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藏族如何理解自然与人的关系?
藏族古代哲学可以称为“自然与人”之举。自然与人是藏族哲学的总问题,一直贯穿到藏文化的现在,并派生出关于幸福、过去、现在与未来,人与动物、植物、人与山川、河流等等观念。
关于自然与人的认识,藏族哲学中表现为自然与人合一的思想认识。产生于远古的《斯巴问答歌》里明显地表达了古代藏族先民对世界起源的认识。天地、宇宙,在藏语里叫“斯巴”。《斯巴问答歌》中是这样理解天地、宇宙的形成的:
最初斯巴形成时,天地混合在一起,请问谁把天地分?
最初斯巴形成时,阴阳混合在一起,请问谁把阴阳分?
最初斯巴形成时,天地混合在一起,分开天地是大鹏……
最初斯巴形成时,阴阳混合在一起,分开阴阳是太阳……
这是藏族先民最初对天地混浊相连,后分为天地的看法。这种说法把最初天地的形成、阴阳的区分是由“太阳”、“大雁”之类的自然物,天地万物不是人造的也不是神造的,而是“斯巴”(天地宇宙)自然所造。
几千年来,藏民族在高原上的生存发展中,创造了与高原自然生态环境和谐相处的生活方式与民族文化。在创造这种文化的过程中藏民族的环保意识在有意和无意中慢慢形成。这种意识慢慢变为一种世界观和人生观,在潜移默化中成为这个民族文化的精髓。
5、青藏高原自古以来就有藏民族居住吗?
卡若遗址位于西藏昌都以南12公里,遗址面积约10000平方米,海拔高度3100米,是中国已发掘的海拔最高的一处新石器时代遗址。卡若遗址经放射性碳元素鉴定,年代距今四五千年前。它所代表的原始文化具有浓厚的地方色彩。首先在生产工具方面,遗址呈现出新石器时代的全部特征,但却仍然是打制石器,细石器、磨制石器并存,且以打制石器占大多数。
其次在陶器方面,陶质均为夹砂陶,手制。纹饰以刻画纹、锥刺纹和附加堆纹为主。器形以灌、盆、碗为基本组合,均为小平底器。再次,在建筑方面,大量采用石块作为原料,如石墙房屋、石砌道路、石台、石围墙等。
卡若遗址的在这些特征表明,卡若文化是西藏高原新石器时代具有代表性的文化。卡若文化并非青藏高原一种孤立发展的原始文化,而是黄河中上游地区的原始文化有着或多或少的联系。在东面的雅砻江流域和大渡河流域也挖掘发现了一些打制石器,在北面的甘肃、青海境内存在着距今四五千年之间的马家窑、马厂等文化。卡若与这相邻的两地区之间似乎有着密切的古代文化交流。在打制石器方面,卡若文化的盘状敲砸器见于甘肃四坝滩,永靖大河庄类型遗址。细石器和磨制石器也同样见于黄河上游的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址中。至于卡若文化早期的圆形和方形地穴房屋、处理过的红烧土墙壁和居住面则属于甘肃、青海等地马家窑文化传统居住形式。卡若遗址中发现的粟米,属于黄河流域的传统农作物,耐干旱,南方较少种植。卡若文化的粟米,很可能就是从马家窑文化传播而来。
卡若遗址的发掘对研究西藏的原始文化具有划时代的意义,对西藏人的祖源提供了翔实的资料。说明从河湟南下的氐羌系统的人仅仅构成西藏先民早在旧石器时代,西藏就有原始人居住。卡若遗址发掘的资料说明,青藏高原自古就有人类在这里繁衍、生息、开拓这片广阔的土地。
6、藏民族起源的最早历史是什么?
关于藏族的起源,历史上有三种说法,即本土说、南来说和西来说。藏民族一直坚信这样一个具有影响力和代表性的西藏人种起源的神话:相传普陀山的观世音菩萨,给一只由神变来的猕猴授戒律后,命它从南海赴西藏雪域高原修行。这只猕猴来到雅砻河谷的山洞中潜修菩提心。一个岩魔女施尽淫欲之计,引诱它说:“我们两个结合吧!”猕猴回答:“我是观世音菩萨的徒弟,受命来此修行,如若与你结合,就会破了我的戒行。”岩魔女说:“你如果不同我结合,我就只好自尽,甘愿永远轮回于恶趣道。”
与岩魔女结成夫妻会破戒,若不与她结合她就会自寻短见堕入恶趣道,这样不仅罪孽深重,还会坏了菩萨的德行。内心矛盾的猕猴返回普陀山,请示观世音菩萨。观世音菩萨说道:“这是上天之意,是吉祥之兆。你能与她结合,在雪域高原繁衍后代,是莫大的善事。作为菩萨,理当见善而勇为,速与岩魔女结成夫妻。”
猕猴与岩魔女结成伴侣后,生下了6只小猴,它们性情与爱好各不相同,在果林中各自寻食生活。3年后,当猕猴前去探视子女们时发现,它们已经繁衍为500只,林中果实即将枯竭,生活凄惨。老猕猴便再度返回普陀山求助于观世音菩萨,并遵圣者之命从须弥山取出天生五谷种子,撒向大地,大地不经耕作便长满各种谷物。猴子们因为得到充足的食物,尾巴慢慢地变短了,也能说话了,逐渐地变成了人,生子繁衍,后来他们的后代演变为六大氐族,成了藏人的祖先。这就是雪域高原上的先民。
如今,西藏山南“泽当”这个地名,在藏语中就是“猴子玩耍的地方”,当地人将这一带的山洞,当做藏民族祖先居住过的地方,将这一带的田园,看做古代先民种植粮食的第一片农田。至今,一些朝圣的人们,仍把这里的土地看做神土,包一撮回去作为纪念。
(原作者 旺秀才丹)
留言跟帖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站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