果洛
藏语意为“反败为胜的人”
平均海拔4200米以上的
果洛藏族自治州
虽然海拔高
但“缺氧不缺精神”
2019年
是新中国成立70周年
青海解放70周年
果洛藏族自治州
(以下简称果洛州)
建政65周年
6月11日到17日
国家级和省内外媒体记者
走进果洛
看到了
红色、白色、蓝色、绿色、金色的果洛
阿尼玛卿雪山。
五色的风幡,美丽的藏族姑娘。
一半冰雪,一半绿色。
遍地可见的牦牛。
高高的雪山、青青的草地、遍地的牦牛、五色的风幡、多彩的哈达、淳朴的人们,这是平均海拔4200米以上的果洛藏族自治州留给记者最深刻的记忆。海拔高,但“缺氧不缺精神”是这里最显著的特点,生活在这里的人们,乐观、自信、向上、热情。在这里经历了高原反应的记者,深刻体会着高原精神,深深敬佩着生活工作在这里的人们。
2019年,是新中国成立70周年、青海解放70周年、果洛藏族自治州(以下简称果洛州)建政65周年。6月11日到17日,青海省果洛州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活动领导小组、果洛州委宣传部联合新华社新闻信息中心,组织国家级和省内外媒体记者走进果洛,开展庆祝新中国成立70周年暨果洛州创建全国民族团结示范州全国媒体果洛行活动。
果洛州位于青海省东南部,地处青藏高原腹地的巴颜喀拉山和阿尼玛卿山(均属昆仑山系)之间。总面积7.6万平方公里,境内群山起伏,雪峰耸立,高寒缺氧。果洛,藏语意为“反败为胜的人”,这是一个百折不挠的勇敢的名字。果洛于1952年获得解放,1954年建立人民政权,宣告了封建部落制度的终止。在党的民族政策光辉照耀下,果洛各族人民从此开辟了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的新纪元。
果洛州现辖玛沁、玛多、甘德、达日、班玛、久治6个县、44个乡(镇)、182个牧委会、28466户,总人口18.56万人,有藏、汉、回、蒙古、土、保安、撒拉族等民族,藏族人口占91.86%。是全国30个少数民族自治州中海拔最高、气候最恶劣、环境最艰苦、单一民族成份比例最高的自治州。其境内有藏传佛教四大神山之一的阿尼玛卿山,主峰阿尼玛卿峰海拔6282米,终年积雪;有相传是果洛诸部落发祥地、被誉为果洛草原神山的年宝玉则峰(属巴颜喀拉山);境内也有古称柏海神湖的扎陵湖和鄂陵湖及其美丽动人的藏汉联姻历史故事;有拉加、白玉、查郎等名刹古寺和人文景观;有当年红军长征时在果洛留下的革命足迹。由于特殊的地理位置和自然环境,果洛州全境被列入全国最大的自然保护区“三江源”自然保护区内。
来自全国各地的记者们走访了果洛州6县,在乡村、社区、学校、寺院、产业园区、民营企业等,和各行各业的干部群众深入交流,了解果洛州65年来的经济社会发展情况。一路走来,动人的故事像五色风幡一样在果洛随处可见。65年来,果洛州各族群众生产生活发生巨大变化,各民族共同团结进步共同繁荣发展的故事深深打动着媒体人。
记者们在班玛县灯塔乡班前村采访村支书尕玛求。
红色果洛
↓↓↓
在红军走过的地方
在各族群众共同团结奋斗的岁月中
各民族群众就像牦牛奶茶一样
水乳茶相交融
谁也离不开谁
班玛县红军沟,红军长征曾经从这里走过。
果洛的红色历史在班玛县清晰可见。1936年7月,红二、红四方面军及红军总部超3万人从四川省进入青海班玛藏区。红军在班玛地区行程大约600多里。
据班玛县文体旅游广电局副局长扎西当周介绍,1936年,红军在班玛休整筹粮22天,所到之处军纪严明、爱民如子,纵使高原反应呼吸困难也不给当地群众添麻烦,很多人露宿街头,有一些睡下就没醒过来。他们严明的纪律给藏族人民留下了深刻印象。为了表达对红军的怀念,牧民群众把红军走过的子木达沟改称“红军沟”,把红军走过的桥更名为“红军桥”。2017年3月,红军沟被中共中央宣传部命名为“全国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6月13日,记者们在红军沟看到了红军亭、红军桥、红军墓和纪念馆。红军亭里保存着当年红军在石头上留下的标语,红军墓的墓碑上有牧民献上的哈达,红军沟纪念馆里保存了当年红军途经班玛时留下的马鞍、马鞭、勺子、铁锅等物品,牧民们把这些物品视为珍宝。80多年过去了,长征精神在班玛、在果洛历久弥新。
在阿尼玛卿雪山脚下的雪山乡,乡长旦正才让介绍当地概况。
在玛沁县雪山乡的民族团结教育基地,一尊身上披满哈达的半身人物铜雕塑吸引了记者,“这是谁?”
