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社西宁6月27日电 题:青海“藏艺”传承不息:从民间“师带徒”到现代高校教育
中新社记者 张添福
“我爷爷的爷爷画唐卡,家里祖祖辈辈都在画。”藏族小伙南拉才让出生于青海省黄南藏族自治州同仁县热贡地区,当地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遗”热贡艺术发祥地。
热贡地区的一些传统村落,“家家有画师、户户画唐卡。”约摸十岁,南拉才让就跟同龄人一样,拿起了画笔。他说,“那时用铅笔学着在纸上打底稿……三四年后,开始在布上给唐卡勾线、染色、开眼……”
6月18日,西宁,青海民族大学艺术学院民族工艺美术(唐卡)班毕业生展示毕业作品。 中新社记者 张添福 摄
但与“师带徒”“父传子”的传统唐卡艺术传承路径不同,高中毕业时,南拉才让考入现代高校磨砺技法。今年,他将从青海民族大学艺术学院民族工艺美术(唐卡)班毕业,并签约老家的画院,将成为专业画师。
“老家画师的技法只靠口耳相传,”他说,在现代高校,除了理论课,空闲时间可以在画室画一整天也不觉得枯燥,“不仅要苦练绘画技法,更要钻研绘画理论,如唐卡的构图、线条、造像、设计制作等。”
爷爷青年时期的一幅唐卡作品,南拉才让一家视若珍宝。论画功,“科班出身”的南拉才让仍自愧不如。但令南拉才让满意的是,自己不仅擅长老家热贡地区勉塘派唐卡,而对钦则派、噶玛噶赤派等其它藏区的唐卡风格也略有了解。
6月18日,西宁,青海民族大学艺术学院民族工艺美术(唐卡)班毕业生分享唐卡绘画技巧。中新社记者 张添福 摄
南拉才让的同班同学谢智措毛,毕业作品《释迦三尊》就运用噶玛噶赤派的风格,其灵感来自大学时期的一次康巴藏区的游历,“我很喜欢这种风格,当时拍了很多唐卡照片来收藏。”
与昔日唐卡绘画“只传男不传女”不同,如今女画师也成为唐卡绘画一支重要的力量。南拉才让的女同学谢智措毛还继续报考西藏大学艺术学院的研究生。
“想再进一步深造,”擅长唐卡主佛静相绘画而非怒相的谢智措毛说,“想多学些理论,不仅是关于唐卡,还有油画、国画等,我都喜欢。”
谢智措毛初中时首次接触唐卡,选择《释迦三尊》主题,那时还未掌握唐卡绘画“度量经”的她,作品比例失调,而大学毕业时花了两个学期的毕业作品《释迦三尊》,算是自己的总结之作,“很明显,长进了不少。”
谢智措毛庆幸可以做自己喜欢的事,“未来,最大的想法,是有一间自己的工作室。”
青海民族大学艺术学院教授伯果说,过去,唐卡传承主要靠民间力量,如寺院艺僧和家庭父子等,现在,青海民族大学、西藏大学、西北民族大学等开设了唐卡专业,高校成为唐卡艺术传承一支不可忽视的力量。
“随着交流紧密,高校学子多方取法,唐卡毕业作品中,都可看出各个画派的风格。”伯果说,这为唐卡创作打开了另一扇门。
“热贡艺术形成了寺院、村落、家庭、传习中心、协会、学校多渠道培养‘非遗’传承人的格局。”黄南州热贡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管委会常务副主任赵显祥此前表示。
南拉才让、谢智措毛毕业离校在即,他们的师弟师妹们,已在热贡地区拜唐卡大师、访传统画院、绘见习作品。(完)
阅读:
青海省出台2020年文化旅游业工作要点 推进青绣非遗传承
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北京5月20日讯 青海省人民政府5月19日公开发布《青
万幅热贡唐卡集中亮相 挑战吉尼斯世界纪录
中新网青海新闻7月19日电(胡贵龙 李海麒 钟倩)7月19日上午,位于青海省黄南州同仁县吾屯村的热贡艺术创研基地大厅内,热贡唐卡千名艺人万幅作品展布展工作正在进行中。 图为一名艺人正在布展
茶卡盐湖爆红背后:4个月300万游客,每天造12吨垃圾,盐雕变泥坑
景区保安王成林第五次看到那个男人。“至少五次。”他嘀咕说。第一次是在今年5月,茶卡盐湖景区重新开放不到两周。那个穿着黑色紧腿裤花色外套,举着自拍杆的男人一下子就引起了他的注意
世界最大玛尼石经城里的放生牛
2月27日,玉树藏族自治州杂多县扎青乡地青村村民旺青才仁给救助的野生动物喂草。新华社记者 田文杰 摄 新华社西宁3月4日电(记者李琳海)一只黑白毛色相间的小牦牛泰然自若走在青海玉树新寨嘉那玛尼石经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