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 黑马- 2023-03-22
在那遥远的青藏高原,有一个神秘的金银滩大草原,美丽的草原上有一个西海镇,西海镇被誉为“中国原子城”,原子城的前身,是中国第一个核武器研制基地。这里曾是“两弹一星”诞生的地方,中国的第一颗原子弹,中国的第一颗氢弹,就诞生在金银滩大草原上,被誉为共和国之盾。
2019年8月6日,我与家人自驾,从广安出发,日行千余公里,到达青海西宁。次日从门源、湟源直往西北,翻过高山峻岭,穿越金滩银滩乡,下午五时到达海北藏族自治州首府西海镇。
西海镇,位于青藏高原藏北自治州东北部,海宴县境内的金银滩大草原上,平均海拔3210米,占地面积1170公里。美丽的青海湖边金银滩大草原上,耸立着一座敢与世界争峰,威震世界强国的原子城。
走进西海镇,首先映入眼帘的,是那一座座蚁堡式建筑群,静静地匍匐在金银滩大草原上。奇特的建筑群体,就像西域的城堡,弥漫着古老厚重的气息。那蚁堡式建筑,低矮陈旧、斑驳陆离、气势恢弘、威武雄壮,似尘封已久的王国,依然显示着神秘的魅力。
原子城广场上,高耸入云的原子城纪念碑,似一柄神箭直刺苍穹。张爱萍将军题写的“中国第一个核武器研制基地”的金色大字,庄严肃穆、笔峰苍劲,在夕阳地映照下熠熠生辉。
纪念碑上,镌刻着中国核武器立场,600字洋洋洒洒的碑文,记载着原子城的辉煌历史,铭刻着核基地“两弹”研制,走过的峥嵘岁月和光辉历程。
两颗巨大的原子弹、氢弹爆炸的蘑菇云浮雕,形同原子弹大小的不锈钢球,镶嵌在碑的顶端,彰显着原子城神秘的威力,昭示着中国人民终于圆了原子弹、氢弹的梦想。
站在纪念碑前,不由我心潮澎湃,神秘的原子城,低矮雄浑的建筑群里,那每一座蚁堡,都有一个神秘的光环;每一栋厂房,都有一段辉煌的历史;每一个标志性建筑,都有一段难忘的记忆;每一件陈列的文物啊!都有一段惊彩动人的故事。
上世纪五十年代初,新中国刚刚建立,朝鲜战争爆发,美苏展开核军备竞赛,中国面临巨大的核威胁。以美国为首的核讹诈威胁全球,激起了全世界人民的强烈义愤。国际形势风云变幻,政治斗争、军事抗衡、贸易竞争、技术较量竞赛日益激烈,核武器成为世界各国,相互抗衡的国之重器。
面对弱肉强食的世界格局,毛泽东主席指出:“原子弹就那么大的东西,没有那东西,人家就说你不算数。那么好吧,我们就搞一点吧,搞一点原子弹、氢弹、洲际导弹,我看有10年功夫完全可能。”
1954年,朝鲜半岛、印度支那战争刚刚结束,第一个五年计划初见成效,著名核科学家钱三强,向中央提出发展原子能事业的建议。志愿军总司令彭德怀从朝鲜战场回来,急迫地提出研制原子弹,实现武器装备现代化设想,国内要求发展核技术、研制原子弹呼声日益高涨,发展原子能事业迫在眉睫。
1955年1月15日,毛主席亲自主持,召开中央书记处扩大会议,专门研究核武器问题。会议结束后,毛主席留大家吃饭,他特意备了红葡萄酒,主席举起酒杯大声地说: 为我国原子能事业的发展,大家共同干杯!
