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南藏族自治州泽库县宁秀乡拉格日村牧民多杰才旦在合作社的牛棚里喂牛(2019年1月17日摄)。 新华社记者 张龙 摄
海南藏族自治州职业技术学校学生尕藏多杰(右)在课堂上制作掐丝唐卡(2019年3月12日摄)。 新华社记者 张龙 摄
在青海省果洛藏族自治州甘德县,合作社牧民在有机牧场内放牧(2015年9月14日摄)。新华社记者 吴刚 摄
2019年10月17日,是国家设立扶贫日的第六个年头,也是全省绝对贫困基本消除之年。最后冲刺阶段,近600万高原儿女决战决胜脱贫攻坚战,不胜不休,“一个也不能少”的誓言响彻天际。
青海省作为全国脱贫攻坚的主战场之一,省委省政府始终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引,深入学习贯彻总书记关于扶贫工作的重要论述,把脱贫攻坚作为头等大事和第一民生工程,举全省之力扎实推进各项任务,下“绣花功”,啃“硬骨头”,取得来之不易的成绩。
回首刚刚过去的这一年,我们聚焦“两不愁、三保障”,紧紧围绕贫困村退出、贫困人口脱贫的年度任务和脱贫成果巩固,着力抓统筹、抓精准、抓落实,脱贫攻坚各项工作有序推进,精准扶贫精准脱贫方略落地生根,脱贫攻坚交出了一份亮丽答卷。
这一年,全省上下紧扣“3+1”目标,按照“六个精准”“八个一批”和“十个专项行动方案”要求,着力在精准上做文章、在质量上严把关、在敢啃硬骨头上显担当、在“开药方”上深思考、在“拔穷根”上下苦功、在补短板上出实招、在激内力上抓转变、在转作风上求实效、在脱真贫真脱贫上看结果。截至2018年底,全省已有25个贫困县(市、区、行委)摘帽、1452个贫困村退出、净减贫44.3万人,贫困发生率下降到 2.5%。
今年,我省将脱贫攻坚重点放在“深度”地区,补短板、强弱项,重点打好稳定增收、基础设施、公共服务和特困群体四场攻坚战,确保剩余的17个贫困县全部摘帽、170个贫困村全部退出、7.7万贫困人口全部脱贫,确保年底实现全省绝对贫困“基本消除”。
脱贫攻坚,注定是镌刻在青海高原上的深深烙印。
聚焦最困难地方,加大攻坚力度
“去年我们搬下了山,住进漂亮的房子,还开办了农家乐,今年从5月份到10月份,基本上每天都有游客。”尖扎县昂拉乡德吉村加羊索南脸上泛着发自内心的喜悦:“这个屋子是政府补贴盖起来的,当时政府给我们补贴了9万元,我们自己拿出1万元。”这是易地搬迁带来的新生活。
海南藏族自治州共和县黑马河乡文巴村地处环湖地区,距离黑马河景区11公里,是欣赏青海湖日出的最佳地点。近年来,随着青海湖旅游的不断升温,“黑马河的日出”照亮了文巴村脱贫的希望。建档立卡贫困户吉周加说:“今年8月份我们村的旅游民宿酒店开始试营业,我在酒店上班不仅有了一份稳定的收入,还让我开阔了眼界。”这是产业扶贫描绘的好日子。
秋日的尕楞林场,山风习习,万亩松林,阵阵松涛。建设堂是一个藏在大山深处松林下的藏族村庄,夏吾才旦从小出生在这里,自幼放牧为生,是一名共产党员,也是一名贫困户。近年来实施“生态扶贫”帮扶措施,第一书记和支部书记多次动员,将他吸纳为护林员。这是生态扶贫铺就的脱贫新路子……
这是全省上下攻坚克难描绘的脱贫新画卷,这是高原儿女同心协力“干”出的脱贫新成果。
贫困原因复杂多样、贫困程度深、短板缺项多、脱贫攻坚战线长、成本高、难度大……回首四年前,那时的青海却是另一番模样。青海是集中连片特殊困难地区和国家扶贫开发重点县全覆盖、脱贫攻坚难度最大的省份之一。2015年经“两线合一”精准识别,全省共有42个贫困县(市、区、行委)、1622个贫困村、52万贫困人口,贫困发生率13.2%,高于全国7.5个百分点。“要以‘钉钉子’精神和‘绣花’功夫,坚决打赢脱贫攻坚这场硬仗,做到脱真贫、真脱贫!”对此,我省坚持“省负总责、市县抓落实”工作机制,以“双组长”制压实领导责任。构建了8名省委常委包“战区”,39名省级领导联点到县,“五级书记抓扶贫、全省上下齐攻坚”的格局。
