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21年, 瑞典人安特生结束对河南渑池仰韶文化的发掘后,对仰韶彩陶与土库曼斯坦的安诺彩陶和乌克兰特里波列彩陶进行比较,认为仰韶、安诺、特里波列彩陶有许多相似之处。而且安特生认为中国仰韶彩陶是学习中亚和欧洲彩陶之后而兴起,由此提出了中国彩陶“西来”的观点。 这一说法提出后,中国彩陶的起源马上成为中外学术界共同关注的问题,毕竟这与中华文明起源有密切关系。
安特生
现在大家都知道中国的陶器产生、发展都是”Made in China“,但这一结论到底是如何得出?
时光回到100年前,也就是安特生发现仰韶彩陶的时间。
安特生认为如果仰韶彩陶“西来说”要成立, 那就一定会在中国的新疆、青海、甘肃等地留下传播痕迹。带着这种想法,从1923年开始,安特生花了两年时间调查甘青地区的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存,马家窑遗址是他此次调查中的重要发现。
安特生考察线路图
之后,安特生在甘青地区又发现了辛店、寺洼类型等遗址的相关文物,基于这些发现,安特生用类型学和古典进化理论对甘青地区的史前文化按照时间早晚进行分期:齐家期、仰韶期、马厂期、辛店期、寺洼期、沙井期。
上面的六期的顺序不是打错了,而是安特生心目中时间早晚就是这样,他认为齐家文化早于仰韶文化;而且安特生认为,没有图案的单色陶比彩陶出现的时间要早。
按照他这个排序,就出现了一个有意思的结果:
齐家文化在地域上,分布范围在甘青地区,时间上在仰韶文化之前,而他假想的齐家文化兴盛的时间,甘青地区已经出现彩陶,而仰韶还没有。
所以安特生认为,中国的彩陶是“西来”的。
齐家时期彩陶
安特生找到了不少证据,但推理的结果却不尽人意。跟他同时代的考古学家当然不能认同。为了学术、为了真相,中国老一辈的考古学家在动荡的社会背景下,开始了自己的努力。
1945年,夏鼐先生随西北科考团在西北地区做一些考古工作。夏鼐先生认为安特生对甘肃省定西市临洮县寺洼山的发掘比较粗糙,所以开始对临洮寺洼山遗址进行再发掘。1945年5月的时候,夏鼐先生在齐家文化墓葬的土中发现了仰韶时期彩陶片,夏鼐先生根据地层叠压、文物情况判定:
当齐家时期的人们在埋葬这些死者的时候,那些彩陶是已被使用、打碎了,碎片被扔在地上,所以被混起来填入了齐家时期的墓葬中。
这个发现非常重要,说明仰韶时期的彩陶比齐家时期要早,意味着仰韶文化所处的时代要早于齐家文化。
地层叠压打破示例
夏鼐先生利用考古地层学(特别是地层之间的相互打破、叠压关系)驳斥了安特生只利用考古类型学进行推论得出来的证据。考古地层学和考古类型学是考古学最核心的两种研究方法。
考古地层学,是借用地质地层学对地层的研究原理,在田野考古发掘中,科学地取得研究资料的方法。
地层示意图
中国最初熟练的运用考古地层学,是著名考古学家梁思永先生主持的河南安阳殷墟第四次考古发掘,他按照土质土色区分堆积,发现了著名的“后岗三叠层”。
“后岗三叠层”:仰韶文化、龙山文化与商文化的叠压关系,确认了仰韶文化早于龙山文化、龙山文化早于商文化的逻辑关系;也为后来厘清彩陶文化与黑陶文化的关系提供了地层上的直接证据。证明了史书记载的正确性。
展厅模拟地层中的陶片
仰韶文化在时间上早于齐家文化,这是推翻中国彩陶“西来说”的第一步。那第二步就是要证明中国的彩陶确实不是西来的。
一句话说着容易,但要它无懈可击,需要很多的证据做支撑,因此,考古学家在甘青地区、甚至新疆进行了多次发掘,得到了很多资料,考古学家在汇总、整理这些资料后得出:
中国的彩陶不仅不是“西来”,而且还“西渐”。
得出这个结论,马家窑文化四个类型遗址的发现,功不可没。
马家窑遗址模型
通过马家窑文化的四个类型,来看看彩陶如何“西渐”。
石岭下类型。1947年7月- 10月,裴文中先生在甘肃省渭河上游、临洮、临夏一带以及兰州附近进行考古调查,石岭下类型首次命名。在1987年出版的《裴文中史前考古学论文集》中,裴老先生如是说:
"武山西约2.5公里之石岭下,有一水沟自南来,入于渭河。沟之西岸,有残余之低台地(T1),有红色绳纹陶片....陶器多为鲜红色者,亦有澄黄色者,上绘简单之纹饰。"
石岭下典型部分遗址分布图
从图上可以看出石岭下类型考古遗存主要在今天甘肃省东部的庆阳市、平凉市、天水市。遗存比较丰富的主要包括武山傅家口、天水师赵村与西山坪、秦安大地湾这三处遗址,都属于陇东渭水上游,最西边差不多在兰州以西的永登(蓝色标记)。