1955年,中央作出了创建中国核工业,研制核武器的决定。成立了由陈云、聂荣臻、薄一波组成的三人小组,负责我国原子能事业的建设工作。国务院设立了主管核工业研制的第二工业机械部。1956年中央决定建设核武器研制基地。
1957年5月,国务院任命西藏军区副司令兼参谋长的李觉少将,任二机部九局首任局长、中国第一核武器研制基地司令员。李觉将军带领10 余名中外专家,乘飞机到甘肃、四川、青海的丛山峻岭中选址,最终将目光锁定青藏高原金银滩草原。
金银滩大草原四面环山,北侧、东侧是绵延巍峨的达坂山,西侧、南侧是著名的日月山,西面是烟波浩淼的青海湖,祁连山和昆仑山脉,似如一道天然屏障,环绕金银滩大草原,这里辽远闭塞,只有一条山路出入草原,是极其理想的核武器研制基地。
1958年7月,中央总书记邓小平,亲自主持召开会议,研究批准了筹建报告,确定核武器研制基地,选址金银滩大草原,并定为囯家02工程,代号为XXZ或二二一厂,对外称青海矿区。
从此,中国大西北青藏高原的金银滩大草原,便悄悄地披上了神秘的面纱,沉重地走进了历史的铁幕,中国踏上了研制原子弹的艰难旅程。
1958年8月,李觉将军率领一支20多人的队伍,带着三顶帐篷,乘坐四辆苏制越野吉普车、四辆解放牌卡车,来到金银滩大草原,勘定了金银滩原子城的雏形,制定了核武器研制基地的建设规划。
1959年2月,来自全国各地的2000多名优秀转业军人,率先开进金银滩大草原,拉开了中国核武器研制基地建设的帷幕。随后,中国顶尖专家、学者、技术人员和7000多农民工及2000多建筑工人,浩浩荡荡开进金银滩草原,开始中国核武器研制基地建设。
那时的金银滩草原,野草高过人头,风刮得人睁不开眼,气温零下40℃,条件十分恶劣,生活异常艰苦,物资极度匮乏。
建设者们头戴大棉帽、穿着棉大衣、脚穿大头鞋、铺着床毡子等简陋的防寒物品,在这冰天雪地,睡牛羊圈,嚼青稞面,喝冰雪水,吃夹生饭。许多人高原反应强烈,冻得手脚僵硬,多数人出现浮肿症状。
青海省委省政府,高度关心核武器研制基地的建设,从人力、物力、财力上,给予了基地极大支持。并成立了专门领导小组,协调核基地的建设工作,对场地移民、设备维修、建筑建材、公路修建、生活供应、治安保卫、基地保密等,都做了详尽妥善的安排。
1958年10月20日,1700多户9000多名牧民,赶着20多万头牲畜,迁离了他们世世代代,繁衍生息的金银滩草原。从此,金银滩大草原,岗哨林立、戒备森严,成了中国最神秘的 国家核军事禁区。
核武器是20世纪人类科学技术最新成果的高尖端武器。研制核武器必须要有一支庞大的专家队伍。德国柏林大学深造的物理学家王淦昌;"抵得上5个师"兵力的钱学森;居里夫妇的高徒钱三强;亲眼目睹核爆炸的物理学家赵忠尧;后来被称为"两弹元勋"的邓稼先、朱亚光等,一大批海外回归的尖端科学家,以及许许多多科技工作者,为了中国核武器研制,不惜牺牲一切,也要回归祖国。
建设者们以坚强的意志,不朽的精神,在这平均海拨3300多米,平均气温不到零摄氏度,荒无人烟的金银滩大草原上,建起了一座占地面积570平方公里,厂房33.3万平方米,铁路专用线38.9公里,沥青混凝土标准公路75公里,拥有核武器研制、试验、爆轰、指挥中心为基地的原子城。
国家先后向基地投资3.1亿元,完成了科研和主生产、辅助生产、生活服务三个配套系统,集科学性、技术性、安全性、保密性、综合性为一体的系统工程。建立了供电、供热,核物理及放射性化学研究、加工铀部件、无线电控制系统、爆轰试验、核武器总装等七个分工厂。
原子城里,有一个用纯钢筋混凝土,浇筑而成的地下掩体,距离地表9.3米的地下指挥中心,由载波室、配线室、通风室、指挥室、发电机房、配电室、人工交换室、电报室8个部分组成,这个地下指挥中心,承担着整个基地的通信联络和指挥职能。
这里有世界一流的爆轰试验场(靶场),东西宽约10公里、南北长约3.4公里,占地面积34平方公里,建筑面积3270平方米,专门用于核武器爆轰冲击波试验、核武器试验、常规武器试验。
核武器研制基地建成后,从研制到试验,从生产到生活,实行高度保密和完全封闭的军事管制,并派青海独立师六团,兰州部队高炮十三师,负责基地内外的保卫警戒工作。
各个车间、工号、实验室,都有士兵持枪站岗值勤,工作人员持车间、工号通行证进出。基地防空部队和保卫部队,时刻保持着高度警惕,整个金银滩草原,成为森严壁垒,完全封闭的军事禁区。