在研究制定“1+8+10”脱贫攻坚政策体系基础上,坚持精准精准再精准、聚焦聚焦再聚焦,细化制定了“2+5+N”深度攻坚政策举措,聚焦全省15个深度贫困县、559个深度贫困村和24.1万深度贫困人口。
将年度新增财政扶贫资金的70%、对口援青资金的80%投入到深度贫困地区。坚持“小财政办大民生”,建立起了省级专项扶贫资金每年增长20%的投入保障机制……
脱贫攻坚入之愈深,其进愈难,但我们从未歇脚松劲。
扭住最急需解决的问题,补短板强弱项
从在牧区放羊到成为产业工人,扶贫产业园让泽库县宁秀乡宁秀村才让尕的生活有了全新改变。裁剪、锁边、缝制,经过十多天的培训,她已能熟练操作缝纫机了。
“现在我们夫妻俩一起来这里上班,每个月干得好的话能拿到四千元左右,还能学到一门手艺。因为这份工作,家里生活越来越好了,干劲也越来越足了。”走进泽库县县级扶贫产业园的诺克仔皮毛加工销售有限公司的缝纫室里,工人们正在埋头认真做藏服加工。
这样的生动事例,在全省各地的脱贫攻坚战场上随处可见。发展产业、易地搬迁、生态补偿……每一个贫困户脱贫、贫困村出列、贫困县摘帽都是一场需要拼搏的硬仗。
着力提升产业带动力。将中央和省级财政专项扶贫资金的68%用于产业扶贫,实现了全省39个贫困县(市、区)扶贫产业园、1622个贫困村互助发展资金、村级光伏扶贫项目、2456个有贫困人口的非贫困村村级集体经济扶持资金、44.3万有劳动能力的贫困人口到户产业扶持资金“五个全覆盖”,构建了到县、到村、到户的产业扶贫体系,带动脱贫36.6万人,人均增收800元以上。大力发展牦牛、青稞、枸杞、藜麦等特色产业,建成乡村旅游示范村208个,积极开办农牧家乐,带动贫困群众5.54万人。
着力强化教育、医疗、住房保障。坚持依法控辍保学,全省2.82万名适龄儿童重返校园,劝返率达到100%,受到教育部肯定,并在全国推广,全省义务教育巩固率达到96.85%;扎实推进健康扶贫“三个一批”行动,将大病集中救治扩大到30个病种,集中救治1.59万人,慢病签约服务5.72万人,重病兜底保障1.48万人次,救治率均达到98%以上。救治包虫病患者5909例,包虫病发病率下降到0.3%。贫困地区城乡居民医疗保险参保率达到95%以上,贫困群众住院综合报销比例达到90%以上;全省5.2万户、20万农牧民群众易地扶贫搬迁建设任务将于10月底全面完成。累计完成贫困农牧民危旧房改造5.4万户。
着力实现多途径就业。按照就近就便、不离乡不离土、能干会干的要求,采取“政府+培训机构+企业+贫困人口”模式,累计培训贫困群众9.79万人次,70%的受训人员找到了就业门路,稳定就业率达到60%以上;建设扶贫车间310个,解决就业岗位2.18万个,人均收入1500元左右,帮助贫困群众实现家门口稳定就业;安排4.99万贫困群众从事生态公益性管护工作,占全省建档立卡贫困户的31.2%,年均报酬2.16万元,直接带动贫困地区17.96万贫困人口脱贫,在一个战场上打赢增绿与增收和生态与生计两场攻坚战。
整合各方资源,汇聚攻坚合力
“自从有了南京的对口帮扶,村里的旅游产业发展起来了,来的人就越来越多,我们赚钱的路子也多了起来。”大通回族土族自治县朔北藏族乡东至沟村贫困户张永军在自家农家院忙得不亦乐乎。自2016年11月江苏省南京市雨花台区对口帮扶大通县以来,该县全力打造东西部扶贫协作升级版,紧紧围绕组织领导、人才交流、资金使用、产业合作、劳务协作、携手奔小康等六个方面,东西部扶贫协作向纵深推进。
“天冷了,这是我给你和妹妹买的棉鞋,你们试试大小合适不?”“血压最近稳定吗?上次给你们带的药作用怎么样?”“你们还有啥困难?”秋风瑟瑟,黄河上游水电开发有限责任公司扶贫办主任李强,拎着大包小包来到泽库县和日镇羊旗村,看望结对帮扶认亲的贫困户扎西加。扎西加的女儿卓玛吉一边笑容满面地接过李强送来的鞋、书包和药,一边感激地说着:“瓜正切。”(谢谢!)
