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 扎西德勒 CHARU
据传这是一顶160岁的黑帐篷,它叫做牧雅黑帐篷,属于青海湖东畔一个叫做牧雅的部落。它陪伴五代牧人直到终老,不知曾经有多少双手将它修补过。牧雅的族人历经生死逃亡,颠沛流离100多年,却始终没有丢弃它,一代代小心翼翼的将它保存下来。今年夏天34年未曾被搭起的黑帐篷,又被族人们一针一线的修补起来,再次搭建在牧雅部落家乡的草原上。
让我们聆听部落族人扎西德勒的讲述:
若要讲述牧雅黑帐篷的故事,就需追溯到160年前的牧雅部落。牧雅(藏文དམེ་སྔགས།)是部落的名称,我们是在1853年从热贡绒务隆曲(藏文རོང་བོ་བློན་ཆོས།)迁徙到现在的青海湖牧雅村。
老照片来自网络
160岁的黑帐篷,一个部落生死存亡的回忆
当时,牧雅部落因与其他部落发生矛盾,部落头人诺西被杀了,因此部落内部商讨决定要离开热贡。我们的部落很小,当时只有7户人家,一位长者提出要迁徙到青海湖畔,因为当时的青海湖是无人区,水草好,也是一处圣地。因此我们部落就暂时迁徙到青海湖东边一个叫“热莫”(藏文རིག་སྨོན།)的地方。“热”是看见,而“莫”是向往和赞美。牧雅黑帐篷当时随着部落的迁徙,从热贡传承下来,至今有160多年的历史,被族人一代代修补,小心翼翼的保存下来。
帐篷布的编织方式
部落首领与乡亲们一起亲手编织的黑帐篷
据老人说,这顶黑帐篷是由部落头人诺西与乡亲们一起亲手为他的大儿子(名叫娘加先)专门制作的。游牧的藏族人有个习俗,若儿子结婚分家时就要制作新的黑帐篷,因此部落首领的大儿子娘加先是牧雅黑帐篷的第一位主人。牧雅黑帐篷是我们部落的先辈们用勤劳的双手创作出来的,它编织着我们对先祖的回忆,也记载着部落的流离与变迁。
终生守护牧雅黑帐篷的老阿妈亚郭
千山万水,颠沛流离100年,却不曾舍弃
牧雅黑帐篷到我这一代,由老阿妈亚郭保存下来。老阿妈亚郭今年已经84岁,是部落里年龄最大的女性,她与已经去世的丈夫将牧雅黑帐篷悉心守护了一辈子。由于老阿妈的身体状况,她已经很难阐述清楚部落经历过的变迁、那些遥远的年代以及历史人物。
历经一次次修补的牧雅黑帐篷
我们只知道黑帐篷与部落一起经历了艰苦岁月,甚至在生死存亡的危险时期,与祖先们一起穿越了千山万水。这只有7户人的小小部落,为何在生死攸关的情况下,颠沛流离了100年,却依然不忍舍去的这顶黑帐篷?或许是为了纪念受人尊敬的部落头人诺西,因为帐篷是他带领族人亲手制作的?这段迷一般的历史我们已无法知晓。只知道有五代人曾经生活在牧雅黑帐篷里,风霜雨雪的岁月,它为族人遮挡风寒,营造着温暖的家。
牧雅部落如今安居的草原
牧雅部落的解体
1964年牧雅部落终于在青海湖东岸安顿下来,过上了平静的游牧生活。1853年至1964年之间,因为各个部落之间的矛盾,他们没有找到一片可长期驻扎的地方,一百多年来一直在各地迁徙,可想而知这段期间族人遭受了极大的苦难,却没有因此而分离解体。
历经风雨而变色的黑帐篷布
之后的年代由于众所周知的历史原因,牧雅游牧部落解体了,传统的游牧文化也受到了重创。再后来实行草场承包制,青海湖地区的游牧部落进一步被分化,大部分牧人定居下来,轮牧的范围缩小,黑帐篷也因此逐渐退役了。传统的牧人已经越来越少,这使整个牧雅部落原有的生活方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导致着人与人的关系、人与大自然的关系被弱化了。
三十年未曾搭起的黑帐篷,经过族人的细心修补,今年再次搭建在属于牧雅部落的草原上。
徘徊在另一个世界边缘的年轻牧人
近年,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人们也追求便捷的生活,工业化生产的帆布白帐篷与水泥房屋替代了千百年来伴随我们游牧的黑帐篷,曾经游牧灵魂的家,点缀在草原上一顶顶的黑牦牛帐篷,甚至连悠扬的牧歌也都随着时代而消逝。多数年轻人徘徊在另一个世界的边缘,甚至失去了母语,再也找不回草原的胸怀。
或许您会说,全世界都曾经这样发生过,“原始落后”必然会被“现代文明”所代替,但是否意味着我们就应该如此?我们不应该有所改变?
