渡呢,因为过去的大部分是士人阶层,也就是有钱人。
不是穷人不愿意走,是因为占据九成以上人口的穷人是没有南迁的实力的,走不了一半就得饿死,而且迁过去了没有土地怎么过活呢,所以能南迁的都是以家族为单位的一些豪门,而留在当地的老百姓很多是因为没实力所以没迁走,另外还有很大一部分是因为根本没有南迁的必要,因为他们住的太偏僻,五胡乱华根本对他们不构成任何影响。
当时的“五胡”主要指的是匈奴、鲜卑、羯、羌、氐五个胡人大部落。
五胡乱华祸乱的主要是一些大城市,五胡的到来也是有先后顺序的,并不是一起来的,最先建立的政权是匈奴人刘渊,这是第一个异族政权。
我们把当时建立的政权和民族梳理一下,其先后顺序为:前赵(匈奴)、后赵(羯)、前燕(鲜卑)、前凉(汉)、前秦(氐)、后秦(羌)、后燕(鲜卑)、西秦(鲜卑)、后凉(氐)、南凉(鲜卑)、西凉(汉)、北凉(卢水胡)、南燕(鲜卑)、北燕(汉)、夏(匈奴)、成汉(巴氐)等政权,总称十六国。
此外有影响的还有仇池、代国、冉魏、西燕、吐谷浑、西蜀和翟魏等,实际远不止十六国。但因为统治面积小、时间短,所以没有统计在内。
当时的人口
五胡乱华破坏的是文化和汉家政权,并没有对汉族血统产生什么影响,我们先用数据分析一下。
不管现在我们对司马家族有多瞧不上,单从人口增长上讲,西晋的答卷还是可以的。
西晋时期人口从三国末期的767万左右到太康元年时(280年)全国已经达到了16163860人,至太康三年(282年)则有377万户约有24768900人。
只要战乱一起国内人口就崩塌式下降,这其中有一部分原因是战乱时统计人口很困难,这一块是基本停止运行的状态,所以会显得人口特别少。而户口登记恢复以后账面人口迅速增加,这与战乱结束对百姓的剥削减轻相呼应,所以人口立刻恢复了起来,这其中有一部分是隐藏人口,有一部分是和平带来的发展。
但现代很多学者考虑到当时部曲、佃客、奴婢、兵户、匠户、乐户等等人群大多未纳入户口统计而认为永康元年(300年)实际人口达3500万人。
匈奴人口
第一个是由匈奴人刘渊建立的前赵(304年~329年),当时匈奴有多少人呢?
汉朝把匈奴的问题基本解决以后,南匈奴降汉,北匈奴西迁,五胡乱华时期的匈奴就是南匈奴。
南匈奴的人数是有明确记载的,南匈奴部众为四、五万人,在单于屯屠何在位时期得到空前发展,增加到户口34000,人口237300,兵力50170。
曹魏时,分匈奴为左、右、南、北、中五部,左部帅刘豹统辖万余户,居太原郡故兹氏(今山西汾阳);右部6千户居祁县(今山西祁县);北部4千余户居新兴县(今山西忻州);南部3千余户居蒲子县(今山西隰县);中部6千户居大陵县(今山西文水)。共3万余户,人口近20万。
晋惠帝元康九年(公元299年)江统作《徙戎论》极言匈奴人口之盛,谓“今五部之众,户至数万,人口之盛,过于西戎”
说真的,这4千户、6千户的也就是一个镇子的大小而已。