“他是汉族书记陶振华,和我们藏族兄弟是一家人。”雪山乡乡长旦正才让说,这尊半身塑像是雪山乡群众自愿捐款为已经离世的陶振华修建的。
1973年,来自山西的抗美援朝老兵陶振华接任了玛沁县雪山公社党支部书记,他用4年时间,带领牧民们在悬崖峭壁间修通了54公里的县乡公路“东雪公路”,雪山乡到县城的往返时间从七八天缩短到当天。
旦正才让动情地说:“我父亲母亲和爷爷当时都参与了修路。固定的40人修路队伍是从每家每户抽调的,陶书记又请来汉族技师臧建文帮忙。他们自建石灰窑用石灰换水泥,冬天河水结冰后在冰面上人力拉运木材,遇水阻时七八个小伙子跳到水里当人墙......就这样,‘东雪公路’1978年竣工了。这条路用时整整4年,无一人伤亡!”
“如今的雪山乡,是全县最富裕的乡,很大程度上得益于这条通往外界的路。”旦正才让说,这是一条通往美好生活的路。自从路通了,水电网、寄宿学校、乡卫生院、垃圾处理站等基础设施逐年完善,牧民生活越来越好。2017年底,一条新的高速公路“花久高速公路”通车,连接县城到雪山乡的路程缩短至1小时,乡民们出行更加便利。2018年,雪山乡人均可支配收入达1.5万元。最近,雪山乡群众找到了陶振华书记的家人和汉族技师臧建文,表达雪山乡人民永远的敬意。
在玛沁县大武镇黄河路南社区,宣传委员纪慧琳眼泛泪花地讲到,我们社区的居民有9个民族,大家互帮互助的事情实在是太多了。藏族孩子才坡麦得了尿毒症,我们短短时间就汇集善款1.7万元,有一个人掏出钱包只给自己留了100块钱,其他的都捐了,我们数了一下,他捐了2100块。才坡麦经过治疗现在已经上学了。回族居民玛牙古白在虫草季节去草地里挖虫草,家里4个孩子没人照顾,是藏族邻居瓦麦德和嘎桑卓玛夫妻俩帮忙看护这4个孩子两个月。
6月15日,记者们在玛多县见到了撒拉族商人马乙不拉。马乙不拉曾费尽周折将客人丢在饭店里的黄金戒指和装着1500元钱的钱包归还失主;玉树地震期间,他及时将7名受伤群众送至海南州人民医院;在县黄河源水电站临时堤坝出现险情时,他赶往抢险救援一线,为防洪抢险人员送去物资;在全县遭遇重大雪情灾害时,他又慷慨解囊为受灾群众捐款。
这样的事情在果洛太多太多。
班玛县灯塔乡班前村党支部书记尕玛求说:“我参加工作45年、党龄已经有30多年了,红色历史在我们这里没有中断过,各民族一直在互帮互助共同进步,各民族群众就像牦牛奶茶一样,水乳茶相交融,谁也离不开谁。”
白色果洛
↓↓↓
从4岁到高中毕业
果洛州率先实现15年义务教育
各民族孩子雪山一样纯洁的心灵
深植着各民族一家亲的种子
玛沁县第三民族小学的学生们。
更大的变化是教育,果洛州率先在全省实行15年免费教育,44个乡镇实现学前教育全覆盖,同时所有贫困家庭子女都享受助学补助。牧民的孩子从4岁开始,就可以送入当地寄宿制学校学习,直到高中毕业,全部免费,每年惠及全州3万多孩子。
6月12日,记者们来到久治县智青松多镇藏文寄宿制小学。在机器人活动室记者看到,学生们正在组装电动机器人,活动室里还放着3D打印机打印的创意产品。
久治县智青松多镇藏文寄宿制小学的学生们正在组装电动机器人。
校长许宗军介绍,这里有教职工84人,包括29名保育员,学生707人,其中130多名是学前班的学生,年龄最小的4岁。因为学生都来自周边牧区牧民家庭,所以全校实行寄宿制。学校实行了藏语、汉语、英语三语教学。在上海的对口支援和社会各界的支持下,学校开设了美术、音乐、手工、电脑、棋牌、机器人、3D打印等多个兴趣班。
