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位于陕西省咸阳市礼泉县烟霞镇的袁家村成为全国乡村旅游的著名“网红”,凭借独特的民俗文化资源和独具特色的旅游风情,这条村子名满华夏,被誉为“关中民俗第一村”,一天接待游客十多万,小吃街人潮涌动、摩肩接踵、水泄不通。令人没想到的是,渝帆近日参加#冬春旅行在青海#活动时,在青海的海东市也遇到了一个袁家村,里面也是人流如织,各种美味诱人的小吃多不胜数,椒麻鸡、狗浇尿、手抓肉、沙柳烤串、土火锅、八宝茶、烤洋玉、老酸奶、酸辣粉、青稞搓鱼儿……几十上百种小食,令人逛到不忍离去。
美食如此之多,而且每一个美食前都排着长队,举个栗子吧,人们非常常见的大麻花,在这里现做现卖5元一条,随时去看都排着二三十人的长龙,想要买上两根,至少得排队半个小时左右。
渝帆并不是一个喜欢油炸食品的人,但远远就闻到麻花的香味,还是没忍住想买一根来试试,于是便根着排起来队,顺手拍下了这组麻花的照片,与大有一起分享。
这家麻花店一共有两位店员,早上早早就揉好了面团,我们到来的时候,只见她们先将面团搓成两条长绳,然后开始编麻花辫子。
两条面绳相交,动作熟练的反复操作,不到一分钟,一个麻花就成行了。
她们两人分工协作,配合默契,一人搓面绳,一人编麻花辫子。
麻花是中国传统特色食品,具有大常悠久的历史,色香味诱人,做主食和零食都可。历来倍受文人墨客青睐,宋代的大文豪苏东坡就曾定有一首赞美麻花的诗,《寒具诗》:“纤手搓成玉数寻,碧油煎出嫩黄深,夜来春睡无轻重,压扁佳人缠臂金。”
关于它的来历,众说纷纭,有的人说以前北方某地毒蝎横行,人们为了诅咒这些毒蝎,每年农历二月初二,家家户户便把和好的面拉成长条,扭作毒蝎尾状,油炸后吃掉,称之为"咬蝎尾",久而久之,这种"蝎尾"就演变成今天的麻花。
麻花甘甜爽脆,甜而不腻,口感清新,齿颊留香,好吃不油腻,多吃亦不上火,富含蛋白质,氨基酸,多种维生素和微量元素,既可休闲品味,又可佐酒伴茶,是人们生活中的理想休闲小食品,所以袁家村的麻烦如此受欢迎也是不无道理的。
由于人手紧缺,两位店员根本忙不过来,一直到我们离开的时候(下午两点),她们看着排成长龙、等候麻花的顾客,连午饭都没顾得上吃,一直忙过不停,还是供不应求,最后不得不限制一人最多买两条(未限制前有的买一二十条)。
瞧瞧,这是渝帆买走的那条麻烦,是不是隔着屏幕都能闻到香?5元这么大一条,尤其还是在旅游景区,个人觉得好吃不贵,美味又实惠,难怪那么多人排着长队也要购买,游客用脚投票,“哪里人多,哪里就好吃”其实也是不无道理的。
,
留言跟帖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站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