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房
庭院
今年春季,笔者一行前往互助土族自治县红崖子沟乡张家村上庄三社探访一幢古民居。热情好客的张宗宝、星全梅夫妇接待了我们,七十二岁的张宗宝老汉回忆,北房已有280年的历史了,这个老屋里曾经诞生了坎布活佛、筻洼活佛和互助第一任县长张进仁。
从海东市平安区出发,汽车驶向平大公路,约行15公里,向西拐入村道,跨过红崖子河,张家村映入眼帘。
张家村位于红崖子沟乡政府北3000米处,西依希冉冠山、流水沟、唐乎丹山,东400米处为南北向的红崖子沟河,河东100米处为南北向的平大公路。村庄依山而建,南北长,东西窄,呈长方形分布。东为老幼村,南为蔡家村,西为西山村,北为红流水沟,南距13公里处为白马寺,北距20公里处为佑宁寺。
张家村共有4个社,从南至北依次排列。北部的三、四社为村子的中心地段,张经寺、龙王庙、团城等传统建筑都位于该地。
张家村有农户143户,人口636人,村中传统的土木结构建筑有100余户,现代砖木结构建筑有40余户。南北向的平大公路紧邻红崖子沟河东侧,3.5米宽的张经大桥与4米宽的张家村主道相连,主道分为两叉向北通往张家村四社至红崖子沟乡流水沟,向西通往红崖子沟乡西山村至哈拉直沟乡,向南通往张家村一社至红崖子沟乡蔡家村。
关于土族的形成有众多的说法,大多学者支持吐谷浑说和蒙古说,但在张家村关于土族的形成更加倾向于混合说。
张家村是一世章嘉活佛的出生地。章嘉活佛是藏传佛教格鲁派(黄教)转世活佛,于明万历二十四年(1596年)出生。幼童时勤学经典,出家修所有密宗经典,均依前世之传法,编写诸经、传授僧俗、修建寺庙、传授密宗、驻锡格偏寺为众喇嘛之师。后在廓隆寺(佑宁寺)被尊为活佛,于崇德六年(1641年)圆寂。
张家村顾名思义为张氏集居地,以张姓为主,现张氏占村中总人口的99%,形成于明代。据《互助张氏宗谱》记载,张氏自明洪武年间,从南京竹市巷充军随军至西宁东川曹家堡为农,明万历年间,张氏逐渐发展壮大,原有的土地根本不足以生活更多的族民,遂于1595年左右(家谱中没有明确的记载搬迁而来的时间)迁至西宁威远镇红崖子沟为农,在发展演变过程中逐渐吸收了藏、蒙古、汉等其他民族特点,逐渐形成为土族。
在张家村上庄三社张宗宝家,72岁的土族老汉张宗保讲:“北房是烈祖父在世时盖的,张氏家族七代人在这里度过了漫长的岁月,已有二百八十多年的历史了;到了爷爷张全主一辈,老汉生育了四个儿子,除老大张进德在家务农外,老二张进禄考上北京的一座名校,当时,在红崖子沟乡声名鹊起,成为人们茶余饭后的一段佳话,老三、老四转世为活佛,老三在互助佑宁寺起法号为坎布活佛(74岁去世),老四在乐都芦花寺起法号为筻洼活佛(68岁去世)。二爸张进仁解放后当选为互助第一任县长。”
据《互助县县志》记载,1922年1月张进仁出生于互助红崖子沟乡张家村。新中国成立前,他从西宁师范毕业,曾任红崖子沟乡老幼小学的教师、会计等。新中国成立后,任互助土族自治县第一任县长。1999年10月20日,在红崖子沟乡张家村逝世,享年77岁。
站在院子中间,木制的西房和北房格外醒目,北房是一面猫儿头式大房,已有二百八十年的历史,栋梁和门窗上雕刻和彩绘着牛羊健壮、五谷丰登的花纹图案,柱口牙子上雕刻的牡丹、石榴竞相开放;进入室内,间宽约2.5米,内深约4.5米,在中堂设有圈口,圈口内称后秋间,在后秋间摆放着一对面柜;土族习惯以北房为正屋,一般住着家里的长者或主人,室内冬暖夏凉。
