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得不承认,带着虔诚的心去沙陀寺总会给我意料之外的收获,于天气、于心情、于感悟,都是一种佛赐的恩典。就在前一晚,我承受着来自刚察香巴拉饭店的酷热,躺在充满浪漫气息的香巴拉客栈的床上,听着雨点急遽的敲打在洁净的玻璃窗上,汇集成一条快速蠕动的银带,落在一楼的水泥地上演奏自然的乐章。面对突如其来的雨,心想第二天的行程可能就要泡汤了。
没成想,自然的变换总比人心向善,早上起来一看,尽管天空还飘着淅淅沥沥的雨丝,但大可不必为无沙陀寺之行而担忧了。
简单地吃过早餐,我们一行十几人踏上去往鸟岛方向的路途,因为沙陀寺地处刚察县泉吉乡年乃索麻村境内,布哈河畔卓龙沟东,拉日优杰山前,属于青海湖鸟岛旅游景区。
此时节令处于盛夏,道路两边的草原如正值青春期的少年,热烈、张扬、蓬勃而奔放 ;放眼望去,油菜花的金黄在蒙蒙细雨中娇羞地藏匿,隐约露出朦胧的淡黄,从路边一直延伸到的青海湖,在白色的水岸缓慢点缀。
湿润的空气中充塞着油菜花香却一点都不低调,它们过于放肆,无所顾忌地钻进车窗,侵入人们的每一个沉睡的细胞。就在前段时间,中央电视台在这片地方拍摄了湟鱼洄游,直播从青海湖出发,沿鸟岛、布哈河,通过多角度、全方位的拍摄,为全国观众呈现湟鱼洄游奇观、鱼鸟共生的和谐场景,同时也展示了刚察无与伦比的自然风光。也是在这个路段,前几天有来自世界各地的自行车健儿在湖光山色中驰骋,他们在取得成绩的同时,把刚察美丽的风光传遍了世界。
当车行驶离鸟岛不远处时,右手方向的山上突兀出一片火红色,在青海湖的碧波中显得非常耀眼。有人猜测,是不是这座山上栽植了一种有着红色叶子的树木。
不过,此番猜测立即遭到质疑,在环湖地区生活了这么多年,从未听说过,更别说见过有这种树木成片的生长,并形成如此规模。
说话间,与我们同行的另一辆车向右拐进一条硬化路,同时看见有一座匾额上写有“沙陀寺”藏式山门出现在我们的视线中,我们知道沙陀寺到了。
远看经堂,经楼、僧舍集藏汉建筑艺术为一体的沙陀寺依山而建,目光所及看出寺院雕梁画栋,庄严雄伟。
沙陀寺是环湖地区最大的宁玛派寺院,藏语称“扎西群科林”,意为“吉祥法轮洲”。宁玛派(红教)是藏传佛教四大传承之一,相对于白教——噶举、 花教——萨迦、 黄教——格鲁,它当属旧派。宁玛派是藏传佛教的重要宗派之一,也是藏传佛教各教派中历史较为悠久的一个教派。
沙陀寺之所以在众多宁玛派寺院中独树一帜,是跟五世达赖喇嘛罗桑尖措有关。1653 年,五世达赖喇嘛罗桑尖措受诏进京觐见顺治皇帝,受到皇帝的封诏。
他在返回西藏的途中,走到现在的刚察县泉吉乡的扎西群科山附近,为祈祷青海湖神保佑众生,举行了盛大的法事。扎西群科山随即成为虔诚信徒们向往的圣地,随着被信徒们奉为圣地并虔诚地煨桑拜佛,此地便在众多信徒中声名鹊起。
康熙年间,云游僧人多哇喇嘛在沙陀修建了经堂,把五世达赖赠给他的一尊四臂观音像作为主供佛像,沙陀寺的最初的宗教建筑在此地建成,寺院有了雏形。
后来经过名僧夏嘎巴的努力,沙陀寺由最初的经堂形成帐房寺院。乾隆六十年,同德郎加高僧尕日旦到沙陀寺,尕日旦活佛四方奔走,苦心经营,沙陀寺的佛事活动比之前越加兴隆,随即成为环湖地区宗教活动的重地,尕日旦活佛也成为沙陀寺寺主。
沿着洁净平整的硬化路,我们向沙陀寺大经堂步行而去,直到此时我们才发现,山坡上火红一片的竟然是风嘛呢,它们一个个站立成树的姿态,在从青海湖方向吹来的风中,飘动如旗帜,似乎诉说着沙陀寺的前世今生。
如此壮观的场景,令我们惊叹万分,虽然我们中的大多数人生活在环湖地区,也去过不少的寺院,但所见到的更多的是五彩的经幡,而插满几座小山的红色嘛呢却是平生仅见。
