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若杂纳(bai-ro-tsa-na ,旧译“毗卢遮那”,梵文含义为:“遍照光”)是三大译师(lo-tsaa-ba rgan gsum)之一。若杂纳是其中的一个。原先来自尼木县(snye-mo rdzong)的巴果尔家族(ba-gor),是预试七人之一。
他受戒后被派到印度求经,他很快就精通了梵文,使他的印度教师深感敬佩;他的尊号“白若杂纳”由此得来。后来,他因为受赤松德赞王后的迫害而被放逐到嘉绒地区(今马尔康县)。来到嘉绒之后,当地人对他过分的警惕,以为他是吐蕃王的间谍而把他投入青蛙坑,对他进行身心的摧残和折磨,但由于他已经修行得很深了,青蛙分泌的毒无效,他安然无恙的修行念经。他不凡的能力,坚决的意志,虔诚的心灵使嘉绒王为他倾倒,于是命令从青蛙坑里放他出来。从此以后,佛教开始传入嘉绒,白若杂纳积极的宏扬佛法,招收教徒,建立寺院。最后,吐蕃王后改邪归正,赤松德赞便邀请了白若杂纳回桑耶寺进行佛经翻译。
白若杂纳的修行洞(sgrub-phug)一直到现是藏传佛教徒的朝觐圣地,据说洞里留有他修行时的脚印和掌印。
阅读:
香港青年学画唐卡:描绘唐卡亦是一种修行
中新社青海同仁7月20日电 题:香港青年学画唐卡:描绘唐卡亦是一种修行 作者 孙睿 “磨布、磨颜料、画底稿、染色、开眼……每个步骤都很精细。唐卡不仅仅是一幅画,它是艺术品,也是一种正能量,更是修行的智
青藏高原上这些传承千年的古老技艺,此时它们却正在消失
随着互联网的快速发展,很多跟不上时代变化的事物将渐渐便会被淘汰、遗忘!日新月异的今天,当效率与经济成为事物的价值衡量标准之时,有些东西正在没落。千年之前,它们顺势而生,千年之后,虽然有人仍然坚守,但是
打开一扇青海民族民间艺术之窗
参展的226组件套精美的民族民间艺术品和现场少数民族服饰,为首都观众呈现了一幅青海多民族共存、多元文化融合的美丽画卷。 本报记者 莫昌伟 摄 “青海湖、塔尔寺,说起青海,脑海里不由得会冒出这两个词。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