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一年中常圆圆缺缺,
不过无论如何斗转星移,瞬息万变,
有一种感情总不会变——思念。
小时候盼月饼、
上学时盼放假、
工作了盼回家,
在人生的每个阶段,
大家中秋记忆都不一样。
在这个特别的节日里,
小爱带你共同营造在青海最温馨的中秋
我
的 中
秋
与你一起……
▼ ▼ ▼
那个年代的小伙伴,吃着奶奶自制的月饼,喝着爷爷亲手泡的茶,即便只能分到一小块、喝到一小口,那也是会甜到心里、香到心里去的。那个年代的中秋月是那么的清澈、透亮……
60年代
父亲说,小时候,他就斜挎着大大的与个头不相称的水壶,去寻找中秋仍然奋战在工作岗位不知疲倦的,为自己热爱的家园奉献着自己的精力的爷爷。那个年代没有团圆,没有中秋,人们心中只有一个信念:为社会贡献自己的力量。
70年代
70年代,“为人民服务”的口号成为彼时的流行语,无论是城市农村还是大街小巷,标语、广播出处充斥着为人民服务的影子。
80年代
到了80年代的中秋之夜,能够和一群小伙伴挤在黑白电视机前看大侠霍元甲,哼着“万里长城永不倒”那才是最大的乐趣,心中也就满满地都是团圆了。
90年代
90年代,物质日渐丰富,但是中秋的味道依旧是温暖的。
中秋节,青海人习惯称之为“八月十五节”,当地汉族、土族和藏族在中秋之夜,通常有献月饼、献瓜果,赏月等活动。在青海,尤其是汉文化影响较浓的河湟地区同样传承了这些民俗。
玩儿月
青海乡下过八月十五中秋节,家家户户都要在院子里支起桌案,“献”(供)上自家蒸的大月饼和各类水果。白玉盘一般的月亮升起时,家中老人会在月光下的供桌前煨起桑烟,焚香化表,虔诚叩拜、祈祷。这一仪式称为“玩月儿”。
拜月
青海省的汉族、土族等村庄在月圆之时由家中女性拜月,女性拜月祈祷团圆和丰收最为吉祥。中秋是月亮最圆的时节,此时拜月,人们还希望预卜到来年的年景。古来传说,月中有玉兔,在拜月时,要是看到月亮被云彩遮住,则预示来年年景一般,反之,则预示着丰收和圆满。
打月
居住在甘肃、青海一带的土族有打月亮的习俗。北方蒙古的威胁从明朝建国之初就存在着,双方连年战争不断,而北元蒙古是主要的征讨对象,不断地战争使跟北元蒙古关系密切的土族百姓深受其害。他们痛恨明朝统治者,痛恨战争,盼望天下和平,所以他们连带着也不喜欢圆月,因为圆月代表光明,暗喻明朝。
于是,当中秋月圆时,人们就抓一把草木灰向着空中扬去,旨在遮住月亮的光辉,以掩其“明”。不止如此,还要痛打“月亮”,他们在院子里放一盆清水,当圆月的倒影出现在盆中时,便开始不停地用小石子击打,知道那轮圆月被打得“残缺不全”为止。
偷月
青海“偷月”习俗是南方文化的遗留。月亮升起后,每家的儿童可以去左邻右舍玩耍,“偷月”。“偷月”即小孩偷偷摘走邻家的瓜、果等成熟的果实,为节日增添热闹的气氛,是一种友好的习俗。被“偷”的人家不但不生气,反而认为那是一种吉祥的预兆。
每年中秋节,制作传统蒸笼月饼是青海民间的一个重要环节。青海的手工月饼与广式月饼、京式月饼不同,青海月饼以面粉为原料,用蒸笼蒸出来的花式大馍馍。青海手工月饼不仅展示着各家妇女的炊事技艺,也蕴含着深厚的中秋文化。
青海的大月饼也可称之为“青式大月饼”。青海人讲究,青海的月饼更讲究,月饼有大月饼、小月饼之分,用来拜访亲友和用来拜月的造型也不同。每逢中秋,家家户户都要蒸一个底径30厘米左右的月饼。制作时,要先把新打的麦子磨成面粉,之后加入红曲、香豆和清油,分别揉成红色、黄色、绿色的瓤,在最外层还要包上一层白色的面皮,放在大蒸笼中蒸熟。大月饼的面皮上还会用彩面做出蟾蜍和蛇的造型。
在老一辈青海人中有个传说,说月食是由于蟾蜍偷吃月亮所致,而蛇是蟾蜍的天敌,为了保护月亮,人们便做一条蛇吃掉蟾蜍,如此,蛇也是月亮的保护神。
八月十四晚上就开始做月饼,青海的月饼可跟平常买的月饼不一样,更有特色的月饼绝对是中秋节一道独特的美食,最爱吃的就是月饼上的花花,各种各样的花花,寓意也各不相同。
- 五福捧寿(五朵梅花,中间夹一个蟠桃)
- 蛇和蟾蜍,用绿面捏成,用花椒籽做眼睛(象征生育)后面讲。
- 岁寒三友。(松竹梅,象征高洁)
- 藏族妇女做和睦四瑞。四种动物,即大象、猴子、山兔和松鸡,一个驮一个,在一棵参天的桃树下,摘果子吃。这幅画是家庭和睦,邻里友善,生活祥瑞,世界太平的象征。
小爱最后再给小伙伴们推荐几个青海赏月的好地方。
浦宁之珠
南山
北山
哈拉湖
青海湖
这个中秋,和儿时的玩伴聊一聊,找回那些记忆中的中秋节
这个中秋,和弟弟妹妹们聊一聊和中秋诗词,知道不止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这一句!
这个中秋,生活的烦恼跟妈妈说说,工作的事情向爸爸谈谈,帮妈妈刷刷筷子洗洗碗,给爸爸锤锤后背揉揉肩。一辈子不容易就图个团团圆圆!
这个中秋,再听爷爷奶奶说一遍嫦娥奔月的老故事!
祝大家中秋节快乐!
留言跟帖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站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