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注册 西北网欢迎您!在西行的路上寻找最纯真的自己
当前位置:首页 > 西行百科 > 

作为一个青海人,应该这样过端午

作者:你好夏都 时间:2019-06-05 10:49:24 浏览量:

作为一个青海人,应该这样过端午!

凉面拌好了,凉粉也凝固了,包子上还点了鲜红的颜色,妇女们把吃食装进柳条篮里,领着穿戴一新的孩子,来到城头上,五月的西宁天高云淡,油菜花飘香。妇女们放眼望去,湟水河像一条洁白的丝带,绕着古城流转。河边,杨柳依依,小麦青青,丁香花像紫色的云彩在漫漫飘荡。“十里杏花红雨路,几层杨柳绿荫楼”。“远水含沙夕照明,绿杨处处有莺声”。妇女们一边吃着带来的食品,一边欣赏着西宁古城的美景,心旷神怡,深深地陶醉在这美妙的景色里,也陶醉在这美好的节日里。

 

青海话更多的是把端午节叫“过当午”

并且有着本地独特的节庆民俗

下面就让小编带大家看看

作为一个青海人是如何过端午的

吃粽子

 

“粽子香,香厨房。艾叶香,香满堂。桃枝插在大门上,出门一望麦儿黄。这儿端阳,那儿端阳,处处都端阳。”这是旧时流行甚广的一首描写过端午节的民谣。总体上说,各地人民过端午节的习俗大同小异,而端午节吃粽子,古往今来,中国各地都一样。

青海人更加喜爱红枣,豆沙的粽子。这样的的粽子很简单,但却是我们青海人一代又一代的味觉记忆。虽然现在生活越来越好吃粽子也变得很平常,但对与青海人来说在端午节吃上一两个粽子,就是过上了一个美好且温馨的端午节了。

作为一个青海人,应该这样过端午

吃凉粉

 

凉粉是一种食物,主要原材料是凉粉草、大米、红薯和豌豆,以酱油、醋、辣椒油而食,清凉爽滑,为夏季风味食品。凉粉的吃法一般有两种,一是凉拌,二是煎粉。宋·孟元老《东京梦华录》称北宋时汴梁已有“细索凉粉”。

在青海最有名的是在西宁北大街设摊经营的殷姓老人,人称“殷凉粉”。去世后其配方秘法没有传人。我现在虽然吃不上殷凉粉,但是在端午节也不知是从何时起我们有了吃凉粉的习惯,这也是我们端午节最独特的记忆。

作为一个青海人,应该这样过端午

吃凉面

 

凉面又称“过水面”,古称为“冷陶”,传说最早起源于唐代武则天未入宫之前,由于武则天与情人吃山西面时烫伤了舌头,于是两人便研究出凉面的新吃法。大诗人杜甫曾写有《槐叶冷淘》一诗:“青青高槐叶,采掇付中厨。新面来近市,汁滓宛相敷……经齿冷干雪,劝人投此珠。”诗人所说的“槐叶凉面”,是指用鲜嫩的槐叶汁和面后而制成的碧绿面条,绿色本身就是冷色调,再加上煮熟的面条过水而淘,自然会更给人以“凉”的感觉。

青海人的凉面,以素为主。面条煮好,过水,待面条变凉后,配上自家做好的韭辣以及其他调料或是再加上黄瓜丝或者胡萝卜丝也是别具一格,风味十足的。

作为一个青海人,应该这样过端午

戴香包

 

香包又叫香袋、香囊、荷包等,有用五色丝线缠成的,有用碎布缝成的,内装香料(用中草药白芷、川芎、芩草、排草、山奈、甘松、高本行制成),佩在胸前,香气扑鼻。陈示靓的《岁时广记》引《岁时杂记》提及一种“端五以赤白彩造如囊,以彩线贯之,搐使如花形。”以及另一种“蚌粉铃”:“端五日以蚌粉纳帛中,缀之以绵,若数珠。令小儿带之以吸汗也”。这些随身携带的袋囊,内容物几经变化,从吸汗的蚌粉、驱邪的灵符、铜钱,辟虫的雄黄粉,发展成装有香料的香囊,制作也日趋精致,成为端午节特有的民间艺品

而咱大青海的传统香包,则是用彩色的绸缎缝成,然后将棉花、香料等填入其中,最后缝上珠串,且配有各色丝线制作的流苏,花样繁多,观赏性很高。

作为一个青海人,应该这样过端午

插沙枣花

 

沙枣花色呈银白,花瓣极小不说,更没有亮丽的色泽。枝叶的绿也特殊,不是杨柳那种翠绿,不是榆树那种油绿,不是红柳那种俏绿,而是浅浅的无光泽的粉绿,有一种似霜的灰白附在叶的两面。恰恰因其貌不扬,才决定了沙枣树毫不张扬和坚韧的性格,唯独香气瑰异厚重的几乎让人透不过气来。打个不恰当的比喻,好比一个村妇,穿着朴素,却粉黛浓抹,端午节是沙枣花盛开的时节,所以本地青海人也会购买沙枣花插在门口或家中。

作为一个青海人,应该这样过端午

 

端午节马上就到了,三天的假期

可以让我们在节日里好好地陪伴家人

 

 

推荐美食

留言跟帖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站立场)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