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不只是苟且,还有诗和远方的田野。身体和心灵总有一个在路上。如果人生一定要有一次旅行,不为远方,只为信仰,那么西北将是我此行的第一方向。从西宁出发到塔尔寺,这里最不缺的就是信仰。虔诚的信徒,不远万里来此朝圣,念着经文,跪着长头,当寺庙日渐成为风景名胜的元素之一,在探访过各式各样的庙宇后,塔尔寺仍然能给我带来心灵之震撼。
—— 题 记
塔尔寺,位于青海省西宁市湟中县鲁沙尔镇西南隅的莲花山坳中,是中国藏传佛教格鲁派(黄教)创始人宗喀巴大师的诞生地,是藏区黄教六大寺院之一,也是青海省首屈一指的名胜古迹和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塔尔寺,又名塔儿寺。因先有塔再建寺,所以将二者合而为一,称为塔尔寺。寺之得名于大金瓦寺内为纪念宗喀巴而建的大银塔,藏语称为“衮本贤巴林”,寓意“十万狮子吼佛像的弥勒寺”。
壬辰之年,季春时节。走进塔尔寺,但见寺院依山叠砌,蜿蜒起伏,错落有致,气势磅礴,由众多殿宇、经堂、佛塔、僧舍等组成,布局严谨,建筑巍峨,金碧辉煌,气势恢宏。寺内古树参天,佛塔林立,景色壮丽非凡。
探访塔尔寺,观赏品读间,给我带来震撼的是:悠久厚重的历史、别具一格的建筑、繁富奇绝的维绣、精巧细腻的壁画、素负盛名的酥油花、生动逼真的佛像造型等,令人难以忘怀。
追溯塔尔寺前世今生。塔尔寺,是宗喀巴大师罗桑扎巴(1357-1419年)的诞生地,创建于明洪武十二年(1379年),迄今彰显了644年的悠久历史。据说,宗喀巴大师早年学经于夏琼寺,16岁赴西藏深造,改革西藏佛教,创立格鲁派(黄教),成为一代宗师。传说,宗喀巴诞生后,从剪脐带滴血的地方长出一株白旃檀树,树上十万片叶子,每片上自燃显现出一尊狮子吼佛像(释迦牟尼身像的一种),所谓“衮本” (十万身像)之名称即源于此。进藏6年后,宗喀巴之母香萨阿切盼儿心切,让人捎去一束白发和一封信,要宗喀巴回家一次。接到信后,宗喀巴为学佛教而决意不返,就给母亲和姐姐各捎去自画像和狮子吼佛像1幅,信中这样写道:“若能在我出生的地点用十万狮子吼佛像和菩提树(白旃檀树)为胎藏修建一座佛塔,就如与我见面一样”。翌年,明洪武十二年(1379年),香萨阿切在信徒们的支持下建塔,取名“莲聚塔”。信徒见到此塔,就如见到宗喀巴大师。在此后180年中,此塔虽多次改建修缮,但一直未形成寺院。明嘉靖三十九年(1560年),掸师仁钦宗哲坚赞于塔侧倡建静房1座修禅。17年后的万历五年(1577年),复于塔之南侧建造弥勒殿。至此,塔尔寺初具规模。据记载,从清康熙以来,朝廷向塔尔寺多次赐赠,有匾额、法器、佛像、经卷、佛塔等。打造了阿嘉、赛赤、拉科、色多、香萨、西纳、却西等活佛系统,清时被封为呼图克图或诺们汗。其中,阿嘉、赛赤、拉科为驻京呼图克图,有的还当过北京雍和宫和山西五台山的掌印喇嘛。正因如此,塔尔寺迅速发展,规模越来越大,成为藏传佛教格鲁派蜚声国内外的六大寺院之一。
