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的柴达木盆地,八百里瀚海戈壁呈现出一种苍凉之美。西出德令哈20余公里,国道一侧,一座高大的铸铁犁铧造型更显60年前柴达木人战天斗地的不屈与顽强。
柯鲁柯意为“水草丰茂的地方” ,20世纪50年代,千万热血青年在“开发柴达木”的召唤下,从祖国的四面八方潮涌而来,在荒凉的瀚海戈壁上开垦土地、辛勤劳作,与恶劣环境顽强斗争,形成独特的农垦文化历史风景,揭开了德令哈农场历史划时代的一页。
置身修旧如旧的农场建筑中,似可体味到这座曾为西部大农场过往的旧时光。
虽是隆冬,从通往镇上路两侧的参天大树,便可掂量这座以农垦起家的城镇历史。街道两旁,比肩接踵是仿旧日的建筑,置身其中,似可体味到这座曾为西部大农场过往的旧时光。农垦文化,在这里外化为特色风貌的同时,也成为柯鲁柯镇站稳脚跟,面向未来,谋求发展的最大资源和撑家的“本钱”。
“当年,老一辈农垦人在极其艰苦的条件下,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创建了青海省第一个大型国有劳改农场——德令哈农场,也是全国最大的国营农场之一,街道两旁这些修旧如旧的建筑,基本上还原了当时农场的情景。”说起柯鲁柯镇的前世今生,柯鲁柯镇德兴路社区党支部书记兼主任李宪晨有说不完的话。
李宪晨,标准的“农二代”,生于斯长于斯,从他的父辈起,他的家庭扎根德令哈农场已足足60年,改革开放40年,他是亲历者更是见证者。
“当年从倒淌河段开始,五公里为一个阶段,边修路边前进。当时条件十分艰苦,海拔高、风沙大、空气稀薄、水源不足,经过几个月的艰苦奋斗,才到达德令哈农场,在德令哈农场开始开荒种田、植树造林。”父辈们不惧艰难勇攀高峰的精神深深扎根在李宪晨心中。
和李宪晨一样,已在这里生活了近40年的原柯鲁柯镇农场四大队居民杨云善,同样见证着这座城镇的变迁:“以前整个镇上都是土坯房,到处乱糟糟的。现在走在建设一新的街道上,这股农垦的味道,既让人从内心感到亲切,又让人觉得整个镇子有文明的时尚。”
改革开放40年,柯鲁柯这座高原小镇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世世代代靠着土地吃饭的农场人现如今早已换了活法。在政府主导下,柯鲁柯镇发展起了以农垦文化为核心的特色旅游业,许多当年这里工作、生活过的人,便陆续来到这块精神上的“故土”,在看到这里变化的同时,在翻新了的“旧时光”里,依恋着这块魅力家园。随着农垦文化的招牌不胫而走,柯鲁柯镇农垦文化旅游也活了起来。
“以前我这就是个小卖部,这两年条件好了,来镇上旅游的人也多了,我这小卖部也‘鸟枪换炮’变成大超市了。”说起旅游带来的变化,在镇上做了十几年生意的李田基开心地说道:“镇上变化太大了,从一个普普通通的小镇建设成农垦文化风情小镇,给我们做生意的人带来了难得好机遇,以后来旅游的人越来越多,我的生意也会越来越好的。”
今天,农场虽已不复存在,但当年勤劳肯干,用自己的双手创造幸福未来的决心和毅力,仍然深深的扎根在每个农场人心中。
留言跟帖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站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