有一位技术人员,独自来到核基地工作。一天突遇沙尘暴,狂风将帐篷刮走,他在漫天的风沙中,好不容易睁开眼睛,结果发现他心爱的妻子,就站在自己的对面,俩人同在一个基地工作,由于基地严格的保密规定,相互彼此瞒着对方。
夫妻俩在金银滩草原上,意外相见分外惊喜,激动的泪水溢出眼眶。看到对方惊奇的面容,内心的愧疚和关爱的眼神无以言表,俩人相视而笑,同时惊奇地问道原来你也在这里。
有两位专家夫妇,就住在与实验基地相邻不远的两顶帐篷里,由于工作高度机密,互相写的书信要层层送至北京审查,再送回基地各自的手中。俩人相隔几百米却难以相见,每次书信往来要一个月才能收到。由此可见,那个时期核基地工作人员,感情生活是多么的艰难。
一对北京夫妻分别接受任务,由于工作保密相互都没告知,来到金银滩核武器研制基地221厂,俩人饱受了相思之苦,原子弹爆炸成功庆祝晚会上,惊喜地发现对方同在晚会现场,俩人紧紧拥抱喜极而泣,原来他们工作的地方仅隔一堵墙壁。
“两弹”幕后,还有许许多多感人故事,他们和我们一样,都是有血有肉的人,不同的是他们既有儿女情长,更有家国情怀,有大国重器的厚重情感,没有他们的牺牲与付出,今天的中华民族,何以骄傲地屹立世界之林。
核武器研制初期,中国曾向苏联求援。1957年10月15日,两国签订了“关于国防新技术协定”,为援助中国研制原子弹,苏联向中国提供原子弹模型和图纸资料,并派技术专家来华指导研制工作。
赫鲁晓夫来华访问,向毛主席提出:在中国建立长波电台和核潜艇舰队,面对苏联对中国主权的侵犯,毛主席给予了严辞拒绝。
中苏友好协议签订不到两年,1959年6月,苏联单方面撕毁协议,致信中共中央:“暂缓向中国提交原子弹的教学模型和图纸资料,两年以后看形势发展再说”。并于1960年,撤走了全部援华专家。
苏联的釜底抽薪,使中国核武器研究遭遇到重大打击,在世界大国的核威胁下,中国只有拥有核武器,才能在世界上挺直腰杆。毛主席用强有力的语气手势,告诉宋任穷说: 中国核工业建设,一定要实行自力更生为主,争取外援为辅的方针。
中央决定:核武器研制工作继续进行,别的国家能做到的事,中国人一定能做到。陈毅元帅在一次会上,掷地有声地说:中国人就是把裤子当了,也要把原子弹搞出来。
1961年,党中央国务院出台了《关于加强原子能工业建设若干问题的决定》,二二一厂的全体工作人员,发出了“我愿以身许国”的宏愿。
以“独立自主、自力更生、艰苦奋斗、自强不息、热爱祖国、无私奉献”的两弹精神,肩负起历史赋予的重任。
1964年4月14日,中国科学家和技术人员,在金银滩大草原上,成功研制生产出第一批浓缩铀,突破了原子弹的瓶颈。总指挥张爱萍将军激动地写下了“祁连雪峰矗入云,草原儿女多奇能,修道炼丹沥肝胆,应时而出惊世闻”的诗篇。
1963年3月,由邓稼先、周光召等签署的原子弹理论设计宣告完成;1964年1月14日,兰州铀浓缩厂获得武器级高浓缩铀; 1964年6月6日, 1:1模型全球聚合核弹爆轰试验达到预期目的。
1964年8月19日,3个核试验装置在原子城核武器研制基地装配完毕; 1964年8月23日至9月1日,成功地进行了单元演习和综合演习。
1964年深秋,中国第一颗原子弹,在二二一厂完成总装,这颗国宝级的原子弹,取名为“老邱”,被分成两部分,分别用飞机和火车运送到发射场。
周恩来总理亲自下令,把运载核弹的列车定为国家一级专列,并按照国家最高级别实施警卫。1964年9月26日,运送“老邱”的核弹专列,从二二一厂的上星站出发。解放军官兵荷枪实弹,三步一岗,五步一哨沿途保护。
在浓浓夜色的掩护下,在沿途公安民警的警戒中,核弹专列昼夜不停千里奔驰,到达乌鲁木齐机场后,由一架改装的伊尔—12飞机,运抵罗布泊试验场附近的开屏,再用直升飞机把核弹送到靶心,装载第一颗原子弹701铁塔下。
与此同时,分离的高浓缩活性材料部件,在公安部和二机部领导亲自护送下,乘军用专机直接运送到罗布泊试验场,进行了最后的总装,再用卷扬机吊至701铁塔上。
1964年10月16日15时,新疆罗卜泊上空一声巨响,巨大的火球和蘑菇云朵,惊现在戈壁荒漠的上空,原子弹发射升空爆炸成功。
当强烈的冲击波,在新疆罗布泊戈壁滩上,横扫亘古荒寂的时候,毛主席办公桌上的电话机响起来,周总理激动地向毛主席报告“主席,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试验成功了!