许宗军说,学校是全免费的,免费伙食,免费提供床单校服,每周有生活老师为孩子们统一清洗床上用品。孩子们的生活和学习都得到照顾,所以现在牧民们都把孩子送学校,辍学情况基本没有了。为了增加学生对祖国历史文化的了解认同,每一个传统文化节日学校都推出节日介绍的展板,比如将春节和藏历新年放在一起展示。
在校园里转转,和老师们说话间,不时有身着藏服的学生跑跑跳跳经过,经过时全都深鞠躬响亮地说声“老师好!”老师们也都同样回礼“你们好!”
记者感慨孩子们好有礼貌,几个老师七嘴八舌地说,孩子们都特别珍惜这样的学习机会,他们每次鞠躬都快90度了,特别真诚,我们也都真诚的回礼,尊重是相互的。
本报记者和久治县智青松多镇藏文寄宿制小学的学生们在一起。
“五十六个民族,五十六支花......”6月14日,在达日县民族小学,当400多名小学生用普通话整齐地合唱《爱我中华》时,清脆嘹亮的歌声让人震撼。
达日县民族小学是半寄宿制学校,全校有学生1400多人,是果洛州最大的小学。去年,他们组织1400名学生用普通话齐声高唱《爱我中华》和《大中国》,创下全青海的纪录。
达日县民族小学的学生们唱响《爱我中华》。
“一双眼睛看不住几十个学生,而一颗爱心却可以拴住几十颗心。”班玛县民族中学的回族教师马香花被牧民亲切地称为“藏族里的回族姑娘”。她为了带好藏区的学生自学了藏语。她担任班主任的毕业班曾经获得全州语文单科第一,她还多次带领学生参加国家级学生作文、演讲比赛。6月13日,记者们见到了这位笑意盈盈的语文老师。
马香花说,学校里90%的孩子是藏族,信仰藏传佛教的学生不杀生。有一回,她打死了两只在教室里飞来飞去的苍蝇,被孩子们偷偷地用藏语骂她是魔鬼。后来,她让孩子们每天早晨讲小故事、朗读美文,同学互评发音,鼓励孩子们积极参加学校组织的各类朗读比赛,让每一个孩子有大胆发言锻炼的机会,孩子们的语文水平大幅度提升。马香花用真情赢得了孩子们的心。
如今已经大学毕业的尕藏仁增一直与马香花老师保持着紧密的联系,在他心里,马老师就是他的妈妈。“上次他出去旅游,给我带回一瓶香水。平时,一有空就给我打电话发信息,问我在做啥吃饭没。”谈起学生对自己的好,马香花忍不住流泪了。
6月11日,玛沁县第三民族小学,课间,操场上,很多身着藏服、校服的孩子们欢快地做着“丢手绢”的游戏,有着可爱高原红的脸上洋溢着快乐的笑容。
本报记者和玛沁县第三民族小学的学生们在一起。
才让德吉校长介绍说,学校868名学生中藏、回等少数民族学生占学生总数的97%。许多移民搬迁来的孩子从小就生长在单一的母语环境里,入校前汉语对他们的影响几乎为零。为了解决学生教育用语与习惯用语脱节问题,他们依据“先藏后汉、藏汉并重、以藏带汉、藏汉俱通”的办法来进行教学。将民族团结教育与德育教育、学科教学、课外活动、社会实践、法制教育、民族特色相结合。他们还牵头组建了格萨尔童声合唱团,2016年代表果洛州参加了北京格萨尔史诗童声合唱团艺术夏令营活动,2018年暑期参加了文化旅游部举办的第九届中国少年儿童合唱节展演活动。
玛沁县拉加寄宿制藏文中学的回族教师马贵良说起学生来一脸骄傲:“我的学生藏族、汉族、蒙古族、回族都有,一个蒙古族学生祁美玉有一门课一直学不好,我想了个办法,找了一名藏族同学和他组成互助学习组,学生帮学生,效果出奇的好,祁美玉这门课很快补了起来。”
甘德县青珍乡青珍村的党支部书记普华说:“我入党30多年了,一直就想着让牧民们住新房过好日子,让下一代有知识有文化,现在这些都实现了,牧民们从不想送孩子上学,到家里孩子不上学会被人笑话,这是藏区最大的变化。现在孩子们没有辍学的了。孩子们纯洁的心像雪山一样晶莹,他们有知识、有文化、讲团结,未来我们的日子会越来越好。”
