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昂巴 口述 窦建德 翻译 杨新英 整理
我的家乡——青海海北藏族自治州海晏县的金银滩草原,是一片地势开阔、水草肥美的天然牧场。
这里,因为“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的草原美景而风光无限,因南北两岸盛开黄色白色的花而让人心驰神醉。
这里,也因为西部歌王王洛宾那首脍炙人口、风靡海内外的情歌《在那遥远的地方》而名扬天下。
这里,还因为60多年前成为我国第一个核武器研制基地、孕育了新中国第一颗原子弹和氢弹而神秘莫测。
记得在1958年秋天的时候,我们居住的金银滩草原上突然传来一个消息,因为国家建设的需要,世居金银滩草原的牧民需要搬迁。
当时,建设国家核武器硏制基地的事情保密工作做得非常好,我们谁都不知道。只记得1955年~1956年有一些苏联专家在这里取石化验。后来,国家就把建核武器研制基地的地方选在了金银滩。
选定这里之后,当地的1700多户、9000多名农牧民二话没说,收拾了行装,匆匆离开了这片祖祖辈辈生息的草原……
一个灵魂人物——夏茸尕布活佛
1958年9月底,海晏县委根据青海省指示,决定把北山区全部群众及达如玉区、海东区部分群众迁到托勒牧场及附近的刚察、湟源等县安置。
10月初,海晏县召开紧急会议,对搬迁的具体问题进行了研究。因搬迁的群众大部分去托勒牧场,会议决定成立托勒搬迁指挥部,由托勒牧场场长孔海荣任总指挥,随调干部30人。会上还指定了搬迁至刚察、湟源的负责人。同时,海晏县要求,用三到五天时间,动员组织群众,说明意图以及搬迁时间、地点和要求。
谁愿意背井离乡?谁舍得别离熟悉的草原、帐房和亲朋好友?更何况,分布于祁连、刚察等地的迁居之地,生活条件远不能和金银滩草原相提并论。要知道,在整个环湖地区,金银滩草原是水草最肥美的牧场……
就在人们议论纷纷的时候,海北藏族自治州的第一任州长夏茸尕布出现在牧民中间。这位出生于海晏的州长,在草原有着极大的影响力。作为德庆寺第八世夏茸尕布罗藏龙柔旦巴加措活佛,他所管辖的部落和寺院,分布于青海尖扎、化隆、贵德、贵南、同德、刚察、海晏等地,在西藏、内蒙古和甘肃同样有许多信仰他的群众。为了搬迁工作顺利推进,夏茸尕布从这户牧民家走进那顶帐房,从这面山坳爬到那面山坡,风餐露宿,披星戴月。夏茸尕布的解释和劝说,极大地推动了搬迁工作的进行。奇迹就这样发生了:三天之内,金银滩草原的1279户牧民,6000余人,赶着15万多头牲畜,没有提出任何条件,仅用了10天时间就离开了祖祖辈辈繁衍生息的土地。
就这样,为了共和国的核事业,金银滩草原人离开了生活200多年难以割舍的故土,让出最为丰美的牧场。夏茸尕布以自己特殊的身份和地位,同数千名藏族群众一起,为共和国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在我们的印象中,最难忘的是夏茸尕布州长的率先垂范,以身作则。在金银滩草原渐起的寒风中,第一户拆卸帐篷、响应政府号召的,就是他母亲一家。
夏茸尕布州长的原则性很强。牧民们曾多次询问他搬迁的原因,可他总是避而不谈。出于保密,动员牧民大搬迁,不能直接说出原因,因此这项工作的难度可想而知。
记得搬迁前的一两天里,县上通知公社和村里的一些干部到县里开会,县委书记、县长讲话说今天凡是来的同志都要听从组织分配,明天搬到祁连托勒去,谁说不去都不行,一定要去。会后,开始转接工资关系,并明确了带队搬迁领导。早晨通知,下午就搬走,当天就要把牲畜交清楚。
雪海茫茫的迁徙之旅
移民出发的时候正是十月寒冬,牧民只知道要去托勒牧场,并不知道到那里到底有多远。干部就及时向群众进行宣传。实际上到那里有1000多里路,当地只有几十户人家,经营着2万~3万头只牲畜,是一片几乎荒无人烟的大滩,海拔都在4000米以上,交通很不便利。
搬迁群众及牲畜组成了五个大队,第一大队由原北山区的群众组成,作为先遣队在前开路。其余四个大队由原达如玉区、海东区的部分群众以县公私合营牧场为基础组成。
第一大队于1958年10月上旬从海晏县出发。时值冬季,1000多里的搬迁路,90%以上都是茫茫雪原,天和地分不清,寒风夹杂着冰雪,气温下降到了摄氏零下20多度。一进入默勒地区,大雪覆盖草原,一面要叫牲畜吃饱,一面还要走路,每日行程不过十几里地。
