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注册 西北网欢迎您!在西行的路上寻找最纯真的自己
当前位置:首页 > 西行百科 > 

西杏园村名的来历

作者: 时间:2023-03-01 11:48:55 浏览量:

西宁市城北区马坊街道办事处管辖的西杏园村,其位置非常特殊。其一,青藏铁路从村南越过;西宁钢厂铁路专用线,从西宁西站(亦称西杏园站)分出支线,跨村北而过,村民住在东南北三面的铁路包围之中;其二,青藏铁路西宁西货场就设在村南,这里的仓储多,拉货的汽车川流不息;其三据说,古代这里杏树多,村以杏园得名,称杏园庄,又因在西宁之西面,故而称西杏园村;其四,村的地形北高南低,西高东低,南北有明显的落差,以柴达木路为界,南比北低四五米左右。

西杏园村的位置,距西宁市区约有十里多。东面越过西宁钢厂铁路专用线与马坊村毗连;西面与三其村、西宁钢厂接壤;南面隔西宁西川河与彭家寨镇的彭家寨村相望;北面是本村的西山、黄家山、包家岭、陈家沟、郭家沟,再往北便是小酉山和湟中县海子沟乡管辖的大酉山村和张家坪村了。

西杏园村名的来历

村名的由来

西杏园村是从龙泉谷杏园堡、西杏园庄演变而来的。村以杏园和所处在西宁的方位而得名。

(一)西杏园村早先称龙泉谷、龙山

《西宁府新志》(地理、山川)篇记载:“旧龙池在城西十二里,袤百余丈,亦名杏园池。明末泉竭。”同书又写道:“龙泉谷在县西八里,有龙泉,疑即西川称龙泉谷也。唐朝刘元鼎使吐蕃,逾湟水至龙泉谷。谓哥舒翰故壁多在湟水。”西杏园与西宁市区的距离,一个书有两种记载,一处八里,一处十二里,相差不多。现在西杏园村从东到西有三个城市公交站,相距三四里算一个佐证;其二,地点大致相同,都在郡城西川湟水河北岸。笔者在农村调查地名时,在西川南岸未发现龙山、龙泉之地名,唯有北岸有其地名,再说唐朝使臣去吐蕃(今西藏拉萨)走西宁西川南路不需要越过湟水河,自然也不需要住龙泉谷了。其三,书中记载的与当地人称呼基本相吻合。西杏园村人把村北面(按柴达木路以北)一座高出50余米的一个山头,称“龙山”,亦称“庙儿山”,还称“西杏园公园”。龙山的东北方,有个崖头沟,亦称“龙泉谷”。沟内有一股清泉(按:马坊人称“大崖沟泉”,亦称“西泉”,还称“龙泉”)。清泉周围是一片开阔地,南、西、北为山或崖。泉水罩在一座房子内,房顶呈圆顶状,日产水0.6 立方米/秒。除供应原马坊面粉厂、省轻工机械厂生产生活用水外,还供应西杏园村、马坊村家庭生活用水,还有剩余。剩余的水汇入巴 彦沟,再汇入湟水河。

其四,住过名人,唐代名人刘元鼎,哥舒响等人都曾住过这里。其五,泉的西边有个龙山。龙山其实就是汉代的古西杏堡东临龙泉谷,西接死娃沟,南面脚下是西宁钢厂铁路专用线,过了铁路是农民家的宅院,北面连接着层层叠叠的小酉山、大酉山。山上人们种了很多树木和花草。树木成林,花草成片,设置有石桌 石凳、石阶。人们休闲、娱乐。山上建有两个蓄水池,一个能蓄100立方米水,另一个能蓄20立方米水。龙山高50余米,占地40多亩,较为平坦。早先有寨墙,有寨门。寨墙高有4米,底厚有3米,项厚有1米。寨门朝南,门上有门楼。这些现在虽然没有了,但寨子的四个角还留有四个破旧的墩台。东南角的墩台还有半截;西北角的墩台像一个木柱似的挺立在那里,东北角的墩台已不存在,但还有痕迹残存;西南角的墩台仍然隐约可见。调查中群众说:墩台以前比较完整,有角有棱,高达6米,底阔6米见方,顶宽4米见方,上面还有防雨防晒防风棚,供站岗放哨之用。站在墩台上,东可望见马坊山城(即高台堡),西可见三其村,北可见山上的动静,南可看川里人活动。显然,过去是个屯兵的好地方。