蓝色果洛
↓↓↓
牧长制 十户长 网格化 大数据
都是为了把服务送到牧民身边
像天空一样辽远的地方
用脚步和真心来丈量和温暖
高原的天空,蔚蓝、辽远。
“作为牧长,你管辖服务的区域面积有多大?”“这个冬天有数字,夏天就不好掌握了。”看着记者有些疑惑,达日县吉迈镇跨热村牧长华哲补充,“夏天都在夏窝子,走得比较远,不好说有多大。但不管牧民走到哪里,牧长都会定期走访,把政策和服务送到牧民身边。”
达日县构建了“县、乡、村、社、牧业片区”5级牧长制管理机制,以各行政村为基本单位,依据所辖牧民轮牧范围轨迹划分了257个牧业片区,在每个轮牧片区内配置片区牧长,从草管员、林管员、寺院民管会等社会基层力量中选聘701名片区牧长,片区牧长担任12项职责,把服务送到牧民身边。
华哲从藏服里掏出一个移动手持民情采集仪说:“这个仪器有录像、对讲、群呼等功能,只要有网的地方,数据可以实时上传。”在达日县的综治中心指挥部,这些数据与党建、公安、扶贫、民政、生态、卫生、社保、教育、公共设施、河流、水域等各类信息数据实现资源共享共用,使牧区社会治理从传统应急、静态管理走向现代化预防、动态治理,“共建共创共享”的全民创建理念逐渐深入人心。2013年至今,全县各类案件发生率逐年减少,矛盾纠纷发生率逐年下降。
久治县章达村村长介绍“十户长”具体情况。
久治县将全县22个行政村以就近连片、方便工作的原则,将每个区域内牧民居住相对集中的5-10户分为1户区,推选一名牧民任“十户长”,协助村“两委”班子做好各项村务工作。久治县智青松多镇党委书记代乐华旦介绍说:我们这里地域辽阔,镇里33名工作人员平均每名干部的责任面积为53平方公里。辖区内群众绝大多数为藏族,还有回族、撒拉族、土族等。为避免因为路途遥远等因素给群众带来不便,我们为牧区分配网格员,为群众跑办代办各种证照,提供相应法律援助,为牧民提供各种急需物资。我们地处三省交界处,因此还组建了跨区域联合党支部,联合党支部解决了不少跨区域纠纷,做到了干部多握手、群众少动手。
同时,果洛州还推行州县领导干部联县、联乡、联村、联寺、联户“五联”制度,全州共有7136名干部结对13775户牧户,为59个贫困村、8个后进村、13个维稳村选派了第一书记和扶贫(驻村)干部,解决群众生产生活中存在的实际困难和问题。
比如果洛州人民检察院就争取12万元社会帮扶资金为对口帮扶的班玛县吉卡乡贡章村建起德吉石磨炒面加工店,驻村队员为产品设计品牌申请商标。同时,他们还把司法救助送到需要的人身边。今年1月7日,果洛州人民检察院为两起刑事案件的7名救助申请人发放了12万元司法救助资金。
五联制度、网格员、十户长、牧长制、大数据,都是为了把党和政府的政策和服务送到牧民身边。果洛州通过整合资源,打通了联系服务群众最后一公里,密切联系到最远一户人。“联系无缝隙、管理无盲点、服务无遗漏、安全无隐患、和谐有保障”的努力,让责任网格真正成为关注民情、关怀民生、为百姓服务、对百姓负责的“百姓网格”,切实提升了牧民群众幸福感、安全感、获得感。群众逐步从被动接受管理向社会管理参与者转变,形成了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新格局。
果洛地广人稀、山大沟深、河流纵横、地域特征明显,在这里,像天空一样辽远的地方,党员干部用脚步和真心来丈量和温暖。
绿色果洛
↓↓↓
全境被列入全国最大的自然保护区
