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西北特产网工艺特产百科青绣产业绣出海东新名片

青绣产业绣出海东新名片

编辑:青唐小将军 时间:2021-09-15 11:35:59 来源:西北特产网

青绣历史悠久、种类丰富,民族特色浓郁,制作技艺精湛,是土族盘绣、藏绣、皮绣、撒拉族刺绣、回族刺绣、河湟刺绣等青海刺绣的总称,是青海各族刺绣艺人用灵巧的手指创造的最具代表性的文化符号。

土族盘绣在河湟大地具有悠久的历史,近年来,海东4万余名各民族刺绣艺人用一针一线绣出了对幸福生活的美好愿景,也绣出了海东乃至青海的“文化新名片”。

青绣产业如何凭实力出道?请听它的故事……

青绣产业绣出海东新名片

阿姑靠传统手艺挣大钱

40年绣龄的绣娘席金花

1980年,在海东市互助土族自治县丹麻镇索卜沟村里,15岁的席金花坐在炕头,看着自己的母亲飞针走线。不一会儿,一朵七彩的“太阳花”就展现在她的眼前。“妈妈,我也想学绣花。”跟所有土族姑娘一样,小席金花看着这土族世世代代传下来的手艺,上面精美的图案让她心生欢喜,想尽快拥有一幅自己绣的“太阳花”。“那你可得好好学。”母亲说罢,便从盘绣的用料到针法一步一步地教授起来。

母亲告诉她,土族盘绣艺术的用料十分考究,加工精细。盘绣要用黑色纯棉布做底料,面料选好后,根据需要裁剪,然后用浆糊糊3至5层。面料的裱糊层一律用纯棉布衬垫。绣法是两根绣针穿同色线,一针从绣布背面刺穿表面,另一针将刺向表面的针盘绕一圈后扎下,也就是所谓的“一针两线,上盘下拉”,布置成圆点、圈,如此延续,绣出的花纹似数不清的圈圈联缀在一起,成为美妙的画面。绣线色彩一般以三蓝、三红、三绿相搭配,运针细密均匀,绣出的图案融叠自然、紧凑大方。绣品色泽鲜明流畅、平整洗练,十分优美,给人以纯朴、柔和而高雅的感觉。

学了几个月,在母亲的悉心教导下,小席金花“出师”了,成为了一名技艺精湛的绣娘。

如今,有着40年绣龄的席金花,边做着盘绣,边回忆着过去。“那时候,我们只绣自己的前搭、腰带和大包,绣得多了,就送给自己的亲戚朋友,也没想过靠着这门手艺赚钱。”现在,跟她一样的一批绣娘们离开了田间地头、炕边、村口,将以前的两三种饰品发展为现在的几百种商品,靠这门手艺挣起了大钱。

青绣产业绣出海东新名片

要把青绣从深闺带向世界

青海素隆姑文化旅游产业开发有限公司董事长苏晓莉

1999年,下岗后的苏晓莉做起了服装生意,颇为成功。2012年的一天,她到西宁市办事,看见几个内地游客十分慷慨地购买当地民族特色手工艺品,心想:“家乡的土族盘绣那么特别、好看,没准也有市场呢。这样,乡亲们就不用再守着好手艺吃穷饭了!”

随后,苏晓莉放下服装生意,深入互助县各个山村寻找手艺高超的盘绣能手。“3年时间,我走访了120个村4000多名农户,大多数绣娘都在炕头上绣鞋垫和土族服饰上的装饰之类的绣品,这些都不适合市场。”苏晓莉说。

走了这一趟之后,苏晓莉还发现,绣娘们的生活条件并不是很好,家里连像样的家具都没有,绣娘们白天要下地干活,晚上要做家务,只有每天闲下来的时候才能绣绣花。她当即决定,要带她们一起创业,通过指尖上的“功夫”挣钱。

东沟乡大庄村贫困户米金花,就是苏晓莉看上的一位盘绣能手。长年累月繁重的农活,使米金花的一双手磨出了老茧,指关节也变了形,但她绣出的“太阳花”美得不可思议。苏晓莉觉得这些比江南的刺绣更美。

2015年,苏晓莉成立了自己的公司。上千名绣娘在村里加班加点制作绣品,苏晓莉则四处走访,在省内各大景区和各大酒店推销青绣绣品。

“这种绣花产品太传统了,游客们不会买的。”在某个景区,一家旅游纪念品店老板拒绝了苏晓莉的绣品。“试试吧,你看这些都是村里绣娘一针一线绣出来的,很有特色的。”苏晓莉连忙翻着手机里的绣品照片给老板看。功夫不负有心人。没过几天,老板兴奋地打来电话,让她多发点绣品过来。