刘渊乘晋王室骨肉相争而独立前夕,曾说“今见众十余万,皆一当晋十,鼓行而摧乱晋,犹拉枯耳。上可成汉高之业,下不失为魏氏。虽然,晋人未必同我。汉有天下世长,恩德结于人心,是以昭烈崎岖于一州之地,而能抗衡于天下。吾又汉氏之甥,约为兄弟,兄亡弟绍,不亦可乎?且可称汉,追尊後主,以怀人望。”乃迁于左国城,远人归附者数万。”(《晋书》刘元海载记)
从上面可知,刘渊起兵时匈奴不过十余万,而后又有数万归附,但也有人说当时匈奴人口已经达到了30万,那么就按多的来算,30万对3500万,你说他能改变什么?这也就是个军阀叛乱而已,只不过这是个异族军阀,杀人较多,被历史重点记录了。
所以刘渊当时对外宣称时是自称汉人的,他希望得到汉人的支持。
我们不用汉人最多的时候来算,按280年的1616万人来算,匈奴人口大约仅及汉人的30/1616=1.8%
可能有人会觉得这样算不对,因为五胡只对北方有影响,应该只算北方人口。
公元280年时的受影响的北方和西方各州(司州,兖州,豫州,冀州,幽州,平州,青州,徐州,并州,雍州,凉州,秦州,梁州)合计为户数为:1434717(《晋书地理志》),又按上面计算出的户均6.571103人,计算,共有人口:9929048。
哪怕只算这些地方,汉人人口占比也在95%以上。哪怕匈奴人口是60万,那也只是北方和西方汉人的6.04%。
现在我们国家少数民族人口占全国人口的8.41%,在交通这么发达随便通婚的现在,你们谁家血统改变了?
匈奴去向
匈奴人的去向大致有几种,一种是死于战乱,因为匈奴人基本都是兵卒,打仗消耗就很多,国灭时应该是被杀最多的时候。
另一种说法是汉化融入了现在的汉族,比如下面这位:
有多少匈奴改成汉姓了,这个不好说,看来也有很多没有改的,这些很好辨认,凭借姓氏就可以了,人数也多不到哪里去。
最后还有一部分退入了草原,这些匈奴人和鲜卑人不断地混血通婚,其产生的后代被称为铁弗人。比较出名的铁弗人是赫连勃勃,他最后是被鲜卑的另一个部族拓跋部击败。
匈奴应该可以说很清楚了,别说其中很大一部分形成了后面的铁弗人,就算全留在汉地,也不会对血统产生什么影响。
鲜卑
鲜卑基本 归属于三大民族体系,一是肃慎,二是濊貊(huò mò),三是东胡,鲜卑人是东胡其中的一支。
鲜卑乱华的人数不会比匈奴多,而且鲜卑族也没有消失,现在的锡伯族是鲜卑的后裔,青海的土族也是鲜卑后裔。
鲜卑后裔说为锡伯族内部大多数人所认可。【李云霞. 中国锡伯族. 北京: 人民出版社. 2014.ISBN 978-7-01-013297-6.】
近年得到了分子人类学的DNA证据支持。【于长春,李文荣,谢力,张小雷,周慧,朱泓. 新疆锡伯族人群线粒体DNA的遗传学分析. 吉林大学学报(理学版). 2007, (5).】
【赵欣,于长春,朱泓. 从分子生物学角度看鲜卑族的流向. 吉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0, (1): 34–37.】。
鲜卑秃发部
讲一个五胡乱华前夕鲜卑族的事情:
五胡乱华之前,鲜卑秃发部首领秃发树机能就已经发动反叛,在永新乡万斛堆诱杀了秦州刺史胡烈,导致西北地区动乱了近十年。
胡烈被杀之后,晋武帝以尚书石鉴行安西将军、都督秦州诸军事,与奋威护军田章、安西军司杜预共同讨伐秃发部。但这两人有矛盾产生内讧,后来被晋武帝全都免了职。
之后,晋武帝又任命车骑将军贾充都督秦、凉州诸军事,但老奸巨猾的贾充根本不愿意离开京师,他以女儿贾南风与太子司马衷的婚事为由留在了洛阳。如此一来,平定西北的大任落在了镇西将军司马骏的身上。
274年8月,“凉州虏进寇金城诸郡,骏讨之,斩其帅乞文泥等。”
到了275年2月,秃发树机能实在抵挡不住司马骏的攻势,于是向晋军质子请降。此时距离秃发部起兵差不多有5年之久。
太多的例子证明,只要我们自己人不内斗,胡人是没戏唱的。
咸宁初年(276年),秃发树机能又反叛,司马骏出兵后其马上又投降。
“安定、北地、金城诸胡吉轲罗、侯金多及北虏热冏等二十万口又来降。”(《晋书·司马骏传》)
鲜卑汇合了当地的许多其他部落,人口也才二十万。
西北形势得到控制后,晋武帝便征调司马骏入朝,而后秃发树机能又爆发过第三次和第四次叛乱。当时晋武帝在准备伐吴,无暇西顾,大军基本都集结在东南方向,但西北形势越来越危机,此时出了个旷古奇才名叫马隆,向晋武帝毛遂自荐,祈求领三千精兵讨伐树机能。这年是咸宁五年(279年)。
马隆只用三千兵就要去讨伐,这说明当时汇合的二十万人口是总人数,包括男女老幼的。
《晋书·氠蚚传》:帝每有西顾之忧。临朝而叹曰:“谁能为我讨此虏通凉州者乎?”朝臣莫对。隆进曰:“陛下若能任臣,臣能平之。”帝曰:“必能灭贼,何为不任,顾卿方略何如耳。”隆曰:“陛下若能任臣,当听臣自任。”帝曰:“云何?”隆曰:“臣请募勇士三千人,无问所从来,率之鼓行而西,禀陛下威德,丑虏何足灭哉!”帝许之,乃以隆为武威太守。公卿佥曰:“六军既众,州郡兵多,但当用之,不宜横设赏募以乱常典。隆小将妄说,不可从也。”帝弗纳。
马隆出征所招募的士兵都是以一当十的勇士,募兵的最低限度是“腰引弩三十六钧、弓四钧,立标简试。”一共招募了三千五百名士兵,对骑术没有任何要求,主要以弓弩见长,装备大量的强弓硬弩。
西北路途艰险、胡族遍地,时刻要防备敌骑兵骚扰,晋军千里行军之难实在难以想象。一旦晋军为秃发部所乘,孤立无援之下必败无疑。然而这支晋军不但克服千难万险顺利地抵达武威,还边行边战,战则杀敌数以千计,实属不易。
《晋书·氠蚚传》:“奇谋间发,出敌不意。或夹道累磁石,贼负铁铠,行不得前,隆卒悉被犀甲,无所留碍,贼咸以为神。”
这段记载晋军使用磁铁,鲜卑人身穿铁铠,被磁力吸引所以不能前行,而马隆的士兵都着皮甲,行动自如,鲜卑人以为他们是神。
同年的12月,马隆开始正式反击秃发部,他率领归附西晋的没骨能等部与树机能决战,而后树机能被杀,部族投降,凉州遂平。
因平叛之功,晋武帝对马隆及所率将士破例再次大加封赏。
可以看到,一共三千五百名士卒,就彻底平定了这次叛乱,也印证了那句“千军易得,一将难求”,有个好的将领是多么的不容易呀!
