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注册 西北网欢迎您!在西行的路上寻找最纯真的自己
当前位置:首页 > 西行百科 > 

五月五,过端午,挂香包,青海人流传在针线上的民俗传统

作者:高原农牧 时间:2019-06-05 10:48:56 浏览量:

“五月五,过端午,挂香包,插艾草”,“棕子香,香厨房,艾叶香,香满堂”,这些童谣唱的正是端午节。

五月五,过端午,挂香包,青海人流传在针线上的民俗传统

吃粽子、戴香包,是青海人过端午节的传统习俗,但如今会做传统手工香包的人越来越少。端午节前,走街串巷、手持香包架的老艺人,香气袭人的香包给商业气息浓郁的端午节市场,注入一股暖人的乡土气息。

五月五,过端午,挂香包,青海人流传在针线上的民俗传统

端午节香包是由戴五彩线而演变出来的风俗习惯也是端午节人们必戴的物件。香包由各种花色的布缝制而成,内装由丁香、香草、白芷、甘松、苍术和雄黄等制成的香料粉,用五彩线作索戴在小孩身上。

五月五,过端午,挂香包,青海人流传在针线上的民俗传统

早在《诗经》时代,年轻人就会集体到野外去采集天然的各种香草,一边采集一边对歌、游戏,然后把摘到的香花草做成香囊送给心上人。“何以致叩叩,香囊系肘后。” 我们还有端午节佩戴香囊的传统习俗:将佩兰放入香囊内佩带,芳香化浊,辟秽辟邪。

五月五,过端午,挂香包,青海人流传在针线上的民俗传统

古语道,“带个香草袋,不怕五虫灾”。从华佗时起,用零碎布料缝制个小袋子,装上天然药草后制成香囊,就可以用来防暑、驱蚊虫。植物的芳香会唤起愉悦心情,增强免疫力,还能驱除空气中的有害病菌,预防多种呼吸道疾病。

五月五,过端午,挂香包,青海人流传在针线上的民俗传统

端午节小孩佩香包,不但有避邪驱瘟之意,而且有襟头点缀之风,清香四溢,再以五色丝线弦扣成索,作各种不同形状,结成一串,形形色色,玲珑夺目。离农历五月初五还有一段时间,端午节的气息在西宁已经弥漫开来,仔细留意,你会发现一些小巷内开始有了叫卖香包的声音,在青海这片土地上,依然还保存着端午节佩戴香包的传统习俗。

五月五,过端午,挂香包,青海人流传在针线上的民俗传统

这些卖香包的人都是年过六旬的老太太。琳琅满目的香包挂在一个自制的木架子上,三三两两过往的人群中有人驻足观看,有人会上前挑选。仔细观察发现,香包的大小颜色各不相同,形状迥异,且配有流苏,有花,有水壶,有绣球,有生肖,还有吉祥物……这些香包玲珑轻巧,观赏性很高,拿到跟前轻嗅,能闻到淡淡的香草味。

五月五,过端午,挂香包,青海人流传在针线上的民俗传统

谈起香包的来历,卖香包的人都不太清楚,只知道香包大多由小孩儿佩戴,有驱邪之意,也有点缀之风。而制作香包的手艺多是由母亲教的,母亲年纪大了之后,便由女儿来接替,就这么一辈一辈传到了自己这里。

五月五,过端午,挂香包,青海人流传在针线上的民俗传统

随着城市步伐的加快,不同地域人们的聚集,一些传统节日的习俗和气氛逐渐变淡,对于都市中一些人来说,佩戴香包和彩线已成了儿时的记忆。但制作香包这门小手艺,依然还在这些老太太手里的针线中代代相传。 戴香包颇有讲究。

五月五,过端午,挂香包,青海人流传在针线上的民俗传统

老年人为了防病健身,一般喜欢戴梅花、菊花、桃子、苹果、荷花、娃娃骑鱼、娃娃抱公鸡、双莲并蒂等形状的,象征着鸟语花香,万事如意,夫妻恩爱,家庭和睦。

五月五,过端午,挂香包,青海人流传在针线上的民俗传统

小孩喜欢的是飞禽走兽类的,如虎、豹子;猴子上竿、斗鸡赶兔等。

五月五,过端午,挂香包,青海人流传在针线上的民俗传统

青年人戴香包最讲究,如果是热恋中的情人,那多情的姑娘很早就要精心制作一二枚别致的香包,赶在节前送给自己的情郎。小伙子戴着心上人送给的香包,自然要引起周围男女的评论,直夸小伙的对象心灵手巧。

五月五,过端午,挂香包,青海人流传在针线上的民俗传统

民俗文化是历史的创造物,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和地域特征。任何民俗文化现象都积淀和熔铸着该地区人民千百年来创造的文化状况,它是从古至今传承物质产品和精神产品。

推荐美食

留言跟帖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站立场)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