“现在,景点里绣花的红色丝巾、纱裙等都成了游客们拍照必备的网红产品。”苏晓莉开心地说。

青绣产业绣出海东新名片

男绣工有个非遗传承梦

互助县东沟乡村民董成宝

在互助县东沟乡,几乎每一位妇女都会盘绣这门手艺,这是当地妇女的“标配”。不过近年来,随着盘绣产业的持续推广,一些男性也加入到这个行业。卡子村的董成宝,就是“青绣大军”中的一名男绣娘。

据董成宝介绍,自己的母亲麻长命姐也是一名绣娘,他上小学的时候,看到母亲坐在炕头一针一线地绣着鞋垫,瞬间就被鞋垫上五彩斑斓的图案所吸引,从此他便利用闲暇之余偷学起刺绣来。

“每当母亲在家绣花的时候,我就跑到母亲身边看针法,她去务农时,我就偷偷地将针线拿出来自己坐在炕上学着绣,渐渐地我也能绣一些色彩相对简单的图案了。”董成宝说。

成年后的他外出打工也没有忘记继续学习刺绣,他总是要在闲暇之余绣上两针。可是好景不长,自己偷学刺绣的事被母亲发现了,于是董成宝的母亲就劝说他让他放弃学习刺绣,今后找个工作养活自己。

“一开始,家里人都不同意,他们说刺绣都是妇女做的活,一个大男人,应该外出打工,做刺绣会被村里人嘲笑的。”董成宝回忆起当时,心情复杂。他表示,他非常喜欢土族刺绣,很想去尝试。

为了让自己的母亲打消顾虑,他将自己的绣品拿到了青海刺绣行业协会会长苏晓莉那里,苏晓莉在看了他的绣品后,对他百般赞赏。于是苏晓莉找到了麻长命姐,并鼓励她认可儿子的爱好,麻长命姐才渐渐接受。

目前,随着国家对文化产业的扶持,像董成宝一样的一批批优秀民间刺绣艺人逐渐脱颖而出,董成宝不仅把自己在儿时学到的土族传统刺绣技艺加以传承和发展,而且还带动了村上一大批家庭妇女加入到刺绣大军的行列中来。

董成宝表示,今后也将让自己的儿女学习土族刺绣,让这一非物质文化遗产一代代传承下去。

青绣产业绣出海东新名片

加入直播卖青绣

青绣企业员工麻长命姐

2019年11月23日晚,淘宝薇娅直播间开启了一场专门为青绣站台的公益售卖活动,各类绣品独特的创意,精细的做工及浓浓的高原民族特色,在短短两小时吸引了全国众多网友互动,更获得了712.1万元的直播收入。从那以后,“传统+线上”模式就成了青绣的销售常态。

56岁的麻长命姐也不甘落后,她也拿起手机加入到直播卖货的行列中来。在素隆姑公司展厅内,她一边唱着歌,一边展示着刺绣产品,吸引了众多游客和手工爱好者驻足观看。

她说:“我们不仅开设了刺绣产品专卖店和销售专柜,还延伸发展了网上购物渠道。现在只要打开手机,就能在网上下单,外地人尤其喜欢我们的绣品,经常来我的直播间询问和购买产品。闲暇之余,在家也能拿起手机直播,现在坐在炕头上就能挣到钱。”

除了销售方式的创新,绣品本身如何再创新,设计理念如何推陈出新,绣品与现代生活如何逐步融合,这些问题已经成为青绣发展中必须思考和努力的方向。麻长命姐和青海刺绣行业协会会长苏晓莉也一直在探索。她们表示,青绣品牌源于古老的文化传统,在未来产业发展上,可通过融入现代设计理念,将传统手工绣花和现代时尚相结合,优化多种生活元素。在保证刺绣产品高品质的基础上,在绣品上体现传统与现代化结合的特征和魅力,为消费者带来更好的生活享受。目前,已经研发出背包、丝巾、西服、枕头、胸针、手表等衍生产品,并已在国内外开设专柜和代销点,产品远销韩国、日本和东南亚市场。

在越来越多人的努力下,如今,青绣这门技艺已经从助力脱贫攻坚、振兴乡村经济的绿色手工产业转变为青海独具特色的“文化名片”,也正以自信的步伐走出家门,走向全国,飞向全世界。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