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注册 西北网欢迎您!在西行的路上寻找最纯真的自己
当前位置:首页 > 西行百科 > 

山宗·水源·路之冲——“一带一路”中的青海

作者:中国乡趣网 时间:2019-12-25 12:18:13 浏览量:

山宗·水源·路之冲——“一带一路”中的青海

山宗·水源·路之冲——“一带一路”中的青海

山宗·水源·路之冲——“一带一路”中的青海

山宗·水源·路之冲——“一带一路”中的青海

山宗·水源·路之冲——“一带一路”中的青海

第二部分汉风羌道

秦汉时期,匈奴崛起于北方草原,在冒顿单于时期“破东胡,走月氏,威震百蛮,臣服诸羌”,青海羌人和西域羌人成为匈奴进攻汉王朝的辅助力量。到汉武帝时期,西汉开始“北却匈奴,西逐诸羌”。汉昭帝时,西汉设置金城郡,自此青海东部正式纳入中央管理的郡县体制。东汉时期则从金城郡中析置西平郡(今西宁市),进一步巩固了汉王朝的西部边疆。正是在此历史阶段,青海羌中道成为连通东西的交通要道,与靠北的道路共同组成了沙漠丝绸之路。

为联合西北各民族共同抗击匈奴,张骞两次奉汉武帝命令出使西域,打通了中原通往西域的通道,使天山南北与内地首次连成一个整体。这段历史被司马迁形象地称作“张骞凿空”,这条通道就是后世闻名的“丝绸之路”。虽然没有实现最初的军事目的,但丝绸之路上使者相望,商旅不绝,促进了汉族和少数民族文化交融,沟通了中原和西域的政治、经济、文化交流,对后来东西方文明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汉初,匈奴与羌人遥相呼应,形成对汉朝的半包围,经常发动掠夺人口和财富的战争。张骞向汉武帝建议“厚币赂乌孙,招以益东,居故浑邪之地,与汉结昆弟,其势宜听,听则是断匈奴右臂”。在长期的韬光养晦后,汉朝发动了对匈奴的反击战争。骠骑将军霍去病率领汉军进行的西路作战三次重创匈奴,在今甘肃兰州以西一带沿祁连山至罗布泊,空无匈奴。随后,汉朝陆续设置了敦煌、酒泉、张掖、武威四郡,隔断了匈奴与羌人的联系,迫使羌人退出湟水沿岸地区,难以北进。

军司马印

汉代

高2.5厘米,底长2.6厘米,宽2.6厘米

海东市乐都区蒲家墩出土

青海省博物馆藏

铜质,方形,桥形钮,印面阴刻篆书“军司马印”四字。军司马为部曲官职中的一级,按汉代军职,司马在军队中秩级悬殊。《周礼·夏官》谓汉有军司马,为大将军属官,大将军营分为五部分,每部分有校尉一人,秩比二千石,军司马一人,秩比千石,不置校尉之部,单设军司马一人。

星云乳钉纹铜镜

汉代

直径15厘米,厚0.6厘米

青海省博物馆藏

连峰钮,钮座外为内向十六连弧纹,主题纹饰为小乳钉,其形状很像天文星象图,古习称星云纹。图案分为四组,其间有乳钉九枚,乳钉外围以连珠纹分割。边缘亦作内向十六连弧纹,与钮座外的连弧纹相对应。

铜羽人连枝灯顶部构件

东汉末至魏晋

高19.4厘米,宽6.8厘米

西宁市陶家寨汉晋墓出土

青海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藏

羽人连枝灯顶部构件作飞升状,扁体,束腰。头戴高山冠,右侧目,面部锈蚀不清。两臂上举,双手叠交于头顶,臂膀外侧各有四羽。下肢微侧屈,两侧各有四羽,两足跟接一圆形銎。上身与下身分段制作,铆接而成。

银壶

东汉

高16.2厘米,口径7厘米

西宁市大通县上孙家寨汉晋墓出土

国家博物馆藏

口、腹、底部饰三组错金纹,腹部饰六朵不同形状的花朵。此为希腊化帕提亚装饰风格的银壶,器物的制作工艺和装饰风格沿东西方的商贸路线向东传播而来,其器形应是为了适合其间某个民族或使用者的习惯而作了相应的改制,器物的主人可能是匈奴别部卢水胡。

推荐美食

留言跟帖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站立场)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