我们加快脚步朝山下最大的一座金碧辉煌的佛殿走去,按照常识,那肯定是沙陀寺的大经堂。走近佛殿,却发现大经堂的门上上了一把锁,我心想,是不是结束早课的僧人们到另外一个地方修行。
正当众人四顾寻找,踌躇徘徊时,一个年轻僧人走到我们面前,我上前询问能不能进大经堂谒拜,年轻僧人满脸羞涩的点了点头,并从口袋里掏出钥匙为我们开了门。
稍有点藏传佛教知识的人都知道,莲花生大师被宁玛派尊为他们的祖师。
在昏暗的大经堂里,只见莲花生大师手捧五瓶,夹一长柄法杖,全身被莲花托着,他头部有分别代表太阳和月亮的圆钮,身后有椭圆形的头光、背光,法相威严之中透着浓浓的慈爱。
经堂里除了供奉莲花生大师法相外,还有其他护法神像,这些神像全是多头多臂,面目狰狞,看后使人毛骨悚然。按藏传佛教的解释,这些威赫忿怒的护法神灵,是寺院防御敌人和恶魔的守卫者,被称为“护法神”。
据年轻僧人介绍,1980 年,沙陀寺由沙陀地区迁往现在的地方重建,再经过尕日旦活佛的经营,才逐渐形成了此等规模。
值得一提的是,听年轻僧人说,僧人到海心山上修练道行是沙陀寺的传统。据记载,清宣统元年,比利时人林阿德登上海心山时,海心山上有 1 座寺院,10 余名僧尼。
民国年间,经过刚察第四代千户业布坦和第五代千户华宝藏调度布置,先后在海心山建造十六尊者、古日美特麻(译音)、莲花生八号、大悲观音庙等 4 座神庙,后来在尕日旦活佛的主持下翻修了大悲观音庙。
解放后,由刚察地区的群众集资,邀请刚察大寺的雕塑匠昂知亥与四川佐关寺的却本为首,共同塑造“乌坚百玛”莲花生香泥白佛巨像。
上世纪八十年代末九十年代初,刚察县角什科寺的僧人在古日美特麻神庙旧址上,塑莲花生香泥佛像,海心山上的庙宇维修至今仍由沙陀寺管理。
我们在大经堂流连许久,几个信仰藏传佛教的同行者磕拜诸佛,并敬献了圣洁的哈达,并向年轻僧人的讲解表示了由衷的感谢。
辞别了年轻僧人,我们信步走向站满火红色风嘛呢的山坡,这时传来阵阵螺号和法号的声音以及鞭炮的脆响,并夹杂着信徒们的叫喊声,定睛一看,只见半山腰处桑烟袅袅,桑烟随着风势飘向渺渺的西方,难怪之前寺内不见几个僧人,更没有朝拜的信众,原来有佛事活动。
我叫住一个因迟到而急匆匆赶往法事活动场地的藏族小伙,问今天举行的是什么佛事活动,他简单的回答了句“祭海”便气喘吁吁的向山坡爬去。
听同行的一位老师说,红教的祭海程序跟黄教没有什么明显的区别。
祭海之日,海滨或青海湖附近的山上、崖壑搭建两米多高的煨桑台(燃烧祭品的圣坛),穿着盛装的藏族、蒙古族群众手捧哈达,带着炒面、酥油、松柏枝等祭品前来参祭。
寺院的喇嘛长者将点燃松柏枝,僧侣齐声诵经,一时间螺号声声,鞭炮齐鸣。祭祀者沿顺时针绕行煨桑台三圈,同时向桑台投献哈达、白酒、糖果、五色粮食等祭物,向空中抛洒“隆达”(即纸风马),众人高呼“拉加洛(即无向战神)”。
祭献完毕,由法师手捧五色丝线缠绕的五谷包,带着僧侣组成的仪仗队,他们各持法仗、宝伞、香炉、净水瓶、幢幡等法器,奏着藏唢呐,吹着法号,头戴鹿首、牛首面具的鹿神、牛神以及地方神拥向湖岸。
在湖岸边,法师朝着湖水念诵咒语,祭祀者向湖中投掷自己的祭物(五谷包等),表示对海神的崇拜,并乞求海神保佑众生吉祥幸福,三牲兴旺,地方平安。
我沿着藏族小伙的足迹也朝山坡爬去,当然,我是不能加入到他们的行列的,但是近距离祈祷那些风中飘动的嘛呢为我加持是任何人无法阻止的。
很快,我置身于洋洋的火红色中,一株株木杆上连着写有经文的红丝绸,在风中猎猎作响,红色和各种声音似乎向无际处延伸,加上螺号和法号的低沉回音,袅袅桑烟在红色中徘徊飘荡,这种氛围让人不得不对佛产生由衷的敬仰,同时对信徒们的虔诚信仰有了深深的敬意。
留言跟帖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站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