西房是一面对木桐板大房,房檐高度依次递增,已有一百八十年的历史,木制的花窗图案有盘花窗、五朵金花窗、九房绣球窗,寓意着土族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来到张宗宝家的庄廓,映入眼帘的是一座二层木楼,楼门由前檐和满间组成,进入庄廓,是一副典型的土族人家,占地约8分,四面是主房、次房、仓房等;庄廓四周的墙使用土夯而成,高约3米;在土族家看谁家的墙壁光滑,便可判断出家境的好坏,因此在这里有:“汉人有钱盖房,土人有钱抹墙”的俗谚。
土族庭院正中有的栽花种草,有的设有香炉,立“嘛呢旗杆”——土族信仰藏传佛教的标志。杆上悬挂印有六字真言或平安经的蓝白布经幡,以避邪除灾,保佑全家四季平安。每户庭院中央还设一座四方宝瓶台,其地下埋有宝瓶,上面靠主房的方向,设一尊香炉。中老年人逢农历初一、初八、十五的清晨,洗漱后点燃柏树叶、乳香等敬佛,香烟缭绕,满院飘香。四面房屋由高台基的宽檐廊道相通,防止雨淋和强光的照射。院内的角房为厨房、仓库,牲畜圈棚和草料棚建造粗糙,注重实用性。
进入西房中间的堂屋,堂屋的门与汉族、藏族、回族、撒拉族不同,土族称为风扇门。在那个年代,谁家盖房子如果安上风扇门,就在众乡邻面前耍上了面子,风光无限;风扇门里面还有一面双扇门,推开双扇门,才是堂屋;堂屋里摆放着一对连柜,连柜上有一精制的木匣;据主人讲是当年佛爷用过的物件。旁边的两间用来会客、休息、吃饭等。
庭院正中有一座四方宝瓶台。主人讲:“其地下埋有宝瓶,也叫中宫,是整个庭院最圣洁的地方,土语叫“崩巴”。做中宫时要下宝瓶,下宝瓶是事关家运的大事,提前要做占卜,求天时地利人和时下藏宝瓶。求功名的人家要下经书、佛经、史记等经典书籍,保佑子孙考取功名;求丰收的人家要下小麦、青稞、油菜籽、豌豆等五色粮食,以求五谷丰登;求富贵的人家要下金、银、铜、铁、珊瑚、玛瑙等贵重物品,以求富贵。改革开放四十年,人民生活水平比以前提高了,人们做中宫不再下单一的宝瓶,有了海八宝,如海龙、海马、天南星、海星、珊瑚、铁树等海洋珍贵物品,也有中药十二宝,如补中益气丸、十全大补丸、人参养胃丸、金匮肾气丸、乌鸡白凤丸等十二味金药。中宫宝物合装在一个质地考究的宝瓶中,埋于花园地下,上砌花园,园中植入牡丹、丁香、五台莲、石榴儿等花卉,正中间设有煨桑台,台上有小桑炉。中宫周围忌讳倒污水、晒内衣,据说它能保佑家宅平安、人丁兴旺。
张宗宝家的庄廓大门是在院墙上开设的双扇木板门。离开张宗宝家时,主人在门道指着一个被封闭的南门介绍说:“这个南门是两位佛爷在世时,供乡亲们“摸顶”或“法事”活动时出入,两位佛爷去世后,家里的老汉便将此门封闭。现在走的大门是西门,是双扇门,门上方镶有两根方木,称作门当,它的作用是固定大门;在大门两侧,安有两扇门板,被称作户对,其作用是显示主人家的条件,门当越粗,户对越宽,越显示主人的实力。因此旧时媒婆上门提亲时都要先检查男女双方的门当与户对。
“门当户对”这一说法,在张家村的现实生活中得到了印证。
留言跟帖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站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