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一件生产于史前文明时期的陶器,注定摆脱不了“实用”的命运。
文物档案
名称:新石器时代舞蹈纹彩陶盆
出土地:青海省大通县上孙家寨墓地
出土时间:1973年
所属年代:新石器时代后期
现藏地:中国国家博物馆
1973年,青海大通县的墓地中出土了一批新石器时代的陶制器具。然而就在这样一批粗糙的陶器中,有这样一件陶盆显得格外鹤立鸡群——光滑的沿口、罕见的人物纹、“写实”的描绘手法——一切都昭示着这件陶器的地位特殊。
人类早期对于器具的使用,一般分为两大用途:一为生活上的使用,二为信仰上的实用。很显然,这件几乎没有使用痕迹、绘有超过美观范畴装饰的陶盆的功能,是属于后者。
自这件陶盆出土以来,人们关于它内壁所绘的人物纹的讨论,便不曾停止。但基本得到了一致认同的观点是:陶盆内壁描绘的是史前人类举行特定仪式的舞蹈行为。
但是为什么这些小人要被画上“小尾巴”呢?
这场被记录了几千年的舞蹈,又是为了什么目的而跳的呢?
关于“小尾巴”的解释,许多人可能第一时间想到的是:
“小尾巴”是男性的生殖器,表现了史前文明中的生殖崇拜,这可能描绘的是一场关于表达性崇拜的舞蹈活动,用于祈祷族群生殖繁盛。
这一观点是值得商榷的,在中国北方的岩画中,就经常出现这种表现手法,例如内蒙古阴山岩画中的连臂舞、新疆呼图壁的群舞图等,都对生殖器官进行了刻画。
但是随着人们对于史前文明研究的深入,“小尾巴”究竟是什么,也出现了新的探讨。
越来越多的学者认为,这些“小尾巴”其实是一种模仿鸟类的尾饰,陶盆内壁所描绘的很有可能是巫师们扮成鸟形从事舞乐活动的场景。
这种人格化的鸟纹或鸟化的人纹在中国上古时期出土的文物中出现并非孤例。
湖北随州战国曾侯乙墓出土的彩漆鸳鸯形盒 , 盒身的左侧就绘鸟首人身的巫师正在撞钟。
同为曾侯乙墓出土的漆绘内棺的中部、上部均绘有竖列的连翼的鸟纹,下层绘二排连臂的鸟身人面纹和膝间生蛙武士纹、头上长角的兽面人身纹。
青海格尔木野牛沟上古时期岩画中,有一鸟首人身的石刻图像,头为鸟形,上肢向两边伸开,下肢为蹲立状,胯裆间有下垂的男根,这也可能是扮成鸟形的巫师。
那么为什么这群巫师要扮做鸟的形象呢?
在中国的文化中,鸟与太阳一直有着紧密的联系。
太阳崇拜是人类最早的崇拜形式,而中国则是世界上太阳崇拜的五大发源地之一。同时,中国也是世界上将“鸟”与太阳联系起来的最古老国家之一。
“庙底沟文化彩陶上频 繁出现的太阳鸟图像,与大汶口文化和良渚 文化所见的同类图形完全相同,说明当时的 太阳神观念普遍存在,传播范围很广。”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编: 《中国考古学·新石器时代卷》
《山海经·大荒东经》说: “汤谷上有扶木,一日方至,一日方出,皆载于乌。”
《淮南子·精神篇》云: “日中有踆乌。”高诱注云: “踆,犹蹲也,谓三足乌; 踆音逡。” 指明了 “鸟”是太阳的别称,将 “鸟”作为太阳的替代。
舞蹈纹彩陶盆的出土地在大通河流域的马家窑文化,当时的人类已经开始了刀耕火种是农耕文明,可以说,马家窑文化的太阳(鸟)崇拜与农耕文明有着直接的联系。
至此,我们可以将陶盆内壁的舞蹈纹,理解为原始先民为了农作物的丰产而努力的一种方式:通过这种“寓人以鸟”的舞蹈祭祀活动,来祈求太阳的力量,以保证农作物的生产从而获得生存的可能。
留言跟帖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站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