“三江源”自然保护区内
各民族群众发展绿色产业守护生态环境
是责任也是使命
绿色果洛,风景如画。
6月15日,记者们来到位于玛多县的三江源国家公园黄河源园区。玛多,藏语意为“黄河源头”。据介绍,这里从去年开始全面禁止扎陵湖-鄂陵湖和星星海保护分区旅游活动,一年累计劝返游客2900多人次。
据介绍,这里目前主要是恢复和保护,之后会规划长远的保护性入园体验游。随着这些年保护力度加大,这里已经发现具有生态标志意义的雪豹现身。各类野生动物多起来,人兽冲突也开始增多。去年黄河源园区就发生14起人兽冲突。目前,上级部门正在制定相关补偿办法。
三江源国家公园黄河源园区工作人员介绍当地环境保护情况。
地处青藏高原腹地的三江源是长江、黄河、澜沧江的发源地,素有“中华水塔”“亚洲水塔”之称。三大江河起源于同一区域,三江源地区是我国重要的生态安全屏障和高原生物种质资源库,其保护价值对全国乃至全球都意义重大。2016年3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三江源国家公园体制试点方案》。我国第一个国家公园、也是世界上面积最大的国家公园体制试点应运而生。
三江源国家公园黄河源园区管委会专职副主任甘学斌介绍,三江源国家公园总布局是“一园三区”,分别是长江源园区、黄河源园区和澜沧江源园区。黄河源园区所在的玛多县位于三江源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核心腹地,是万里黄河流经第一县,素有“黄河之源、千湖之县”的美称。园区包括三江源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扎陵湖-鄂陵湖和星星海2个保护分区,面积1.91万平方公里,涉及黄河乡、扎陵湖乡、玛查理镇的19个行政村2687户7411人,占玛多县总面积的75%以上。
为了彻底改变以往“各管一段”的局面,黄河源园区分别整合了森林公安、国土执法、环境执法、草原监理、渔政执法等执法机构,设立资源环境执法局。实现了辖区生态环境国土空间管制和自然资源的统一执法,解决了执法碎片化的问题。
要保护环境也要提高牧民收入,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原则,园区创新建立牧民参与共建机制。按照精准脱贫的原则,先从园区建档立卡贫困户入手,设生态管护公益岗位,3042名生态管护员持证上岗,占全县牧民总户数4329户的70.3%,户均年收入增加21600元。牧民群众由草原利用者转变为草原保护者。同时,园区还实施湿地保护、湖泊群治理、生物多样性保护、历史遗留环境综合整治、生态体验和环境教育等多个项目。通过系统保护,扎陵湖、鄂陵湖湖泊面积分别增大74.6平方公里和117.4平方公里,湿地面积增加104平方公里,湖泊数量由原来的4077个增加到5050个。
随处可见的牦牛。
位于玛沁县大武镇三江源有机产业园区的果洛金草原有机牦牛肉加工有限公司,以经营牦牛肉、白藏羊肉的深加工为主,发展理念是就是绿色生态,公司累计扶持了4个乡7个村358户1095名贫困户。
位于甘德县江千乡政府驻地的雪山农牧业科技发展有限公司,是一家集野血牦牛养殖、有机饲草种植、有机肥加工、中藏药材、有机蔬菜种植为一体科技循环示范园区。该企业2018为全乡贫困户提供了60个就业岗位。记者们在该公司的温室大棚采访时,当地很多人感慨:海拔4000米的地方种出了西瓜,这可是甘德第一瓜啊!
