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凤英和她的剪纸作品
巧手剪出家乡美景
一把剪刀,一张红纸,手指翻飞便剪出各种造型。作为中国民间艺术之一,剪纸已经有上千年的历史。它栩栩如生的形象,精巧细致的剪裁,让传统文化跃然纸上。
山川河流、历史传说、民间故事、自然美景、民俗活动,在青海河湟剪纸技艺传承人王凤英手中,这些都是她创作的素材。
王凤英出生在海北藏族自治州的一个牧民家庭,小时候,她最大的爱好就是看母亲剪窗花,从八岁开始,王凤英便跟随母亲开始学习剪纸。一幅原创的剪纸,需要先用铅笔打底稿,勾勒出人物、风景的大样,看似不难操作,但每一步都容不得一点差错。
后来,村里每当嫁娶或者逢年过节,需要描花样、剪窗花时,村里的人都会来找王凤英。从祥龙瑞凤到祖国山河、人物典故,只要描个图案,王凤英都能以剪刀代笔,让它们成为活灵活现的艺术品。慢慢的,她的名声传开了。
“我没有上过专业美术班,对于剪纸的技艺来自于母亲的启蒙和后天的自学,在放牧时遇到好看的风景,我都会用心记下来,回去后剪出来。”王凤英回忆着往事,但手上的动作丝毫未被打乱,平静地剪着花边,学习剪纸的辛苦和喜悦都留在了一幅幅作品中。
剪纸技艺成为事业
王凤英最喜欢剪花鸟鱼虫,这些看似普通的事物,却都有一番讲究。在王凤英的剪纸作品中,每一个体验、纹路、细节,她都会一一仔细设计。
“你看,鸟的羽毛的间隔距离不能太疏也不能太密,哪根羽毛长一些,哪根羽毛短一些,都要在动手剪时丝毫无误。”王凤英拿起作品《孔雀牡丹》说。
多年来,她一边观察、体验生活,一边仔细琢磨,还虚心求教和拜访全国各地的专家和老师,在继承传统民间剪纸基础上,不断思索和创新,在剪纸中融入青海文化元素,并创作出许多既有浓郁民族色彩,又有自己独特个性的剪纸作品。
把剪纸发展成事业,是王凤英年轻时想也不曾想过的。2007年起,王凤英进入海晏县文化馆工作,在钻研剪纸艺术的同时,并担任剪纸培训教师,专注培养中小学生的剪纸兴趣。
这些年,王凤英带着她的剪纸技艺四处展演,让蕴含有青海文化的剪纸作品走出了青海,走向世界。王凤英的多幅作品入选“2004年新西兰·中国青海民间艺术展”,五幅作品被首都图书馆收藏,作品《岳家将——八大锤》被中国驻法文化中心收藏,还多次斩获国内外大奖。
用剪纸诉说文化传承
三十余年如一日的坚持,王凤英的剪纸手法已经非常娴熟。王凤英说,传统的剪纸花样几乎不用思考,拿起剪刀便信手拈来,后来她想用剪纸来讲述家乡的历史、文化,陆续创作了以青海景点、环湖赛为主题的系列剪纸,让更多人了解青海。
随着王凤英的作品被越来越多的人知晓,有很多收藏家慕名而来,她的剪纸作品更是远销法国、非洲等地,一幅幅带有浓厚青海元素的剪纸作品被传递到各地。
在她的带领下,河湟剪纸也逐步走向产业化发展的道路。以王凤英为代表的河湟剪纸中心,不仅在海晏县逐步发展成为文化产业示范园区,还带动了当地广大妇女通过剪纸走上致富的道路。
王凤英说,早些年喜欢并愿意做剪纸的人很多,现如今愿意做这些老手艺的人越来越少。在她看来,剪纸有剪纸的语言,剪纸是传统文化与精神创造的融合,剪纸的背后都蕴含着民俗性和仪式感。她希望能结合新时代的发展脉络,让剪纸艺术传承下去。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