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栏的话:
省委十三届四次全会作出坚持生态保护优先,推动高质量发展,创造高品质生活的“一优两高”的战略布局,提出要把特色农牧业发展作为现阶段着力打好的四张牌之一,2019年全面启动绿色有机农畜产品示范省建设,立足我省牦牛、藏羊、青稞、冷水鱼、枸杞等优势主导特色产业,结合资源禀赋、产业基础和文化传承等,实施农业品牌提升行动,培育一批叫得响、过得硬、有影响力的“青字号”特色农牧业品牌,着力打造全域绿色有机农牧业产品,我省农牧业发展将迎来一次技术和发展方式的重大变革。
为充分报道我省奋力推进“一优两高”、打造“青字号”绿色农产品、建设绿色有机农畜产品示范省的实践、成效,介绍我省绿色农畜产品,从今日起,本报将推出《让“青字号”品牌靓起来》系列报道。
到2025年,青海有一个关于牦牛产业发展的构想:
建成全国牦牛特色产业优势区、全国重要的牦牛肉生产基地和精深加工基地;
全面确立青海牦牛在全国乃至世界牦牛产业中的中心地位。
2018年3月,青海省出台了关于加快推进牦牛产业发展的实施意见并获得农业农村部批复,由此,被认为是吹响了全面推进牦牛产业发展的号角,牦牛产业发展也进入了一个“新时代”,牦牛第一产业、第一品牌的地位得以确立。
省委第十三届四次会议提出,要着力打好特色农牧业发展牌,重点打造牛羊肉等特色优势品牌,努力培育农牧业发展新动能,这为牦牛产业发展确定了新方向。
分群放牧。
牦牛高效养殖。 图/通讯员 朱国兴
地域广阔的青海省,牧区面积占总面积的90%以上,作为中国五大牧区之一,青海拥有一样得天独厚的自然恩赐——牦牛。从时光年轮中款款走来的牦牛,与雪域高原恶劣的自然环境相生相伴,历尽了几百万年的进化洗礼,完成了近乎完美的进化历程,以卓越的生理品质雄踞于世界屋脊之上。
一直以来,全世界数量最多,品质最好的牦牛,都生存在青海高原。目前全球统计已有的1500万头牦牛中,94%以上来自中国,而在中国境内,青海是全国最大的牦牛生产基地,存栏488.4万头。
“第一品牌”的底气
青海高原天高地阔,纯净无污染的畜牧生产环境,是为国内外市场提供高品质牦牛肉产品的天然优势。
然而,由于管理粗放,产业结构单一,青海本地的家牦牛品种一度退化严重。
种源弱化,产业难兴。
如何为牦牛生产体系升级,打好种源根基?用科技手段破解育种难题,一代代科研人经过不懈努力,在牦牛遗传育种,营养与饲草料研发和疾病控制方面,取得了众多领先世界的突破性成果,建立起了良种良法良医的有机体系,从科研源头持续推动牦牛全产业链发展。
1983年,青海省大通种牛场,利用本土动物遗传资源,成功培育出世界上第一个人工培育的牦牛品种。这项科研成果,填补了中国乃至世界牦牛育种史上的空白。
青海省畜牧兽医科学院院长、研究员刘叔杰介绍,“我们做牦牛营养与饲料的研究,坚持了三十多年,为提高牦牛的养殖水平,提供了有力的技术支撑。除了大通牦牛,这几年在青海还诞生了国内外首例试管犏牛。因为品种育成是一个很漫长的过程,为了育出更好的牦牛品种,我们的科研工作者始终毫不懈怠地积极工作着。”
“大通牦牛新品种是青海省草原畜牧业的金字招牌。作为大通牦牛培育团队的主持人,我想说:我们是幸运的。22年的育种路上我们得到了许多人的帮助和有利机遇。我们一定要维护好利用好这块金字招牌,充分发挥其品牌效应。”中国农科院兰州畜牧与兽药研究所研究员、大通种牛场育种顾问陆仲璘感慨颇深。
自2005年,随着我省“百万牦牛复壮工程”的实施,大通牦牛开始大面积推广。这项工程实施以来,省财政厅每年下达“大通牦牛推广”项目,省农业农村牧从政策等方面大力扶持大通牛场开展牦牛良种繁育和推广工作,在全省大范围推广大通牦牛。
目前,青海大通种牛场每年为全省及周边省份,输送种公牛2000余头,生产野牦牛细管冻精50000余支,牦牛的初产年龄由原来的4.5岁提前到3.5岁。出生6月龄、18月龄的牦牛平均增重15%-27%,牛犊的越冬死亡率连续五年控制在1%以内。
而高原牦牛高效养殖技术也取得重大突破,历时五年成熟的高效养殖技术彻底颠覆了传统饲养方式,牦牛的生育实现了从三年两胎到一年一胎的进步。通过冷季营养补饲的方法,母牦牛的繁殖性能提高了5%-20%。
这项技术成果,不仅大幅提高牦牛生产效率,同时也为解决草畜矛盾提供了有效途径。
“在历史上,牦牛生产是产肉量低、产奶量低、繁殖率低、生长速度慢、品种改良难。如今,我们正通过牦牛优势种群扩繁与选育技术、牦牛季节性舍饲育肥技术、牦牛同期发情技术等来探索提高牦牛养殖效益、增加农牧民收入。”大通种牛场农业技术推广研究员李吉叶介绍。
为优先发展牦牛产业,我省不断加大政策支持和科技投入力度,先后设立了7个牦牛综合试验站,拥有9个牦牛研发平台,并建设国家重点实验室的生态畜牧业平台、高原放牧家畜动物营养与饲料科学省级重点实验室等,从事牦牛科研工作的人员逾500人。
随着科技推广力度的不断加大,青海牦牛产业研发在高效养殖、野牦牛驯化利用、牦牛复壮、牦牛犊开发等方面取得突破性成果。
