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注册 西北网欢迎您!在西行的路上寻找最纯真的自己
当前位置:首页 > 西行百科 > 

玛多:青海生态保护的缩影

作者:西宁晚报社 时间:2019-09-23 13:33:41 浏览量:

玛多:青海生态保护的缩影

本报记者 施翔 摄影报道

12月2日,“四十年看青海·媒体记者青海行”主题采访活动走进了果洛藏族自治州的玛多县。

玛多,藏语的意思便是“黄河源头”,地处果洛藏族自治州西北部,平均海拔4500米,位于三江源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核心腹地,是万里黄河流经的第一县,素有“黄河之源、千湖之县”的美称。境内河流密集、湖泊众多,有大小湖泊5050个,较大的湖泊有扎陵湖、鄂陵湖、星星海等。

深冬,伫立在海拔4610米的山巅,环望扎陵湖和鄂陵湖,碧波浩渺……

望着眼前的美景,88年出生三江源国家公园生态管护员尔金仁增黑色的脸庞上洋溢着幸福的笑容:“听父辈说,40年前这片土地上‘风吹草低见牛羊’,然而到了上世纪90年代末因过度放牧生态环境跌倒了谷底,经过本世纪初开始的艰苦卓绝的治理,党的十八大以来,作为管护员,我见证这里迈入‘国家公园’改革新时代后重获新生蜕变的整个过程,现在父亲最期待的就是我将这里每天的变化拍成照片带回去给他看一看。”

2016年,随着三江源国家公园管理局(筹)挂牌成立,青海大胆破冰,用改革和担当的精神闯出新路子。

2016年4月,按照山林水草湖一体化管理的要求,为了实现生态保护与牧民整体脱贫双赢,省农牧厅牵头,玉树、果洛州委制定出台生态管护公益岗位机制和生态管护员管理办法。截至目前,玛多县已经有近3042名牧民变身“生态管护员”管护自己的家园。

在海拔4610米的黄河源头,呼呼的山风不停地吹着,尔金仁增黑色的脸庞冻得铁青,一见到记者,会说汉语的他一个箭步就迎了上来。如今戴着印有“三江源国家公园生态管护员”红色袖章,骑着摩托车驰骋在黄河源头扎陵湖边进行草原巡护是他最开心的事情。说起生态管护员一职,尔金仁增颇为自豪,“从草原到国家公园,我从‘草原的人’变成‘国家的人’,这是件很让人自豪的事。巡护工作比起以前放牧,虽然有些辛苦,但是一想到自己脚下的牧草还能再次长得跟羊腿一样高,就很满足。”

尔金仁增告诉记者,原本自己是以放牧为生,一年全家收入不到一万元钱,自从2016年成为生态管护员后,他一个人的年收入就超过了3万元,不仅如此,经过国家和政府的不断努力,尔金仁增成为生态看护员以来,在草场的生态保护中没有碰到盗猎、破坏草场的现象,这片草场的生态环境持续改善。

据了解,近年来,玛多县以三江源国家公园体制试点为契机,以提升县域经济发展水平、增加群众收入、摆脱贫困、守好源头生态、打造精神高地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创新实施了“六位一体”网格化管理模式。全县组建了4个乡镇生态管护站、27个村级管护队和190个管护分队,设置生态公益岗位管护人员3042名(建档立卡贫困户954户),其中园区内3个乡镇组建了3个乡镇管护站、19个村级管护队和123个管护分队,设置生态公益岗位管护人员2559名(建档立卡贫困户822户),赋予全县3042名生态管护员“基层党建、生态保护、精准扶贫、维护稳定、民族团结、精神文明”六项职能,形成了“点成线、网成面”的管理体系。

对于玛多县的新生蜕变,三江源国家公园黄河源园区生态保护站站长马贵感同身受,他告诉记者,2016年,三江源国家公园管理局(筹)挂牌成立,建立三江源国家公园体制试点,坚持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为主,遵循生态保护内在规律,以生态保护管理体制机制创新为突破口,积极探索国家公园试点的有效经验,构建科学的生态保护管理机制,实现三江源重要自然资源资产“国家所有、全民共享、世代传承”。

“三江源国家公园体制试点中,生态管护模式的创新是最重要的创新之一,在此期间,整合农牧、林业和扶贫管护员3042名,开展山、水、林、草、湖一体化管护,自试点以来,通过管护员的巡护监测捡拾垃圾和维护草原的基础设施,草原比原来更整洁,扎陵湖、鄂陵湖以及星星海,周边的生态环境比以前更好,尤其是的水域面积这几年一直在持续增加,非法捕捞湟鱼、捕猎的现象得到有效遏制,野生动物的数量明显增多,今年WF检测还首次发现了黑狼。”

“人努力,天帮忙。今年玛多降水量是往年同期两成以上,全县湖泊已达5050个,是历史最高水平。”马贵对记者说。

采访中,鄂陵湖远处,不时有一队队藏原羚、野毛驴出现在草原的地平线,扎陵湖、鄂陵湖、卓让湖等众湖环绕,黄河源头“千湖之县”美景再现

如今的玛多之变,就是三江源生态治理改革步履不停的缩影。

 

推荐美食

留言跟帖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站立场)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