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海新闻网讯
春节,黄南藏族自治州河南蒙古族自治县优干宁镇的大街小巷张灯结彩,一派节日景象。商场店铺里,塑料袋在这里早已难觅影踪,前来购物的牧民们手中拎着纸袋和网兜。从颁布全省首个“禁塑令”,到推行全省首个全域无垃圾示范县,从最初的政府行为到如今的群众自觉参与,并由此出发,继续加大草原生态治理,亮出“亚洲一流、青海最美”生态草原金名片,河南蒙旗在生态建设的征程上书写着新时代的辉煌。
觅食的石羊群。
一
九曲黄河第一弯的河南县,位于我省东南部,地处青甘川三省交界,素有青海南大门之称。黄河、洮河、泽曲河贯通境内,这里草原辽阔,水草肥美,曾经是全国面积最大的有机畜牧业生产基地,也是三江源区一道重要的生态屏障,在全省乃至全国的生态系统中占有重要地位。
在2004年出台“禁塑令”的基础上,近年来,该县分别出台了《河南蒙古族自治县城镇市容和环境卫生管理条例》《河南蒙古族自治县生态环境保护条例》,把环境治理与保护作为全县长期重点工作以地方法规的形式固定下来,对全县生态保护工作提供了法律保障。
三年前,该县出台了《河南县创建全域内无垃圾示范县实施意见》,启动全域内无垃圾示范县创建工作,成立工作领导小组,全面落实“一把手”负责制,把全域内无垃圾示范县创建工作纳入年终考核范畴,层层签订目标管理责任书,实现创建责任横向到边、纵向到人。
记者了解到,该县将全县环境卫生区域划分为城区、牧村、景区景点,并对城区、农牧村、景区景点范围内的街道、河道、排洪沟渠、公路沿线、桥涵等区域进行细化调整,实行分片包干,并严格落实商铺、民居、企业门前“四包两禁止”责任制,规定每月的13日和26日为全县环境卫生集中整治日,各机关事业单位、各乡镇、临街铺面集中上街开展卫生清扫。
实行严查严改,边督边改。专人定期不定期深入全县各乡镇、各部门单位责任区域,采取随机抽查、突击检查、现场督办、跟踪督查等方式,对户外广告、门店牌匾、公路沿线、河道水渠、公共设施等进行了精细化督查,对发现的问题现场督办,现场不能办结的,第一时间下发督办通知,限时整改。进一步传导责任压力,倒逼责任落实。
觅食的石羊群。
在河南县,有这样一支由18名牧民组成的摩托车环卫队,在每月的1日、10日、20日这三天,他们要对县城至各乡的200多公里公路沿线环境卫生进行清捡,以保持主干道公路沿线的清洁和卫生。
为全面优化县城环境,该县坚持疏堵结合、分类管理、规范有序的原则,近两年来共清理乱搭乱建、乱摆乱放等2500余处,拆除违规或破损广告、店牌1100多处,使县城面貌变得整洁有序。
作为三江源生态保护核心区域,河南县生态保护与建设地位和作用更加突出,责任与使命更加艰巨,保护生态仍然是这里面向未来的战略抉择。但作为纯牧业地区,河南县也需要加快发展,发展是解决这个贫困牧区一切问题的关键,绝不能有丝毫的松懈。
为此,河南县历届县委、县政府在全面落实“生态保护优先理念”的前提下,把生态文明建设融入经济发展、社会建设、民生改善的各项工作当中,努力实现生态建设与经济发展“双赢”目标。
以节能环保、优美舒适为目标,该县大力推进道路硬化、棚户区改造、供热排水、垃圾处理、污水治理等基础设施建设。5年来,该县建成河曲生态公园,在建总面积61.9公顷的蒙和主题公园,新建县城停车场及环卫设施,完成县城集中供热工程一、三期除尘硫设施改造项目。县城污水处理厂日处理能力达1600吨,城镇生活污水集中处理率达到87.5%。淘汰5台10蒸吨以下燃煤锅炉,落实奖补资金29万。
该县加快城乡公共厕所和国省干道沿线厕所建设,下大力气解决城乡公共厕所和国省干道沿线厕所及公共服务机构厕所数量少、标准低、卫生差、管理缺等问题,完成城乡公厕提标改造12座,推进“厕所革命”,建设厕所1422座,有效改善了牧民群众如厕难短板。
近年来投入6.3亿元建成市政道路22条,对县城“四纵八横”道路进行升级改造,实现道路“黑色化”里程43公里,黄河南历史博物馆、成吉思汗广场、腾格里赛马场、体育场、白螺湖等地标性建筑相继建成。一座干净、美丽、舒适、整洁的高原小城矗立青南高原。
三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必须着力于生态环保,实现绿色发展,找准可行的现实路径,找准发力的切入点。在河南县“十三五”规划中、政府工作报告中,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河南县践行“四个转变”的思路结合实践、清晰可循、符合民心,简言之,有十二个字、三个方面——发展绿色、培育特色、全民共享。
在河南县,发展绿色就是要继续加大生态环境保护力度。着力搞好生态文明建设,巩固提升脱贫成果。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生态发展理念,全力建设生态文明小康村,打造县域内无垃圾示范县,着力建设洮河源国家湿地公园。力争到2020年将全县39个行政村全部建成生态文明小康村,颁布实施《河南县创建全区域内无垃圾示范县实施意见》,构建环境友好型社会,推动美丽河南、生态河南建设。
就是要大力推进生态生产生活联动。科学布局生产空间、生活空间、生态空间,把生态文明渗透到群众的日常生产生活全过程,把生产生活条件改善建立在环境保护和生态改善基础上,提高生产力发展与生态建设的联动效应,促进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探索走出一条河南绿色崛起之路。
五年来,该县大力实施三江源生态保护和建设二期、天然林保护、公益林管护等重点生态工程项目,全面推进小流域综合治理和黄河、洮河、泽曲河河道治理工程,加大黑土滩治理、禁牧封育等工作力度。洮河源国家湿地公园通过国家验收,成为首个国家级高寒湿地公园。精耕县级干部草原生态治理责任田,责任田内的鼠虫害防治成效显著,对牧民群众的引导作用逐步显现。
通过实施黑土滩综合治理、草原有害生物防治等项目,该县鲜草产量提升到7686公斤/公顷,植被覆盖度达到87.5%,牧草平均高度提高到22厘米,草原生态环境明显改善。河曲草原呈现出“风吹草低见牛羊”的诗情画卷。
河南县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突出“特色”和“绿色”两个关键,推动传统牧业产业变革,由此成为全省第二个国家级“有机产品认证”示范区。现如今,雪多牦牛被列入国家畜禽遗传资源保护名录,至此,河南县三大主要畜种全部成为全国知名畜种。
作为三江源核心区,甘青川三省协同发展区域,我省“三规合一”试点区,以及正在争取国家发改委一二三产融合发展的试点县……如今,河南县占地120公顷的有机畜牧业科技示范园区里,阿咪雪酸奶为主的乳制品加工、有机肥料加工企业、大学生创业园、蒙藏药研发中心……正在如火如荼地建设发展中。
一张绿色发展、特色培育、全民共享的生态蓝图,正在这片充满希望的草原上徐徐铺展开来!
留言跟帖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站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