甘德县,海拔4000米的地方种出的西瓜。
金草原和雪山牧业,看中的都是雪域高原上自由自在散养的牦牛、藏羊和独特的高原草地高原气候孕育的高原绿色产业产品,这是绿色带来的商机和品牌。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果洛州一大批肉牛羊养殖基地、奶牛养殖基地、饲草基地陆续建成,班玛藏雪茶、“玛多藏羊”“果洛蕨麻”等品牌农畜产品带动生态农牧业向纵深发展。
围绕“江河源”这个最大定位,果洛州近五年来累计投资66亿元实施重大生态保护修复和城乡卫生整治工程,发放近20亿元生态直补资金惠及14万牧民,投资50多亿元改善贫困地区的水电路和通讯等基础条件,有的县无明显夏季全年供暖,实施异地搬迁、美丽乡村、人畜饮水、国家电网、光伏电站、通讯塔、通村公路建设,曾经“与世隔绝”的很多村子现如今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果洛州实现了城乡面貌改善、群众增收、生态保护多赢,确保了“一江清水向东流”。
一路行,黄河一路相随,严格的环境保护措施保障了一江清水向东流。
生态潜力转化为绿色价值,果洛州生态文化旅游全面发展。立足“中国格萨尔文化之乡”的独特品牌优势和年保玉则、黄河源头、阿尼玛卿雪山、玛可河原始森林等生态资源,果洛州先后打造了2个4A级景区、15个3A级景区、2处国家级地质公园,《格萨尔文化(果洛)生态保护实验区总体规划》正式获批并全面启动,班玛红军沟景区被评为全国红色旅游经典景区和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红色旅游和绿色发展良性互促,果洛州生态环境和牧民收入实现了良性循环。
金色果洛
↓↓↓
灿烂的民族文化
多彩的民族宝藏
像一张张亮丽的名片递向远方
像一条条多彩的哈达铺向未来
一路行来,清清的河水、五色的风幡随处可见。
6月13日,记者在班玛县了解到,该县正在着力打造三大扶贫产业园区。金色文化扶贫产业园以藏民俗文化元素为基础,汇集唐卡绘制、黑陶、木雕和银器加工,是体现藏民俗文化的民间艺术手工艺扶贫产业园区。绿色农林扶贫产业园主要以班玛藏雪茶产业为龙头,辐射带动当地林下经济。红色旅游扶贫产业园借助班玛独特的红色旅游资源,发展生态旅游经济。借助“三色”产业园,班玛县辐射带动全县6000余名建档立卡贫困人口脱贫致富。
玛多县,宏伟壮观的岭·格萨尔文化博览园。
藏族英雄史诗《格萨尔王传》是世界上迄今发现的史诗中演唱篇幅最长的英雄史诗,果洛是格萨尔的重要发源地之一。在果洛,除了唐卡制作,在乡村、学校等地,格萨尔文化也到处可见。
1980年成立的班玛县江日堂乡格萨尔艺术团是民间藏戏艺术团,现有编导演职人员60余人。他们将安多锅庄、弹唱、说唱、山歌等融入到藏戏《文成公主》《松赞干布》《目拉热巴传》《虎狮合臂》等,还把英雄史诗《格萨尔王》之《赛马称王》等搬上民间演出的舞台,每逢元旦、藏历新年等节日巡回演出,同时培养民间传统文化及格萨尔文化传承学生640余人。
甘德县有建筑面积1600平方米的格萨尔文化艺术研究院,玛多县有宏伟壮观的岭·格萨尔文化博览园。站在岭·格萨尔文化博览园最高处,可以俯瞰玛多县城。该博览园以英雄史诗《格萨尔王传》为主题,挖掘史诗中脍炙人口的故事情节,用格萨尔坐像、神箭、珠姆王后的铜像等展示了英雄格萨尔的生平。
