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注册 西北网欢迎您!在西行的路上寻找最纯真的自己
当前位置:首页 > 攻略游记 > 

一个三川土族村落的历史记忆

作者:青海日报 时间:2019-07-28 12:41:05 浏览量:

20世纪初,布•马林诺斯基在我国著名社会人类学家费孝通《江村经济》初版序言中说:通过熟悉一个小村落的生活,可以了解整个社会的缩影。为了研究文化变迁、文化接触的现象、现代文化的传播,就从一个小村落过去的经验、目前的形势和未来的期望中选择切入点进行人类学调查、观察。为此,笔者以官亭镇前进村白家庄为考察单元,就三川土族民众的某些历史片场、人文习俗场景、当代生活状况等考察,对村民生活中的文化性、区域性和多样性进行理论探索。

一个三川土族村落的历史记忆

百年古刹崖儿寺

一个三川土族村落的历史记忆

鞍子山新姿

“隔膜”的浅山村落

在民和县马场垣乡等地境内仍留存有土族语地名,但多数民众已经汉化。而以官亭镇为中心的官亭、中川、甘沟、杏儿、前河、满坪等六个乡镇,因境内有上、中、下三条季节河流入黄河而史称“三川”。在这里土族占全国土族人口的20%,民和全县人口的11%,因无文字而借用汉文记事,历史资料比较欠缺,但又居住集中、民风古朴。三川作为土族聚集地之一,有着浓郁的民族文化底蕴。

白家庄,是官亭镇13个行政村中一个较小的、独具特性的土族村落。整个村落地处镇西鞍子山半山腰处,村南为朱姓峰台庄;村北是现代文化名人朱海山出生地结龙庄,再往后三公里处为嘎圵希冕,又名崖儿寺;正西是鞍子山主峰,一个形似两个驼峰样标识的山,同时也是一个目前市场经济相对“隔膜”的干旱浅山村落。在村落区位上虽不属完全代表三川地区的民情风俗,然而具有一般村落的特点外,稍离市镇中心、民俗文化淳朴、人居环境集中,可代表地区或社区类型中的制度性规则,尤其是从游牧转向农耕,并逐步走向商业文明阶段的信息较显著。白家庄村后有鞍子山卫峙,前有龙岭(当地人称:“宽屏”)作屏障,右面是滔滔黄河,左面是拔延山延伸段雄峰下的崖儿寺,村东山下是鲍家河。

村落与峰台庄、结龙庄处于宽约1000-1500米间的第三级台地,村邻间由农田或沟壑相隔,因此民居集中而独立。村庄后有一个象征靠山的陡坡,土语称作“插排”,一般都植有浓密的猫儿刺或柠条等灌丛,且禁忌在“插排”上放牧,同时山神庙也修在该山坡上。一条村村通公路穿村而过,路两边是民居庄廓,一种平顶土木结构的一、二层四合院。该村落曾也是民和县杏儿藏族乡、化隆县塔家、白家乡民众前往官亭集镇的主要通道。

早期进村的东、西路口各有一土门,以示村界,直到上世纪80年代随人口和户数增加,将土门拆除并将庄廓建到原村界以外。每家庄廓院门是开往东、南或西向的,禁忌大门开向北墙,则门前一般有照壁。早期民居院中有花坛,一般都埋有“崩巴”;并立有木杆,据说是挂经幡的,也有人说是拴马的。庄廓内的正屋都是坐北朝南或坐西朝东,注重室内采光,以砖、石、土坯护墙;以堂屋为中心,以雕梁画栋和装饰屋檐口见长。堂屋正中有供桌、佛龛,供奉有神佛、神箭等供品,但也有供家神的。目前整个村落民居信仰上的多元化,一般家庭堂屋正中改挂中堂字画等,神佛、神箭、家神等已难觅其踪。堂屋左侧是炕,一侧有炕柜;右侧是面柜或桌椅等;厨房一般在角房,其他是耳房,或是畜棚等。为了干净、整洁,现在村落民居中将畜棚、厕所大都修在院墙外面。

丰富的宗教文化

早期佛教在村民的信仰中处于十分重要的地位,每个家务在寺院都有出家的喇嘛等僧侣。而在青藏、甘肃、内蒙等多地的三川喇嘛被称为“三川巴”而盛极一时,甚至个别僧人升至寺院“格西”位置。据调查,曾在青海塔尔寺、甘肃拉卜楞寺等处均有“白家噶瓦”(即白姓出家人之家),且一切费用都是出家者娘家提供,因而被称为“特钦桑”(意为供者)。在村落的山神庙、村庙、崩康(即原意为万佛殿,在此指万佛如意塔),以及屋内佛龛中也供奉有释迦、观音等佛像;在平时祈福、安宅、亡灵超度等事项中请喇嘛念经;村民一旦步入老年就在家点香、炜桑的习俗。在白家庄祖坟滩上一父两母坟堆的表征,以及在新中国成立之初时也仅12户人家、曾“十男九僧”的情况证明,民众潜意识里有深广礼佛制度严重抑制了人口的发展,也演绎出了“三川喇嘛满寺红”的谚语。