期待会有这一天,那些牧雅部落流浪在外的年轻人,还能回到自己祖先的牧场,找回作为一名游牧人的尊严。
牧雅部落的族人扎西德勒记述
作者:扎西德勒
三江源生态环境保护协会社区,自然资源共同管理项目负责人。
近5年三江源保护经验,曾跟随青海湖环保人士南加在青海湖普氏原羚公众教育基地义务工作。
曾多次赴北京、西安、成都、厦门、昆明等地,参与“2015年第四界EAC-CN年会暨倡导行动研讨会”、“西北农村发展学习网络工作坊”、“中国环境NGO法律能力建设项目”等环境知识培训,有较丰富的环境保护知识与社区工作经验。
迦入对扎西德勒的采访
为什么会想到收集牧雅黑帐篷的故事?
进入三江源保护协会后,扎多老师总会鼓励协会的年轻人:在家乡能保留下一个属于自己的牧场。因此2015年开始,我和一个朋友在家乡开始推动生态游学。主题叫:“来青海湖畔当一天的牧民。” 希望来到牧雅牧场的人们能够亲身体验我们部落的游牧方式, 了解本土文化,与牧人交心对话。
但是我们找不到一个合适的牧场,到处都是水泥的房屋与白色的帆布帐篷,每个家庭摆的都是从市场买来的生活用具。我就想到是否能重现一个牧雅部落的传统家庭?便从亲戚家借到了这顶历史悠久的黑帐篷。因为好奇开始挖掘黑帐篷的历史,才发现这顶黑帐篷与牧雅部落的历史息息相关。我意识到它的作用不仅是为了游客的体验,更承载着我们整个部落的回忆。
对藏地目前正在面临的游牧文化的消亡有着怎么样的想法?
很多牧民离开了草原之后,他们的语言,习俗、人际关系、意识和宗教信仰面临着彻底的改变。新一代牧民的孩子没有机会留在草原,从小学开始接受现代教育,留在城市打工,他们的观念完全与祖辈脱节。我认为牧人的孩子至少需要学习老祖宗传下来的语言,了解藏族的传统文化,亲近大自然。孩子是一个民族的根,需要基于本土的教育,这是藏族文化传承下来的关键。
为什么会选择从事环保行业?
受到叔叔南加(青海湖著名环保人)的影响,在一次活动上倾听了扎多老师、巴让老师和邱华绒吾老师等环保人讲课,他们对我启发非常大,从此改变了我的人生。随后我就跟随南加叔叔做些力所能及的环保工作,比如在青海湖边捡拾垃圾、保护普氏原羚和湟鱼,草原治沙等。
2013年9月1日,我幸运的加入到青海省三江源生态环境保护协会,在协会平台上在三江源地区从事民间环保事业的推动已经有五年了。
希望未来自己可以做些什么?
我时时刻刻的记着扎多老师曾跟我们说过一句话:“年轻人,除了关心自己的服饰发型,唱歌聊天之外,要时时关注家乡的父老乡亲们和那片土地的一切,因为那是你生命的来源和归宿。”这句话对我触动很大。我希望可以创建一个生态和谐、可持续的新型牧场模式。
我将会回到牧雅部落,回到自己的牧场,传承游牧文化,重建我们的家园,因为那是属于我的家,是我灵魂归属的地方。
留言跟帖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站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