除了史诗传说,果洛州还有众多历史悠久的寺院,位于达日县城西北约19公里处、总占地面积9000亩的查朗寺,是达日县境内规模和影响最大的寺院,也是果洛和平解放的基地,是果洛州第一面五星红旗升起的地方。
在查朗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陈列的珍贵历史资料,真实展现了在党的领导下果洛和平解放的光辉历史和党的民族政策光辉照耀下果洛的发展变化。
6月16日,在果洛州藏医院,藏医曾经用过的手术工具、医院医药人员自采的各类藏药、一册册装帧精美的藏医学古籍文献令记者们赞叹不已。
果洛州地处青藏高原腹地、黄河源头,具有显著的高寒缺氧、气温低、光辐射强等典型的高原大陆性气候特点。成立于1980年的果洛州藏医院从建院初期的帐篷医院发展到现如今集藏医医疗、科研、教育、文化和预防保健为一体的综合性二级甲等藏医医院,设有高原性心脏病科、药浴科、外治科、妇儿科、肝胆科等16个科室,在藏药研发、古籍文献整理等方面获得州级以上荣誉奖项近200项。他们先后研发了367种藏医药制剂,其中5种传统优良方剂取得了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批准文号,有103种制剂取得省级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制剂批准文号。藏医藏药,是果洛州的一张亮丽名片。
果洛州藏医院的医药典籍整理保护工作令人惊叹。
班玛也是三江源核心保护区,有青海省最大的原始森林,素有“三江源小江南”的美誉。6月13日,记者们来到了有2000多年历史的班玛县灯塔乡班前村。玛可河畔的班前村风景如画、藏式碉楼林立,有的已经有800年历史了,2013年班前村被住建部评选为“中国历史文化名村”,2018年,班前村又入选“中国最美村镇”名单。村支书尕玛求说:“现在村里种植的藏茶卖得不错,很多藏家驿站也经营得不错,这是文化带来的效益。”
玛多县有“两湖一河一碑”和三张“名片”的景观资源优势:“两湖一河一碑”是指扎陵湖、鄂陵湖、黄河及黄河源牛头纪念碑;三张“名片”是指“黄河之源”“千湖之县”“格萨尔赛马称王地”。这里有以藏族歌舞、服饰为代表的民族风情、民间文化,以绘画、雕刻、建筑为代表的藏传佛教文化,以格萨尔赛马称王、柏海迎亲为代表的历史文化,以莫格德哇遗址、传说中的珠姆王妃宫殿为代表的史前文化,这些呈多样性、独特性的民族文化像一张张亮丽的名片递向远方,像一条条多彩的哈达铺向未来。
果洛州很多县的名称都有着很好的寓意。在藏语里,久治的意思是团结,班玛的意思是莲花,达日的意思是水草丰美、地域辽阔,甘德的意思是吉祥安乐,这些名称都寄托着果洛人民美好的愿望。我们祝福果洛州这片土地永远欢乐祥和,祝福果洛州的各族人民永远扎西德勒。
静谧的雪山。
安宁的生活。
记者:李霞 刘春芳
编辑:宁佳欢
校对:钦柏
声明:内蒙古日报社融媒体原创稿件
转载请注明来源于《内蒙古日报》官方微信
留言跟帖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站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