品读塔尔寺建筑风格。塔尔寺地处青藏高原与黄土高原接合部,海拔2678米,周围峰峦环绕,岭涧相交。寺院占地40万平方米,除52座大型佛殿、经堂外,还有活佛府邸和僧舍9300余间,现有僧侣近700人,既是青海地区藏族、蒙古族、土族等信仰藏传佛教信众的圣地,更在全国及东南亚也享有盛名。其中,壁画、酥油花、堆绣被誉为“塔尔寺艺术三绝”,蜚声海内外。寺院建筑、雕刻以及用金、银、铜、药泥、檀香木等材质制成的不同造型的佛像、佛塔、佛经、供器、法器、曼陀罗、坛城,还有明清两代朝廷赐封的信诰、玉玺、匾额、金石铭文,历代信徒、施主贡奉的珍宝供物等,都凝聚着古老的历史印记和现实的卓越创造,并把这座佛教名刹装点得富丽堂皇、奥义深邃。
大金瓦殿,藏语为“赛尔顿庆莫”,寓意“金瓦”。初建于1560年,后于1711年用黄金1300两,白银10000多两改屋顶为金顶,形成三层重檐歇山式金顶。飞脊装有宝塔及一对“火焰掌”。四角设有金刚 套兽和铜铃。底层为硫璃砖墙壁,二层是边麻墙藏窗,突出金色梵文宝镜,正面柱廊用藏毯包裹,殿内悬挂乾隆皇帝御赐“梵教法幢”的金匾,迎面矗立着12.5米高的大银塔(即宗喀巴诞生之地)。塔以纯银作底座,镀以黄金,并镶嵌各种珠宝,裹以数十层白色“哈达”,以示高贵。塔上有一龛,内塑宗喀巴像。
小金瓦寺,又名护法神殿。初建于明朝崇祯四年(1631年)。寺中回廊陈设野牛、羊、熊、猴等标本,象征一切恶魔鬼怪已被神征服。
大经堂,为土木结构的藏式平顶建筑,是塔尔寺建筑中规模最大,建筑面积近2000平方米,是拥有168根大柱的大型经堂,初建于明朝万历三十四年(1606年),为集中诵经之地。内部陈设非常考究,饰有黄、红、绿、蓝、白五色的幡、帏和各式天花藻井,满堂林立;还有珍贵的大型堆绣挂佛、刺绣佛;梁檐上绘有藏式风格的图案花纹,彩画细腻生动。殿内大柱都由龙凤彩云的藏毯包裹,五彩缤纷,富丽堂皇。远眺平顶,金碧辉煌,赋予人以威严之感。
小花寺,又名长寿佛殿,为一个小型院落。正面为硫璃砖墙突出的小门,玲珑别致。院内种有菩提树,树叶茂盛,浓荫蔽日,清洁优雅。殿内塑有释迦牟尼等佛像30多座。木刻浮雕,层层重叠,佛龛背景,雕木绘金。手工雕饰精湛细致,可谓塔尔寺木刻艺术的结晶所在。其外形为二层代檐廊重灯五供节和年终的送瘟神活动。每年的农历正月、四月、六月、九月,在此举行4次全寺性的大型法会,称之为“四大观经”。届时,僧众云集,规模盛大。
由上可见,塔尔寺建筑涵盖了汉宫殿与藏族平顶的风格,独具匠心地把汉式三檐歇山式与藏族檐下巧砌鞭麻墙、中镶金刚时轮梵文咒和铜镜、底层镶砖的形式融为一体,和谐完美地组成一座汉藏艺术风格相结合的建筑群。
观赏塔尔寺“艺术三绝”。一绝是繁富奇绝的维绣。堆绣是塔尔寺独创的藏族艺术之一。它是用各种色彩艳丽的绸缎剪成各种佛像、人物、花卉、鸟兽等,然后以羊毛或棉花之类充实其中,再绣在布幔上。因此有明显的立体感,观之层次分明,栩栩如生。内容大都取材于佛教故事和宗教生活等。堆绣制作精细,构图生动别致,色泽繁富绮丽,为美术界所称道。二绝是精巧细腻的壁画。壁画是寺院各个殿宇墙壁上绘画,它大多绘于布幔上,也有的直接绘于墙壁和栋梁上。壁画的染料采用天然石质矿物,具有色泽鲜艳,经久不变之特点。壁画属喇嘛教画派,具有浓厚的印、藏风味。壁画人物主次多属密乘教义,画面构想巧妙,布署适然,色调和谐,工艺精湛,手法细腻。三绝是素负盛名的酥油花。酥油花是一种用酥油(黄油)塑形像物的特殊技艺,为“塔尔寺三绝”之一。最早产生于西藏苯教,是施食供品上的小小贴花。