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西北特产网工艺特产产地青海盘绣濒临失传,传承人李奶奶宁愿去做清洁工,哀叹后继乏人

青海盘绣濒临失传,传承人李奶奶宁愿去做清洁工,哀叹后继乏人

编辑:青唐小将军 时间:2021-08-22 22:43:56 来源:西北特产网

今天是一年一度的三八女神节,很多们都在记录身边的女性,为她们拍照,为她们点赞,昨天我写了重庆潼南的一群女性志愿者,今天我来写写青海互助土族自治县的一位老奶奶,这位老奶奶既普通,又特殊,普通的是他是当地一家医院的清洁工,白天要去医院上班,在外人看来就像邻家奶奶一样普通;特殊的是,她还有另外一个身份,那就是土族的盘绣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

老奶奶是土族人,名字叫李安言索,家住在一个名为北庄古堡的明代古堡,这是一个免费开放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当然知道这个古堡的人并不多,如果我们不是来要李奶奶的家里,也根本找不到,连地图上都没有标注,很多当地人都不知道,古城堡位于互助县的五十镇,外观看上去并不宏伟,甚至有些破败,但在城门的右下方立有一块黑色的石碑,上书“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青海明长城—互助段北庄古城堡”,表明了它身份不简单,名符其实的国保级单位。

穿过古堡的门楼是通往李奶奶家的必经之路,门前和过庭的路面一律由青石铺就。穿过门楼,又是一段小路,两侧土墙的根部皆由石基砌成,向里走约数十米,眼前豁然开朗,一栋新建不久的家庙建筑出现在我们面前。据李奶奶说,历史上战乱频繁的年代,互助地区土匪横行,社会动荡,由于北庄村处于交通要道,时常遭到土匪的骚扰,为了预防匪患,村民们才修建了这座古堡。老人们还说,古堡修成后,曾多次遭遇土匪的进攻,可终因城堡坚不可破徒劳而返。堡里现在仅有住有几户人家,李家言索老奶奶便是其中之一,虽然并没有作为景区对外宣传,但这座古堡还是吸引了一些人的眼球,先后有《扎西的长征》和《走出大山的刘让贤》等影视作品将此作为外景地,但对于普通游客而言,却还养在深闺无人识,或许当地人也并不希望涌入太多的游客来破坏这里的宁静吧。

来到李奶奶家,这位外人眼中的清洁工立即角色转换,瞬间变成了盘绣领域的权威,滔滔不绝的为我们介绍起她的盘乡作品来,他说,盘绣是从她打小以来就跟家母亲、奶奶、阿䧅学习的民间技艺,小时候大家围坐在油灯旁,一边拉着家常一边做着针线,过不了几天小孩们就能穿上母亲做的盘绣衣服,说起来很有画面感,很是怀念的感觉。

她告诉我们,那时候,最隆重的要数给女孩子做盘绣嫁妆,得花费好长时间才能做出满意的一套,现在的手艺是小时候从母亲那里学来的。如今那种大伙坐在一起盘绣的氛围没有了,人们日常也不再穿手工做的衣服,因为价格贵,款式也没有市面上的衣服多,其实最担心的就是这方面了,人们不关注、不去做,慢慢地,便会把盘绣手艺淡忘掉。

民间有这样的担心,其实当地政府也很着急,万一这种民间艺术在我们自己这代人丢掉了,那就成了罪人了,于是在2006年,土族盘绣被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当地政府和文化馆也非常注重对土族盘绣技艺的保护和培养,相继成立了互助县刺绣行业协会,扶持了一些盘绣龙头企业,建立了盘绣培训基地,并借着互助县独特的山水和民俗风情旅游热,产品有了一定的市场,盘绣农户也能有些收入。

但是想法很丰满,现实却秀骨感,困难很快接腫而至,因为做盘绣妇女的技艺水平良莠不齐,很多人许久都没有做了,又没有统一的标准,所以她们自认为非常认真做出来的产品实际上却很粗糙,市场根本不认可,加上精加工设备的缺乏和培训农村妇女的资金限制,很难保证产品的良好包装和农户初级产品的质量,难以形成规模化、产业化。

在这些人当中,她是其中的佼佼者,她的作品获得了很多奖项,市级的、省级的、国家级的都有,而她也因此顺利成为该项民间艺术的非物质文化传承人。在李奶奶的家里,我们聊了很多,比如说她的名字为什么叫李安言索,她说她的名字来自于祖母,祖母在她出生时已经八十岁了,这在当时是少见的高寿,而“安”在土族语里就是“八十”的意思。

当我们问及她既然是非物质文化传承人,为什么还要去当清洁工?她却说“盘绣这种活很累人,对眼睛伤害大,但又换不回几个钱。 有的时候忙碌一个星期,所绣的东西还卖不到一百块钱,所以村里的很多妇女宁愿去站大脚,也不愿做盘绣,更别说年轻人,宁愿出去打工,也不想学”,说完一声叹息。

尽管如此,她还是表示无论有多辛苦,她都会继续坚持做下去,寻找愿意学习盘绣的人,将这门濒临失传的技艺传授给后人,否则愧对先辈,愧对传承。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