记得一次,搬迁的牲畜走到一块雪地时,不知道前面是一个冰冻的大水坑,600多只羊踩着雪走上去,随着哗啦一声,全沉下去淹死了。在那种冰天雪地的条件下,人们晚上睡觉盖在身上的被子,早晨粘在雪地上揭不起来。在那个雪天里,每个劳动力一天既要照顾家里的病人、老人、孩子,还要搬家、放牲口,承受着很大的劳动强度。一天吃不上一口热饭,喝不上一口热茶,牲畜跑了还要找回来。
当时的气温在零下20多度,有些妇女在迁徙途中生下了孩子,她们就抱着襁褓中的婴儿继续前行。新的安置点最近的要500多公里,远的1000多公里,有的还要翻越海拔4100多米的高山。由于劳累和疾病,途中许多牲畜死亡,许多牧民同胞也都病倒在迁徙的路上。就是这样的情况,成千移民群众没有一人讲怪话发牢骚。搬迁的路上,牲畜损亡率达30%,有34700头只牲畜死在途中。两个月后到达新牧场时,很多人几乎已经一无所有……
牧民搬迁途中
虽然迁出工作在三天之内得以完成,但并不意味着这项工作已经结束。某些搬迁地属农耕地区,有些搬迁地没有医院、学校,生活不便。于是,不时有牧民提出回迁金银滩的要求。为此,夏茸尕布州长组成专门的工作组一户一户地走进牧民帐房,耐心细致地做说服工作。他告诉牧民们:“只有新中国好了,我们的生活才能更好。”他一次一次实地考察,为牧民解决具体的生活难题。搬迁到祁连县的一些牧民生活不便,他通过多次走访,成立了可可勒乡政府,建立了卫生所、学校、供销社、粮店等服务网点,有力地改善了当地牧民的生活条件,安定了人心,为顺利建设西北核武器研制基地提供了保障。
慢慢地,远迁他乡的牧民,在当地政府和群众的帮助下,开始了新的生活。青海矿区后来招工建牧场,部分搬迁的牧民又回到了金银滩,成为矿区的牧工。
我的亲身经历
对1958年的牧民搬迁,我是亲历者之一。当时,我只有20岁,接到搬迁的通知后,金银滩草原上的牧民全部用牦牛驮起粮食、被褥和生活用品举家搬迁。当时我们不知道要发生什么,只记得“上面”来的人很严肃,也很神秘。由于搬迁时间非常紧,加上当时生活比较困难,口粮比较少,一路上牧民们吃了很多苦头,牛羊饿死了很多。经过40多天的艰难跋涉,我们终于到达了与甘肃省接壤的祁连县托勒牧场,开始了新的生活。
三年自然灾害时期,核武器研制基地同样遭受粮食供应短缺的困境,于是基地开始自办牧场、农场、渔场,以保证自给自足,当然,自办牧场也是为了充实厂区周围的管理和掩护基地。于是,1962年的时候,我们一家又戏剧性地迁回了原地,改变了户籍和身份,由牧民变为了矿区居民。虽然工作还是放牧、种地,但却是给基地放牧的,算是吃商品粮的,这在当时是很值得炫耀的事。
当年我就在牧场参加了工作,领到了一张属于自己的通行证。但是,拿着这个证件只能在生活区和周围的牧场活动,其它区域不得进入。后来,我又领到了工作证,但这个证件仍然不能进入厂区。
当时,我们不知道基地是干什么的,只知道保密非常严,部队特别多,炮兵、防空兵、警卫团都有,晚上探照灯很亮,据说当时从湟源都能看到。由于部队很多,所以外面把这里叫军区。
当年221厂的神秘,我至今仍记得清清楚楚。当时,四周分布有6个哨位,山头上还有防空炮,把整个221厂都包围起来了,“没证件,一只鸟也飞不过去”。其中6号哨进出的人最多,所以也最严。外人要进入221厂,必须先在西宁办好证件。基地严密的保密纪律对牧民也不例外,属于基地的牧工每个人都有十条保密条例,并且熟知里面的内容。我至今仍对当年的保密条款烂熟在心:“不知道的别问,知道的也别说……”那时的牧民们只管放羊,一分厂、二分厂等核心机密区我们从来不去,当然也进不去。
现在,矿区牧场改名为221矿区牧场,面积436平方公里,环抱着整个原子城,与当年那些核武器实验区紧密相连。在被称为六分厂的爆轰试验场,曾经用牧场的羊做过实验,当时,工程师根据角度不同,距离远近来观察爆轰对羊的损害程度。因此,除了搬迁让出家园,牧民们为基地建设做了很多贡献。
(昂巴,藏族,1938年4月2日出生于青海海北藏族自治州海晏县西海镇夏科村,1958年3月参加エ作,先后担任221青海矿区牧场副科长、牧场大队长、牧场副厂长等职务,曾当选矿区人大代表。1990年10月退休。)
来源:2020.4.9 中国核工业微信
留言跟帖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站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