一架酥油花,从整体来看,亭台楼阁数十座,人物、走兽动辄以百计,大至一两米的菩萨金刚、小至十数毫米的花鸟鱼虫无所不备,浮雕与圆雕结合,人物与景物结合,佛界与凡间结合,动态与静态结合,时空分而不断,物象繁而不乱,色彩缤纷,浑然一体。2006年5月20日,酥油花被国务院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其实,来西宁之前,我对塔尔寺的印象可谓既清晰又模糊。清晰的是,很早就知道塔尔寺建于明嘉靖年间,是藏传佛教格鲁派(黄教)创始人宗喀巴的诞生地,格鲁派六大寺院之一,酥油花、堆绣、壁画是其艺术三绝;模糊的是,毕竟一直从未身临其境,那些脍炙人口的美谈和神圣感,就像镜中月、水中花一般之遥远与渴望。庆幸的是,此次青海之行,让我终于可以将身体和灵魂向其靠近,又靠近。
走进塔尔寺,一种低沉、肃穆之诵经声从大殿中传出,僧侣们身披肩帔,呈半圆形围坐在大殿院内的条石地面上,在季春夕阳的余晖里,做着每日必修的晚课。庄重、浑厚的诵读声曾迎送了无数个晨曦初醒的黎明和暮色四合的黄昏,在今天,它仿佛又穿越了寺中那棵神圣白旃檀树花开花落的600多年时光,如同我是在第一次聆听。
告别塔尔寺,不知怎的,心中竟有了几分留恋。我一边往出走,一边竭尽感官细细捕捉,总想努力将这偌大的寺院变成一张一张的底片,贮存于我的大脑里。走着走着,忽然想起,好像从进来后就一直没有听到寺院之钟声,不免有些怅然。我的双脚已迈出寺院大门,可我的思绪还在一片恍惚中,仿若从那一盏盏昏暗的酥油灯里,渗出一种生生世世的信仰,在游丝般的灯火中,永不熄灭。
游罢塔尔寺,我深感佛教影响之力量,深感信仰自由之重要,也深感人生苦短应且行且珍惜。人人都说,塔尔寺许愿十分之灵验,还是让我在此也许个心愿:愿朋友亲人皆平安幸福!
(2000年5月5日我国发行“塔尔寺”邮票)
【作者简介】解德辉,1962年生,山西省吕梁市交口县人。网名“宁静致远”。山西省作家协会会员、吕梁市作家协会会员、吕梁市文化和旅游协会理事、吕梁中华文华促进会常务理事、汾州文化研究会会员、《萧乡文学社》作家、国际摄影协会会员、吕梁市摄影家协会会员、吕梁市民间文艺家协会会员、北武当山文化研究会顾问等。喜欢访古问道,感悟山水人文,秉承“在题材选择上挖掘历史厚度,在红色文化中寻找精神高度,在现实生活中探求艺术鲜活度”之“三个度”;坚持在行走大美吕梁中,传承历史人文。1989年以来,在《学习与研究》(中央)《光明日报》《中国乡镇论坛》《山西日报》《山西经济日报》《前进》《山西工作》《山西农经》《政府法制》《山西法制报》《吕梁文学》《百年红印》(灵石)、《吕梁日报》《吕梁晚报》《文化晋中》《掌上吕梁》《吕梁发布》等报刊、新闻媒体发表各类文章300余篇。出版了《红色吕梁》《印象离石》2本书,被收藏于《吕梁市图书馆》《晋绥兵民博物馆》;《云梦风雅》一书(新华出版社)收录其撰写19篇文章。《吕梁市志》“艺文篇”,收录其撰写的《品读碛口古镇》一文。开办《行走大美吕梁》(个人)微信公众号,已发表350余篇文章。
留言跟帖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站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