马家窑类型。因1923年安特生首次在甘肃省定西市临洮县马家窑首次发现而得名。1945年,夏鼐先生发掘寺洼山遗址,认为:
"马家窑文化”就是安特生口中的“甘肃仰韶文化”
1947年,裴文中先生对渭河流域进行调查,将马家窑和寺洼山遗址出土的彩陶称为"马家窑式",视其为:
"洮河流域、仰韶时期且有地方性质之彩陶"
马家窑类型典型遗址分布图
从图上可以看出马家窑类型分布核心在陇中、陇东一带,遗址非常密集。马家窑类型的核心范围比石岭下类型更加偏西,已跨越天水、秦安一带。(从天水坐高铁到定西需要1个多小时,相距200多公里)。
除了核心范围,马家窑类型的影响南边已经到了长江流域的白龙江,西北边到了甘肃省的武威,最西边的边界,在图上用蓝色标记了出来,大概就是今天青海省的省会西宁这个地方。
关于西边边界,可以看看下面这件文物——舞蹈纹盆。
青海同德县宗日遗址出土
从类型学的角度来说,它的纹饰虽然不是波浪纹,但黑色圆点和波浪线这些基本元素都是马家窑类型的典型纹饰元素,只不过在这件器物上,它们组合变成了人物。
这件文物出自青海河湟盆地,说明马家窑类型最西已经到达今天的西宁附近。而且,和它同一时间,距离它不远,纹饰差不多的另一个舞蹈纹盆,现在收藏在中国国家博物馆的古代中国展厅,是中国禁止出国(境)展览的194件文物之一,可见在马家窑类型对青海东北部影响非常大。
青海省大通县上孙家寨墓地出土
半山类型。因安特生1923年首次在甘肃省广河临夏回族自治州的半山遗址发现而得名。广河到临洮的距离约60公里,核心范围比马家窑类型更加靠西。
半山类型典型遗址分布图
从图中可以看到,半山类型典型遗址的分布范围不是同心圆,以广河自治州为中西,西边范围更广。而且在今天甘肃省金昌市、武威市这些地方有不少半山类型的彩陶出土。
马厂类型。因首次在青海省马场塬遗址发现而得名。
马厂类型典型遗址分布图
只从核心发现地就可以看出,马厂类型分布范围更加偏西,在青海境内进一步扩展,很多青海地区出土的精美的彩陶都属于马厂类型,青海柳湾遗址和宗日遗址的就是非常好的证明。同时,马厂类型对白龙江、河西走廊地区的影响仍在继续。
1956年,安志敏先生指出,“甘肃仰韶文化"住地以临洮马家窑为代表,称为‘马家窑期’,葬地以甘青广通半山和青海政和马厂垣为代表,称为“半山期”和“马厂期”。
虽然一些学者指出安先生这句话中的“住地”“住地”表述不太准确,但从这句话中可以看到,在马家窑文化后两期,核心分布范围更加靠西,青海和河西走廊有大量的文化遗存。从下图就可以清楚的看到四个文化类型的核心分布。
马家窑文化四类型分布范围比较
中国的彩陶不仅不是“西来”,而且还有很明显的“西渐”趋势。这种“西渐”就是以马家窑文化的四期传播为核心来实现,体现了人们向西迁徙的趋势,生产力的发展、对环境的适应和改造能力变强,使得人们可以去往环境更加艰苦的地方生活。彩陶的起源和发展也不是西方学者认定的单源一线,而是在世界范围内多点起源,随着发展进一步促进不同地区的交流,形成了史前交流非常重要的“彩陶之路”。
1. 苏秉琦. 中国文明起源新探[M]. 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9.
2.杨建芳. 略论仰韶文化和马家窑文化的分期[J]. 考古学报,1962,(1).
3.石兴邦. 有关马家窑文化的一些问题[J]. 考古,1962,(6).
4.张学正,张朋川,郭德勇. 谈马家窑、半山、马厂类型的分期和相互关系[M]. 中国考古学会第一次年会论文集(1979),北京:文物出版社,1980.
5.杨芸芸.甘青地区马家窑文化发展与景观分布探索——基于气候、景观与文化的研究[D].兰州大学,2016.
阅读:
“00后”唐卡追梦人:传千年非遗 绘世间万象
(新春见闻)“00后”唐卡追梦人:传千年非遗 绘世间万象 中新社阿坝1月15日电 题:“00后”唐卡追梦人:传千年非遗 绘世间万象 中新社记者 贺劭清 安源 图为1月13日,在阿坝县“特果”唐卡艺术
甘孜:藏绣“编织”致富梦
甘孜:藏绣“编织”致富梦(新华社)仲春时节,花红柳绿、万物生长。在四川甘孜藏族自治州泸定县北部的沙湾
雕刻玛尼石的手工艺人不受约束,放飞自我?
大约在四千万年前,欧亚板块撞击的造山运动把原本是一片汪洋的特底斯古海变成了世界屋脊,千姿百态的阔岩与
中国特色老物件,在青海农村拍到 你见过这些物件吗?
青海是我的故乡,自小在牧区长大。青海人都知道,青海除了城镇以外,还分为农村、牧区两个部分照片里的东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