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树草原美景。新华社记者李琳海摄
新华社西宁6月12日电(记者李琳海)“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示范省建设”启动大会11日在青海西宁举行,青海作为先行先试的示范省,将在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等方面探索和总结经验。
专家表示,建立以国家公园为主体自然保护地体系,对于有效保护中国重要自然生态系统、自然遗迹、自然景观和生物多样性发挥重要作用。这一举措也是中国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举措。
目前中国已建立各类自然保护地1.18万个,在保护生物多样性和维持生态安全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但仍然存在分类不科学、区域重叠等问题。
“该建设体系就是要按照各类保护地的重要程度,通过优化整合、分级管理,着力解决交叉重叠、保护空缺等问题,探索构建科学保护自然生态系统的长效机制。”国家林业和草原局党组书记、局长张建龙11日表示。
据了解,根据相关指导意见以及生态价值、保护强度高低,中国自然保护地分为国家公园、自然保护区、自然公园三大类,其中国家公园保护等级最高,在自然保护地体系中处于主体地位。
“建立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非常复杂,任务繁重,必须在试点成功的基础上稳步推进。作为生态大省,青海具备示范的先决条件。”张建龙说。
青海作为“三江之源”“中华水塔”,自然保护地类型齐全、数量众多、面积广阔,目前该省已建立各类自然保护地217处,面积25万平方公里,约占国土总面积的35%。
青海省委副书记、省长刘宁说,近年来青海始终坚持生态优先理念,全力推进三江源和祁连山两个国家公园体制试点工作,着力理顺自然资源所有权和行政管理权的关系,有力改变了“九龙治水”局面,切实解决了执法监管“碎片化”问题。
2005年起,中国政府先后启动实施《青海三江源自然保护区生态保护和建设总体规划》和《青海三江源生态保护和建设二期工程规划》。经过10余年努力,三江源地区生态退化趋势得到有效遏制。2016年,中国首个国家公园体制试点在三江源地区设立,总面积12.31万平方公里,占三江源面积的31.16%。
科研工作者在玉树用红外相机拍摄到的雪豹。(玉树州杂多县政府供图)
2017年5月,国务院批准青海省祁连山山水林田湖草生态保护修复工程纳入全国试点。2017年6月,中央深改组审议通过了《祁连山国家公园体制试点方案》。
这些制度建设为加强祁连山生态保护修复,实现山水林田湖草整体保护和中国生态文明建设提供了保障。
如今的三江源和青海祁连山腹地天蓝水清,世代生活在这里的牧民分享着“生态红利”,这里也成了藏羚羊、雪豹、黑颈鹤、藏野驴等多种珍稀动物的栖息地。
青海省林草局局长李晓南说,示范省建设是探索以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为导向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抓手,今后政府将始终严守资源消耗上限、环境质量底线和生态保护红线,着力提档升级绿色发展方式。
“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建设是一项全新的探索,青海作为先行先试的示范省,要为引领中国自然保护地事业高质量发展,更好地推动生态文明和美丽中国建设。”张建龙说。
根据建设目标,到2020年,中国将完成自然保护地勘界立标,制定自然保护地内建设项目分类清单,构建统一的自然保护地分类分级管理体制;到2035年,显著提高自然保护地管理效能和生态产品供给能力,全面建成中国特色自然保护地体系。
留言跟帖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站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