毛主席听后,心情久久不能平静,他放下电话,走到窗前,静静地沉思、深邃的目光透过窗户,看得很远很远……。
随后,周恩来总理在人民大会堂,庄严地向全世界宣布: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中国独立自主掌握了核技术,树立了国防尖端科技丰碑,铸就了国家安全和大国地位。
历史竟是如此巧合,当年赫鲁晓夫毁约停援,苏联专家撤走仅仅4年,中国人就把原子弹搞出来了,给赫鲁晓夫一记响亮的耳光,而恰恰在这个时候,赫鲁晓夫被赶下了台。
1965年1月,毛泽东提出:“原子弹要有,氢弹也要快”。 1966年3月30日,邓小平总书记按照毛主席的指示,到核武器研制基地视察,欣然命笔写下了“别人已经做到的事,我们要做到;别人没有做到的事,我们也一定要做到”。
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后。二二一厂的专家与科技人员,仅仅用了七个月时间,就研制成了核航弹;不到一年的时间,又研制出了核弹头,并转入氢弹技术研发。
1967年6月5日,二二一厂研制的氢弹完成总装联试;1967年6月17日,中国第一颗氢弹爆炸成功;1967年中国成功发射了第一枚自行设计制造的中程地地导弹; 1970年1月31日,中国又成功发射了第一枚自行设计的远程地地导弹。
从原子弹到氢弹,美国用了七年四个月,苏联用了四年,英国用了四年七个月,而中国仅仅用了两年八个月时间,就赶在法国之前试验成功,创造了世界科研史上的奇迹。中国成为世界上,第四个掌握氢弹技术的国家,也是研究周期最短、花费经费最少的国家。
建国四十周年庆典,东风3号核弹头,似如天降神弹,骄傲地通过天安门广一场,引起了全世界的轰动。从1958 ——1964——1967年,不到10年时间,就礳励出中国第一颗原子弹和中国第一颗氢弹。
罗卜泊那两声成功的巨响,震惊了整个世界,两朵巨大蘑菇云火光,耀眼的照亮了整个苍穹,金银滩草原上核基地,研制出的“两弹”,终于让中国挺直了脊梁,站立于世界强国之林,令美帝国主义心惊胆颤。
随后,核基地的英雄们,又成功地研制出大型常规武器核弹头,填补了我国核武器的空白,实现了核武器的批量化生产,生产出多种型号战略核武器,列装出中国第一支核武器部队,壮了军威国威。从此,中国真正有了战略核威慑力量。
原子城纪念馆中,收藏的东风二号导弹,成为纪念馆的镇馆之宝,陈列在纪念馆最醒目的位置。这枚导弹1966年10月27日,在我国本土完成了带核空中爆炸试验,而成为了共和国核工业发展的历史见证。
原子城高大的浮雕墙上,升腾着原子弹爆炸的蘑菇云,镌刻着《民族的脊梁,国家的骄傲》,塑立着中国核武器元勋们:钱三强、王淦昌、邓稼先、陈能宽、彭桓武、周光召、朱光亚、郭永怀、程开甲、于敏等,为中国核武器事业,立下赫赫功勋的10位元勋的雕像。
1968年12月,两弹元勋郭永怀从导弹试验基地,返京途中遭遇空难,他与警卫员牟方东紧紧拥抱,用生命保住了夹在胸前的公文包,那包里装有原子弹绝密数据资料,遇难时年仅59岁。他是“两弹一星”元勋中,唯一获得“烈士”称号的科学家。郭永怀烈士的英雄事迹,感动了中国、感动了人民,感动了天地,感动了神灵!