这个发生在五胡乱华前夕鲜卑人的叛乱也说明了一些问题,第一,秃发树机能的鲜卑部落倾其所人,同时吸收其他部落,也就集合了二十万之众,这些临时集结的其他民族部落在后面鲜卑乱华时也不一定全部跟着他们过来,其中一部分应该会跟着匈奴混,也就是说这一部分人口还是重复计算的。
鲜卑慕容部
鲜卑中还有一个慕容鲜卑部,他们建立了一个国家大家很多人都听说过,叫做:吐谷(yù)浑(313―663),以国家的形式存在了很多年。
吐谷浑,慕容廆之庶长兄也,其父涉归分部落一千七百家以隶之。及涉归卒,慕容廆嗣位,而二部马斗。慕容廆怒曰:'先公分建有别,奈何不相远离,而令马斗!'吐谷浑曰:'马为畜耳,斗其常性,何怒于人!乖别甚易,当去汝于万里之外矣。'于是遂行。廆悔之……鲜卑谓兄为阿干,廆追思之,作'阿干之歌',岁暮穷思,常歌之。"西晋末,首领吐谷浑率部西迁到枹罕。后扩展,统治了今青海、甘南和四川西北地区的羌、氐部落,建立国家。
唐龙朔三年(663),东部吐谷浑被吐蕃所灭,诺曷钵奔凉州,后率数千帐内附唐。唐徙其部众于灵州,置安乐州,以诺曷钵为安乐州刺史,子孙世袭青海地号。
天福初(936)燕云地区割属契丹,吐谷浑人附契丹。
9世纪中叶吐蕃崩溃后,吐谷浑居住在湟水和大通河流域,依险屯聚自保。12世纪后,河东的吐谷浑人返回甘青故地,与湟水流域之吐谷浑人聚会。元朝时,称作西宁州土人。依近年来一些研究者认为,今青海土族即吐谷浑的后裔。
慕容鲜卑中这一支也是汉化很深的一支,可以看到并没有融入汉族。
鲜卑拓跋部
拓跋鲜卑融入汉族了吗?
前面提到的秃发部也属于拓跋鲜卑的一支,拓跋鲜卑最初居住在蒙古草原的东北角,也称为“北部鲜卑”。
东汉初年,北匈奴西迁,南匈奴保塞,拓跋鲜卑乘隙第一次南迁,至“大泽”,即今呼伦池(达赉湖)。今在呼伦贝尔盟陈巴尔虎旗完工和新巴尔虎右旗礼赉诺尔发现古墓群,就是拓跋鲜卑的文化遗迹,表明拓跋鲜卑当年活动在呼伦贝尔大草原。
关于拓跋鲜卑的最后记载就是西夏政权。
西夏(1038年-1227年),自称邦泥定国或大白高国 。现在通常将西夏当做一个党项羌建立的政权。但实际上,西夏既不是一个纯粹的鲜卑政权,也不是一个党项羌人政权,它是一个鲜卑、羌合二为一的政权。
西夏上层为拓跋氏,下层以羌为主,是一个鲜卑与羌的混合体。
西夏于保义二年(公元1227年)被蒙古所灭,至此,鲜卑政权在华夏消失。
西夏灭亡后人口都去了哪里呢?
西夏灭亡后,蒙军遵照成吉思汗遗言,进入中兴府,将上自王公贵族下至普通百姓全部屠杀,西夏人以种族灭绝的方式消亡于历史中。
城破后,蒙古“纵兵躏瓜、沙诸州”。此后屠城就一直伴随着蒙古大军的征伐,不断在西夏城破后上演。
“四面搜杀遗民,民至穿凿土石避之,免者百无一二,白骨蔽野,数千里几成赤地。”
最后成吉思汗的养子察罕上谏阻拦,蒙古军方才停止屠杀。然而此时,城中所剩人口已是十之一二,死者达80余万。
三个月后,蒙古大军北还时,夏末帝被带至今蒙古国首都乌兰巴托东南的萨里川后,被蒙古人杀死。
西夏彻底灭亡。
西夏剩余的人口一部分降元,元朝将其列入“色目人”成为其力量的一支。
据金史《西夏传》记载,也有一部分西夏人投降了金朝。
还有一部分人向南迁徙,到了今四川康定木雅一带,在深山中建立了个部落政权叫做“西吴王”,也就是“西夏王”的称号,这个小政权在康熙年间被消灭,满人建立清朝后当时国内的少数民族政权基本都被杀伐。
这个小政权被灭后,后人四散,基本与藏人合流,已经彻底不成民族了。
另外也有一部分融入汉族,只是没有大家想象中的那么多而已。