对青海牦牛产业的发展,中国农业科学院博士生导师刁其玉这样认为,“随着社会的发展,特别是青海省政府这几年对牦牛产业的重视,青海牦牛产业发展很快。同时,青海的科技人员长期工作在一线,对牦牛的生活习性、牦牛的科学养殖,总结出很多经验,在这种条件下养殖牦牛的方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饲养条件也有很大的改善。相信在新的条件下,青海省的牦牛养殖业会有更大的发展。同时也为全世界牦牛产业的发展,提供科学依据”。
独特的资源禀赋,对绿色、有机的执着,完善创新牦牛产业结构,无不成就和奠定了青海牦牛的品牌基础。
产业发展与品牌塑造
经过近年来的快速发展,青海牦牛养殖、加工、销售一体化体系初步形成,牦牛相关产品种类达到200多种,相关数据显示,全省现有140多个牦牛肉品牌和20多个龙头加工企业。
走进可可西里食品有限公司生产车间,先进的加工工序一环扣一环,从严格清洗到精挑细选分割,到预煮和分选半成品,再到炒制卤制和烘干风干,之后晾肉和包装,最后经过高温杀菌和微波杀菌,装袋装箱产品检验入库……每一道程序都一丝不苟,透明清晰。通过这样的加工过程,牦牛的附加值得到大幅提升。
从“海南州知名商标”到“青海省著名商标”,到2010年荣获“中国驰名商标”,再到2011年被农业部等八部委联合评定为“第五批农业产业化国家重点龙头企业”……可可西里自成立伊始,便立足青海丰富的牦牛资源优势,坚持做牦牛肉的精深加工,打造青海绿色无污染特色品牌。
经过全国市场调研,可可西里不断调整产品结构,推出了藏牦牛肉干系列、藏牦牛派系列、藏牦牛肉香辣酱系列、手撕牦牛肉系列、藏牦牛肉冷冻冷鲜肉系列、青稞奶茶系列以及青藏土特产系列150余个品种,打造出了驰名全国的“可可西里”牌藏牦牛肉产品。先后通过了ISO9001国际质量管理体系和ISO22000食品安全管理体系认证,年加工生产能力达到7000吨。
“坚持品质竞争,坚持百分之百高原牧场牦牛肉,就连调味酱油都是选用的是国内知名品牌。”可可西里食品有限公司董事长邵磊表示。
品牌战略使“可可西里”驰名全国,产品销售区域以青海为中心,辐射全国各大省市,截止到目前遍布23个省市区80多个大中城市。
品牌的打造,为全面确立青海牦牛在全国乃至世界牦牛产业中的中心地位,至关重要。
“西北骄,让生命有味道”,以研发生产藏牦牛肉制品为主的特色品牌企业——青海西北骄投资集团有限公司,亦将品牌视为第一核心竞争力。
2月28日,西北骄集团公司与国家体育总局训练局在北京签署了为期四年的赞助合作协议,成为驻局参加奥运会国家队运动员的膳食营养保障赞助商之一。
正是因始终追求产品的绿色健康,做大做强了“西北骄”品牌,产品获得服务国家队运动员备战保障产品的殊荣。
“产品是生命线,品牌是第一核心竞争力。基于这一认识,我们始终把品牌战略摆在公司发展战略的优先位置,确立了产品立本、品牌现行的经营思路,牢固树立‘决战在市场、决胜在工厂’的理念,逐步走开了立足青海、面向全国的发展之路。”西北骄集团董事长余根来说。
牦牛作为青海的特色资源优势产业,又是第一产业,如何更好打造这一具有鲜明区域特色的公用品牌,成为我省当下农牧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新课题。
2018年青海牦牛产业发展高峰论坛,农业农村部农业品牌专家团专家、中国农业龙头品牌营销第一人李明利提出了“让牦牛跑出火箭的速度”的品牌思维,“没有品牌就没法活!打造品牌是个长远的事,更是个眼前的急事。”李明利建议,“主动出击,打破区域局限,布局全国”。
2017年年底,西北骄集团所属分公司正式落户苏州,迈出了进军内陆一线城市的第一步。2018年2月,结合牦牛产品特点和苏州当地群众生活习惯,投资2000万元,在苏州高新区何山路开设了200余平米的青藏高原牦牛肉产品体验店,在工业园区开设了500余平米的牦牛肉产品体验店和青藏牦牛肉主题餐厅,通过现场品尝、现时制作、私人订制等方式,重点解决青藏高原高品质牦牛肉在内陆发达城市消费者不会做、不会吃的问题,走高端发展之路。
“牦牛肉已成为青海最具特色、最具发展前景的农牧产业,因其资源珍贵,难以通过规模化发展提升竞争力,必须向品牌建设要效益,打造高端属性来满足人们对高品质生活的追求。大力推进品牌建设,促进生态优势、资源优势,加快向市场优势变。”省农业农村厅厅长王玉虎认为。
牦牛的价值不可估量,而品牌带来的价值更加不可估量。
“品牌的成长路径,首先是产品,要有王牌产品,有了王牌产品,才能到第二个台阶,变成企业品牌,再到第三个精神信仰的台阶。这三个层级,理念不同,做事的方式也不同,发展也就不同。”李明利认为。
靠质量创品牌,靠品牌增效益,靠效益求发展,彰显其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这是“西北骄”“可可西里”等龙头企业带来的现实启示。
作者:王玉娟 来源:青海日报
,
留言跟帖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站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