中国核武器的奠基者、组织者、领导者,核物理学家、中国核武器研究院院长、“两弹元勋”邓稼先,用自己的热血与生命,用自己毕生的精力,为核武器的研制,书写了一段波澜壮阔,感天动地的中国原子弹故事。
谁没有儿女情长?谁没有父母妻儿?科学家们把对父母、对妻儿的无限深情,升华到对国家的责任,奉献到倾尽所有,奋斗到至死方休,用生命烘托使命,用生命托起国家的脊梁。
为了新中国的崛起!为了国家的长治久安,为了祖国和人民的幸福安宁,中国的科学家们,与一万五千多名核武器研制人员,在这遥远的金银滩大草原,卧薪尝胆隐姓埋名三十年,献了青春献终身,献了终身献子孙,一代接着一代,创造出了一个个震惊世界的奇迹。
他们用自己的青春和热血,思想和灵魂,才华与生命,向党和国家交了一份辉煌的答卷,铸造了“卫国长剑”、“和平之盾”的两弹。那“热爱祖国、无私奉献、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团结协作、勇攀高峰的两弹精神,至今仍然闪烁着不朽的光芒。
1987年6月,为适应国际形势变化,维护世界和平,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战略目标转移,党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作出了撤消国营二二一厂的决定,对核基地放射性污染物,进行了彻底无害化特殊处理,并通过国家级验收,直至完全符合国家有关环保规定。
1993年7月,经国务院和青海省政府批准,海北自治州首府,由门源县浩门镇,搬迁到金银滩大草原二二一厂基地,并命名州府新址为西海镇。
1995年,国营二二一厂旧址,整体移交给海北州政府,神秘的国家核军事禁区,缓缓落下了她那庄严而神圣的帷幕,中国原子城完成了历史赋予的使命。1995年5月15日,新华社向全世界宣布:中国第一个核武器研制基地全面退役。
几十年过去了,当年那壁垒森严的军事禁区,那低矮雄浑的蚁堡式建筑群,那核武器研制、试验、爆轰的厂房,那神秘的地下指挥中心、那纵横交叉的上星站铁路、那运送原子弹的特制列车等,已变成了中国原子城的历史文物,完全揭开了它那神秘的面纱,成为全面对外开放,世界各国人民旅游观光的盛景。
如今的西海镇,已成为海北州政治、经济、文化、教育、旅游和信息服务中心,青海省重点建设小城镇,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国家级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国家级重点保护单位,国家级卫生城镇,全国特色旅游景观名镇。
在原子城纪念馆里,我们遇见了一群耄耋的老人,他们不远千里、风尘仆仆、相互搀扶、步履蹒跚地,从祖国各地而来,回到这阔别已久、魂牵梦绕的地方。
老人们抚今追昔、浮想联翩、满含热泪、心潮澎湃,心情无比激动地,诉说着那曾经热血沸腾的年代,那曾经激情燃烧的岁月,那曾经热火朝天的基地,那曾经奋发图强的经历,那曾经千回百转的厂区,那曾经神秘无比的禁区,无不充满着深深地爱恋,那爱是这样的难以忘怀!那爱是这样的刻骨铭心。
因为,这里曾寄予了他们的希望,这里曾实现过他们的梦想,这里曾勃发过他们的激情,这里曾燃烧过他们的青春,这里曾叙写过他们的故事,这里曾威慑过帝囯主义,这里曾鼎立着共和国的神盾!正是因为这些默默无闻的英雄们,对祖国对人民无限的忠诚,无限地努力的奉献,才有了今天抗衡世界强国的底气。
或许这就是他们一世的情怀,或许这就是他们今世的爱恋,或许这就是他们永恒的记忆,或许这就是他们最后的回归,但无论光阴怎么飞逝,历史都将永远铭记他们的功勋。
留言跟帖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站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