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注册 西北网欢迎您!在西行的路上寻找最纯真的自己
当前位置:首页 > 西行百科 > 

六世达赖喇嘛仓央嘉措缘何能写“情诗”?

作者:中国西藏网 时间:2019-12-27 12:43:56 浏览量:

六世达赖喇嘛仓央嘉措缘何能写“情诗”?

提起仓央嘉措,大家可能并不陌生,甚至能随口吟诵几句他的诗。“世间安得双全法,不负如来不负卿”,“你见,或者不见我,我就在那里,不悲不喜。你念,或者不念我,情就在那里,不来不去。你爱,或者不爱我,爱就在那里,不增不减……”,“第一最好不相见,如此便可不相恋。第二最好不相知,如此便可不相思。第三最好不相伴,如此便可不相欠……”,这些脍炙人口的名句诉说了多少人世间的情感冷暖,又曾在多少人的心中激起涟漪,久久回荡。

然而作为一位出家的达赖喇嘛,就如同我们正常理解的,应遵循严苛的清规戒律,却为何能写出缠绵悱恻的“情诗”?

他本是多情之人,这与其早年生活密切相关。1683年,仓央嘉措出生在藏南的一户信奉藏传佛教宁玛派红教的农奴家庭,自幼就随母亲劳动。1697年,他被选定为五世达赖的“转世灵童”,而当时他已14岁。这14年的乡村生活,让他亲密接触了美丽的大自然、普通的尘世生活和俗世情感,丰富的体验孕育着多情的灵感,为其之后的诗歌写作提供了生动的素材。

他本是向往自由之人,奈何一朝入住布达拉宫,便注定了此生的羁羁绊绊。从一个平凡的农奴家庭到清净庄严的布达拉宫,仓央嘉措的人生发生了重大变化。在布达拉宫,他受到严格监督学经修道,即使在庭院散心,也有年老的经师亦步亦趋地跟随着他,恳求他继续学经,生怕被第巴责骂(在藏语里,第巴是指由达赖任命、管理卫藏行政事务的最高官员,俗称“藏王”,类似于摄政王的角色)。而且仓央嘉措出身红教家庭,红教教规并不禁止僧侣娶妻生子,而黄教则严禁僧侣接近女色,更不能结婚成家。怀有一颗向往凡间率性自由的心,却身经种种清规戒律繁文缛节,仓央嘉措难以适应,多情的心矛盾而挣扎。

他本是思想独立之人,却在高压的政治环境下备受禁锢。早在1682年(康熙二十一年)的时候,在刚刚重建竣工的布达拉宫里,五世达赖罗桑嘉措就已圆寂。但他的亲信弟子桑杰嘉措,为了继续利用五世达赖的权威掌管藏传佛教格鲁派(黄教)事务,秘不发丧,向外界宣布,达赖喇嘛已“入定”,进行无限期的修行,静居高阁,不见来人,一切事务均由“第巴”负责处理,当时的第巴就是桑杰嘉措。仓央嘉措被选定为“转世灵童”时,第巴独掌大权已久。所以他虽有达赖喇嘛之名,却并无实权,只能作为傀儡存在。事业与生活的双重禁锢让仓央嘉措内心抑郁,但他没有妥协于清规戒律,而是更加彻底地投入对平凡人世的体验,这既出于他对自由与爱情的向往,也是他对强加的戒律和权谋的故意反叛。就像他那首著名的诗歌写的:“住进布达拉宫,我是雪域最大的王。流浪在拉萨街头,我是世间最美的情郎。”任何羁绊都束缚不了“诗与远方”。

曲折的人生际遇让这个思想独立、热爱自由的多情之人投入了诗歌的怀抱,用诗歌诉说向往与思念,历数感悟与哲理,却也成就了仓央嘉措的奇妙人生。就连他最后的归宿,也扑朔迷离,众说纷纭。或于被废后押解途中,在青海湖滨圆寂,或舍名弃位,四处流浪。

而他的“情诗”却穿越时间的迷霾,一直走到了我们的心里。关于他的诗,有人说是对爱情的向往,有人说是对自由的渴望,也有人说只是问佛的道法。但无论如何定位,他的诗歌都无可否认地蕴含着最朴素、最纯洁的情感与智慧,拉近了活佛与凡人的距离,引起一代又一代人的共鸣。那种真挚的通透,不是所有佛僧都够达到的。

而我们作为普通人,就将他的诗当情诗来读吧,不论我们心中的“爱人”是谁。诚如他问佛:“如果遇到了可以爱的人,却又怕不能把握该怎么办?佛曰:留人间多少爱,迎浮世千重变。和有情人,做快乐事,别问是劫是缘。”

(责编:范凡)

推荐美食

留言跟帖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站立场)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