现代研究表明,鲜卑人出土古dna在y染色体方面是全员c2北支,该父系类型在蒙古高原匈奴古dna以及现代蒙古族中也占有很大比例,而在汉族中占比却一共不到1%,现代汉族的常染色体尤其是华北汉族和东周古人并没有什么差别,所以,从dna上也可以佐证这一点。
羯
匈奴其实并不是单一的一个民族,而是少部分游牧民主组成的一个政权,羯也是匈奴中的一个分支。
羯这个民族建立了十六国之一的后赵政权,这个民族的最后脉络最清晰,是直接被灭族了,在这个世界上永远的消失。
羯人的长相史料记载为“高鼻多须”,属于高加索人种,也就是白种人,是五胡中最凶残的野兽。
羯人起源记载不详,在晋朝之前没有记载。第一个被记载下来的羯人是后赵的创建者石勒,在冉魏政权时代,冉闵号召汉人对胡人奋起反抗,于是羯人于349年为冉闵屠杀殆尽,但仍有部分残部存留。
存留的这部分人是彻底的食人族,后来南下引发“侯景之乱”。这支羯族人队伍大概只有数千人,但是就这数千人,却攻破了当时的南朝建康城,十几万的人口因此而死,尸骸无数,甚至将南朝皇帝围困在宫里面活活饿死。
最后叛乱被平息,而羯族人也被彻底消灭自此不复存在。
羌
这个民族还存在着,生活在川西地区,根据《中国统计年鉴-2021》,中国境内羌族的人口数为312981人。
这个民族一直都存在,并没有被打散融入汉族,所以不在多说。
氐族
氐族自称“盍稚”,“氐”为它族对其之称。
五胡中名声比较响亮的是匈奴和鲜卑,氐族名声要稍微小一些,翻遍我们的民族史,我们发现很少有氐族的记载,中国境内的氐族去哪里了呢?
五胡乱华时氐族人苻坚建立了政权,称为前秦,当时前秦与东晋发生战争时,氐族人觉得苻坚过于重用汉人,在政权内部引起了很大的矛盾。
淝水之战后前秦一蹶不振,两年后各地发生叛乱,前秦崩溃,氐族人也从此消失在历史长河中,再没有关于氐族人的正史记载。
关于氐族的记载其实也能找到,一种是融入了藏族,被叫做白马藏族,人口将近2万,生活在四川九寨沟县等地,他们的生活习惯与藏族完全不同。
有一部分氐族人从四川迁移到云南,有一些氐族人民留在了云南,融入了当地的民族之中,也有一部分继续南下,一直迁徙到今缅甸附近。
如今的缅甸境内的克伦族,就是当年氐族人民和部分早已迁移过去的古羌人民,逐渐融合形成的种族,现在的克伦族,已有了庞大的人数,人口将近400万,不仅如此,他们还有属于自己的军队。与当地缅族打了1000多年,直到现在,氐族的军队还在和缅甸作战。
结束语
一个民族融入另一个民族大家不要想做是很简单的事情,这并不容易。
最后,拿回族的例子来举例其实是很合适的,现在内地的回族已经跟汉人混居六七百年了,外貌和语言上对于汉回也无从区分,但是回族融入汉族了吗?没有,当年民族划分的时候,他们清楚地知道自己是什么身份,因为任何人都会记着自己的民族成分,不会轻易更改。
再说一个东干族的例子,这是现在存在于俄罗斯的一个人口大约只有两万的民族,他们人人一口地道的陕西话,说汉语贴对联,可见他们的汉化也是很深的。那么他们是怎么去到俄罗斯了呢,答案是清末时候作乱被民族英雄左宗棠赶跑的。
东干人汉化够深了吧,他们融入汉族了吗?也没有,无论在汉地居住多少年,他们也不会自认为汉人,他们的族群已经汉化,也没有自认汉人,当我们外人在外貌上已经不太好区分他们的时候,当年却可以很轻松的把这个族群区分出来。
南匈奴降汉世代是以族群的方式聚集,东干人也是如此,即便是已经被完全打乱的回族,在近代民族划分的时候也可以很好的划分出来,根本没有人自认汉族,这就是所谓的民族融合的真相。
留言跟帖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站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