现全村有统一的“喇嘛帝”坟滩(帝或帝帝,按三川土族语意为爷或爷爷),对“喇嘛帝”坟茔在“寒食”祭祖时也用草泥摸光后涂以白灰,这也符合“土人有二子,必命一子为僧”的记载。同时,道教在村民信仰中也处于重要的地位,如在婚丧嫁娶中的择期、日、时,男女相属八字,祖坟或院宅新建,以及人们遇有重大事情时均聘请道士(阴阳先生)进行卜卦测算。而村民步入老年后一般都参与念“嘛呢”活动,且念的是以《道德经》为主的经典,以及纳顿期间恭请“河州帝帝”巡游至村、庙中。

另外,萨满教信仰也有一定的影响,如祈福禳灾、驱役鬼神等活动时请萨满巫师(法拉)、苯本子进行跳神捉鬼、指引方向,其中纳顿期间更是让法拉进行娱神。据调查,早期白家庄有一做“法拉”的人,但目前大多数村民对法拉等萨满教、苯教信仰已经很淡化了。

传统的节庆习俗

节庆习俗反映出村落所归属群体的重要文化信息。在这个村落的生产、生活中众多节庆与当前三川土族社会民众一样,如被认为源于元末明初、按土语音译“玩耍”、“娱乐”之意的纳顿,是三川土族人民喜庆丰收的社交游乐节日,也是独有的一种集体庙会。据调查,俗称“五大堡三川”之官亭堡辖有上六户下三户;上六户中五户在官亭镇梧释、先锋村,前进村为一户;该六户总庙在梧释村湾子庄,现前进村一户有分庙;下三户为鲍家、喇家和城根吕家等。农历九月初六的纳顿节犹如春节,所有亲朋都要前来拜访。除外有两个节日比较特殊:

一是腊八节。中国古代称为“腊日”的腊八节,自先秦起用来祭祀祖先和神灵,祈求丰收和吉祥。这个村落民众在腊日这天也吃以去壳青稞或小麦粒为主要原料熬制的粥,但更有意思的是把这一天作为“阿斯其卜来”(三川土语,意为放牧娃)的节日。这天清晨早餐后,村中未成年男女从自家带来米、面、油、菜等食材及锅、碗、勺等聚在一起,在村外野地里向东方祭拜太阳后埋锅造饭。若食材等不足时,可以随意到任何一家去乞求,大人们都会满足孩子们的需求。而孩子们根据个人的特长分工负责,做“卓阔”(三川土语:即用清油和白面熬制的面食)、面片等,直到天黑各自才回家。

二是元宵节。农历正月十五元宵节,是汉族和诸多少数民族的传统节日之一。这里的村民也把它作为小正月对待,放鞭炮、玩社火,用酩馏酒互祝吉祥。但更重要的是村民们早早起床后,就用干草、树枝等捆扎一有三箍腰子的火把,且倒立于庄廓大门背后。待天将黑鞭炮响起时,家中一人点上火把在庄廓内或房内转一圈,最后全村人家的火把都送到一处较高的台地集中焚烧。此时,从高处目视整个三川盆地,星火点点,展现一片繁荣景象。据传说,在鞑靼统治时每村就有一位派驻管理者对村民使用刀具等进行管制。为推翻其统治,在中秋节互送月饼时就传递信息,民众联络约定腊月三十晚上利用发放刀斧过春节之机,将派驻之统治者剪除,并用柴草裹尸倒立于门后,待到元宵日祭神跳火时送出集中焚烧,从此相沿成习,并有了“三十晚上杀鞑靼”的谚语。

当然,这个村落民众的诸多生活、文化习俗,只因篇幅所限,不可能全面叙述。因为它们生活在自己社会的人文环境中,一种文化的空间里,更是时刻包围在自有的精神氛围里。

自现当代以来,随着国家强化习俗变革、倡导新文化,使更多人接受了汉文化,也增强了耕读意识,并造就了一批有识之人。如以鞍子山为地理标识的一公里范围内涌现出了出生与此的著名教育家朱海山,著名版画家、装帧艺术家白峰,土族民俗音乐家朱万成,土族历史学家吕建福等青海文化名人,他们为土族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一个三川土族村落的历史记忆

烟雨三川

一个三川土族村落的历史记忆

纳顿狂欢

推荐美食

留言跟帖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站立场)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