(二)称杏园堡则是从元朝开始的

在元世祖忽必烈的治国方略中,有一种既可以点缀风景,又极为实用的方法就是植树。他命令百姓在大路两旁广植树木,并委派官员,四处巡视植树的落实情况。那时的西杏园人和住在青海其它地方的人一样,在柴达木路之北,龙山以南,西杏园村口以西,西站路以东的大片土地上种了很多杏树,并形成了园子。园中的杏树品种好,果实个儿大,口感好。每年西宁的春小麦成熟前后,西杏园的杏也就成熟了。在内地的杏子下市后,这里的杏子自然成了上等水果,成了西宁州奉献给皇上的贡品。杏园因此得名,杏园跟前的村庄,自然就叫杏园堡了。《西镇志》物产篇有“把丹者(按:指杏果),校人甘美,元人用为贡”之记载。

历史上最早记载杏园堡的,是明朝万历二十三年(1595年)刘敏宽、龙鹰等编纂的《西宁卫志》,书中在兵防篇写道:“去西川二十(按:实为十里)有杏园堡、深涧堡(今西川河南张家湾村)。不久改朝换代后,清顺治十四年(1657年),苏铣编纂的《西镇志》,在兵别寨篇中有更明确、更具体的记载:“明万历元年(1573),都御使廖逢节议题帮筑城堡,有盐庄、杏园、三其。并记载“寨墙高一丈二三尺与八九尺不等,连旧寨墙共高三丈五尺,加帮底洞七八尺与五六尺不等,顶阔一二尺不等,添筑敌角护门、墩台、悬楼、敌角门楼,俱不支钱粮”。由堡民自己修建。

西杏园村名的来历

清康乾盛世时间,杏园逐步形成了村庄。为了区别别的村庄的名字才在“杏园”两个字的前面加了方位名,称“西杏园”。又因,此时杏园池泉水逐渐减少,人们逐渐离开了杏园堡(按:亦就是龙山),而到今达木路以南,青藏铁路线以北,仓储公司以西,村中南北正道偏西居住这就是西杏园庄。西杏园庄寨墙总长度有500余米,宽500余米,高5米,底厚2至3米,占地近40亩。内有钱家巷、陈家巷、李家巷等,周围还有张小庄、韩小庄、宋家庄、祁家庄等。各庄的大门大都朝东开。家家有水井。于是清乾隆十二年(1747)《西府新志》堡寨篇写道:“西杏园庄,城西十五里,附南一里余张小庄、南二里祁家庄、东一里宋家庄、西一里韩小庄。”同书又在地理水利篇中写道:“西杏园渠,县西五里。渠六:第一渠长十五里;第二渠长一里半;第三渠长五里;第四.第五、第六,各长一里半,共浇地47石。

三 杏园被毁的传说

传说:清咸丰某年的夏天,住在湟中多巴的一位小青年,在西宁办事,要回多巴村。走到西杏园地界,口干舌燥,饥肠辘辘。见到果园喜树上挂满了杏果,环顾四下无人,摘了几个杏果吃了起来。见杏园无(看守,想多摘几个,带回家去。正当他吃得起劲,口袋快装满时,突然背上挨了一棍子。他回头一看,一个小伙持着棍向他打来,他扭头就跑。主人拿着棍子追了一阵,看看追不上了,不追了,由他而去。偷杏的小青年回到家中越想越气,决心寻觅报复。转眼到了清同治二年,循化起事首领马文义(即马尕三),率众攻陷西宁西川镇海堡(今通海)、喇深二营堡,占据了西纳川一带,曾经偷过杏子的小青年参加了起事队伍。作战勇敢,很快晋升为一个小头领。率起事者猛打强攻西杏园庄。主陷寨破,血流成河,尸骨成山,人被杀,财物被抢,牲畜被牵,房屋被烧,庄子化为灰烬,杏树遭到毁灭性破坏。从此,西杏园一蹶不振,杏树基本没有了。直到解放后,特别是改革开放后西杏园村才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成为城乡结合发展的一个新村。

西杏园村名的来历

1949年西宁解放,1951年夏季,成立了西杏园村一级政权,到了1956年成立了高级农业生产合作社,简称“西杏园村高级社”。1958年,成立人民公社,高级社改称农业生产大队,简称西杏园大队。1984年,人民公社改为乡一级人民政府,生产大队恢复村名,西杏园村民委员会成立,简称西杏园村。从此,西杏园村名再无变化。

参考资料

1.《西宁府新志》。

2.《西宁卫志》。

推荐美食

留言跟帖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站立场)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