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社西宁8月12日电 题:中国土乡“非遗之花”在保护中传承
作者 李隽
11日上午,在青海省海东市互助土族自治县丹麻镇松德村的一户庄廓院外,一对土族母女坐在树荫下绣花。“一针两线,上拉下盘。”不久,绣布上一朵鲜艳的“太阳花”慢慢绽放开来。
“都说盘绣是母女传承,但是这几年我教的最多的是其他农村妇女,自己的女儿也只是抽时间,还好她回心转意,现在的技艺已经能赶超我了。”李发秀说。
互助县地处青藏高原东部,为中国唯一土族自治县,盘绣流传其中。传承在母女之间的独有绣法,至今已有1000多年的历史。2006年土族盘绣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07年,李发秀被中国文化部门确定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土族盘绣传承人。
“虽然盘绣图案精美、结实端庄,但制作过程费时费工,况且盘绣也没有机器可以替代,现在从事盘绣的土族姑娘不多了,这个技艺面临失传。”李发秀说,就连自己的女儿赵琦当年也选择外出上班,放弃了盘绣的学习。
2011年的一天,下班回家的赵琦看见母亲正在为一件藏袍的衣领和衣襟边缝制盘绣,一针一线和平时没有什么差别。但在近一年的缝制后,青海玉树的黑陶艺人白玛群加穿上盘绣藏袍,那种精致和豪放的融合让赵琦为之一振。
白玛群加感慨:“这么精美的盘绣藏袍我第一次见,土族与藏族的文化融合一定会让更多人喜欢。我想把它买下来,带到玉树为你们打市场。”
而母亲的一番话让赵琦心里很不是滋味。“我现在年纪大了,眼睛不太好,做这个慢得很。眼看老一辈人留下的优秀文化就要失传,我也没有一个可以保护和发展土族盘绣的继承人。”李发秀说。
在多年的工作中,赵琦看到了当地政府和土族阿姑们对盘绣技艺的挖掘、保护和传承,但作为国家级非遗文化传承人的女儿却不能分担母亲的责任,她觉得格外惭愧。于是每次下班看到母亲在做盘绣,不论是抱枕还是腰带,她都会在羡慕之余自己动手绣上一会。
看到女儿重新拿起了针线,李发秀便手把手教了起来,心里也有了些许安慰。“只有年轻人愿意去学,盘绣才能得以保护传承,也会世代延续。”李发秀说。
近几年,随着抢救和保护土族盘绣工作步伐加快,当地官方相继组织了各类土族盘绣培训班,举办“盘绣进校园”等活动,多次邀请李发秀担任培训教师,为年轻人传授盘绣技艺。
在松德村,目前依靠盘绣为家庭创收的土族妇女,已占全村妇女总数的60%以上。依靠这门传统的手工技艺,农闲时节,每名土族妇女人均可增收4000多元人民币。如今,李发秀已经带出了1500多名徒弟。
“作为传承人的女儿,我要传承好母亲的盘绣技艺,更要让自己的女儿学习盘绣,重新实现盘绣世代以母女传承的传统”。赵琦动情地告诉记者:“我想通过广泛的宣传和呼吁,让土族阿姑们从小接触土族盘绣,在潜移默化中把这门古老的刺绣技艺传承下去!”(完)
阅读:
异彩纷呈的果洛手工艺 (下)
拉加镇地处气候温和的黄河河谷,是果洛有名的藏靴生产地。8月12日,记者来到距离玛沁县七十多公里的拉加镇。在黄河岸边一条不起眼的街道上,一间小店引起了记者的注意,这家店虽然不大,但里面摆放的藏靴、箱包、
李发秀:只要看得见,我就会一直绣下去
【奋斗足迹】讲述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土族盘绣代表性传承人 李发秀土族女子的服饰都是用五彩缤纷
深闺女红:一针一刺绣,千条彩线盈
十指春风,妙手偶得。 千万条彩线轻盈穿梭, 便绣出中国独有的绚烂。 这便是穿越千年的——刺绣。 刺绣, 它是闺阁女儿的诗意华年, 是深宅女子的温柔倾诉, 是灵魂深处绽放的花。 一针针,一线线,脉脉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