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叮叮叮、当当当”,在锤子、錾子的敲敲打打下,冰冷的白银似乎被赋予了生命,一件件栩栩如生的银质手工艺品在他们手中诞生。正值高原冬季农闲时节,青海省西宁市湟中区鲁沙尔镇阳坡村银匠王富邦的工作室里,银铜器特有的敲击声此起彼伏,银匠张军正在埋头对手中银器精雕细琢。
湟中银铜器制作鎏金技艺距今已有300多年的历史,主要以家庭手工作坊为主,图案新颖活泼,做工精细、巧妙精湛,具有浓郁的地域特色和很好的收藏价值。
阳坡村在全国银铜器制作鎏金技艺方面闻名全国。长久以来,银铜器加工行业流传有“青海银铜器看湟中,湟中银铜器看阳坡”的美誉。多年来,制作的银铜像、器具等产品远销国内外。金银铜器手工制作年产值在一亿元左右,全村40%的村民靠这门手艺发家致富。
多年前,阳坡村许多村民在塔尔寺老街里开手工作坊,当时,一整条街都是制作银铜器的,小到精美的戒指,大到几十米高的鎏金铜佛像,匠人们小锤子敲得叮叮当当,游客和客商熙熙攘攘。
近年来,随着城市化改造等多种因素,银铜器老街已退出历史舞台。而退出的是作坊,换回的是今日鲁沙尔镇民族手工艺品加工产业基地,阳坡村也进入新发展阶段,传承百年的银铜器制作鎏金技艺如今焕发新面貌。
在阳坡村,踏着冬日的暖阳,穿梭在阳坡村产业基地一座座独栋的工作室里,看到的是更加专业和新颖的产品设计款式。湟中暖锅、金银生活装饰用品……琳琅满目,美不胜收。铜器比较大,讲究造型恢宏气派,而金银制品则最考验匠人的手艺,需要精致美观和独特。在匠人张军手里,手腕翻转间头发丝一样细的线条在银器上用錾子一气呵成精美的图形。
流传300多年的老手艺,逐渐焕发出新的时代气息。
具有“锅王”之称的李发龙,坐在自家工作室里面的小院里,手拿小锤敲敲打打,一个个湟中小暖锅的紫铜手柄环就做成了,“我们刚开始时,为了吃饭学的这门手艺,现在看来是学对了”。李发龙高兴的是工作室所在的产业基地得到地方政府支持。一期1990万元投资的产业园,后续还有二期三期等项目,当地在下一盘银铜器文化旅游加餐饮住宿的棋。
在湟中区政府和文旅主管部门支持下,鲁沙尔镇阳坡村股份经济合作社于2019年3月成立,担任合作社理事长的王富邦告诉记者:“现在村里120多户300多人都拥有银铜器制作鎏金技艺,以前大家单打独斗,形不成合力,现在我们合作社注册了‘艺河湟’品牌,准备汇聚湟中区所有的银铜器匠人抱团打造共同的品牌。”
湟中区文体旅游局局长李玉寿对于湟中区文旅产业发展信心满满,一见面就跟记者聊起银铜器在全区文化产业中的地位,湟中区每年文化产业产值是11.6亿元,其中银铜器一项贡献就达到6个多亿。
走进产业基地的展览馆,映入眼帘的是一座设计独特、工艺精湛的湟中特大暖锅,口径为201.9厘米,寓意制作于2019年。这个湟中特大暖锅是以阳坡村银铜器匠人为主,72名湟中工匠参与制作,用时70天完成的,以此纪念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暖锅使用铜材、钢材、银料、锡、黄金,还镶嵌有昆仑玉、绿松石、珊瑚等多种宝石,采用了湟中银铜器及鎏金技艺几乎所有传统工艺,总重量约1.2吨,是湟中银铜器的代表性工艺品之一。
特大湟中暖锅外形遵循了传统暖锅的功能和造型,既好看还实用。2019年7月12日,青海省西宁市湟中区第三届民间文化艺术节暨暖锅美食节在该县宗喀驿举行。当天,几万人看着壮观的特大暖锅,一场热气腾腾的“暖锅美食节”圈粉无数。
李玉寿介绍,近几年湟中特大暖锅曾在南京、北京等多个旅游名地参展。从这座湟中特大暖锅身上,国人领略到湟中银铜匠人们精湛的手艺,也预见湟中文化、旅游产业发展的美好未来。(经济日报记者 马玉宏 石 晶)
来源:经济日报
阅读:
热贡文化:打造青海省生态保护实验区“文化样本”
2008年8月,黄南藏族自治州被批准设立国家级热贡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以来,通过拓宽传承渠道,规范项目传承,培育文化品牌等举措,使热贡文化知名度得到快速提升,打造了我省生态保护实验区的“文化样本”。这是
青海唐卡亮相香港 庆祝香港回归22周年
新华社香港6月30日电(记者丁梓懿)一张张特色照片,一幅幅精美唐卡,一件件精巧民族工艺品……为庆祝新中国成立70周年暨香港回归祖国22周年,香港各界庆典委员会30日在香港中央图书馆举行“青海唐卡绘画艺
我省柳湾彩陶博物馆省内巡展
青海新闻网讯 近日,柳湾彩陶博物馆将省内巡展的107件文物运至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民族博物馆,于7月
藏香入世
藏香起源于藏地先民的祭祀,佛教盛行时成为必备品,对于内地人来说,2002年非典、2003年禽流感带来的集体性恐慌,加大了藏香在藏区之外的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