这些都是省委省政府坚持自主脱贫与外部助力相结合,形成专项扶贫、行业扶贫、社会扶贫、援青扶贫“四位一体”大扶贫格局的生动画面。
2016年以来,东西部扶贫协作、中央定点扶贫和援青扶贫地区(部门)分别援助我省7.4亿元、7.02亿元和63.25亿元,重点用于产业扶贫、培训就业、教育医疗、基础设施建设等民生项目,有力助推了我省脱贫攻坚质量提升。
争取国际农发基金贷款7.13亿元,实施青海六盘山片区扶贫项目,惠及片区12.8万贫困人口。建立健全各级领导干部联点、定点帮扶、结对帮扶和“一联双帮三治”等工作机制,10.9万名党员干部与16万贫困户结对认亲,2500家省市县定点扶贫单位与1824个“三类村”建立了帮扶对子。
716家民营企业(异地商会)与887个贫困村建立了结对帮扶关系,三年累计投入各类帮扶资金14.5亿元。先后选派两批“第一书记”和扶贫干部1.49万人,投身到扶贫一线,明显提升了基层的攻坚能力。
同时,积极推进“互联网+社会扶贫”活动,每年开展“10·17”扶贫日系列活动,鼓励引导更多社会力量和爱心人士参与深度脱贫攻坚。
脱贫只是第一步,更好的日子还在后头。脱贫攻坚战场上,只要万众一心拧成一股绳,一鼓作气、顽强作战,就一定能共同迈进全面小康社会!(本报记者 孙海玲)
阅读:
唐卡、藏香等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亮相北京 多位传承人讲述西藏文化艺术故事
非遗传承人达瓦在展示藏香制作技艺 摄影:乔全兴 国际在线报道(记者 乔全兴):9月12日,唐卡、藏香等多项来自西藏自治区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在北京国务院新闻办公室的新闻发布厅外集中亮相。通过多
康尚涛:奔波在藏乡致富路上
元旦前夕,记者来到青海省黄南藏族自治州同仁县保安镇双处村,跟随双处村驻村第一书记康尚涛走访贫困户。记者见到康尚涛的时候,他的办公室里人头攒动,“曲德莫(藏语‘你好’的意思),康书记。”进来的人都会热情
青海优秀传统文化:湟中民间彩绘泥塑
我国的彩绘泥塑历史悠久, 是以粘土为主要材料进行造型塑造,干燥后施以彩绘的传统雕塑工艺品,简称彩塑。
青海省出台2020年文化旅游业工作要点 推进青绣非遗传承
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北京5月20日讯 青海省人民政府5月19日公开发布《青
美!这些画竟然都是“盐”做的
甘肃漳县妇女汪航将食用盐与中国传统画融合到一起,研究开发出了盐画并获得国家专利,她凭借着对绘画的热爱
回顾2019 正月十五,甘南夏河拉卜楞寺酥油花灯法会
甘南春节旅游摄影,拉卜楞寺正月十五的酥油花灯法会 回顾2019,拉卜楞寺正月十五的酥油花灯法会 拉卜楞寺的酥油花艺术,远近闻名,最早始于1768年,已有近250年的历史。拉卜楞寺各大学院的僧人,依靠灵
让我们一起回忆很多年前的青海制造
awaken recollection 1 互助牌手表 有青海互助县手表厂出的“山花”牌,17钻,统芯。网上的资料非常少,应该是生产的量比较少。 2 康尔素乳制品厂 当时的康尔素有很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