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注册 西北网欢迎您!在西行的路上寻找最纯真的自己
当前位置:首页 > 西行快报 > 

海西:戈壁上追寻生态惠民的踪迹

作者:青海日报 时间:2020-03-26 11:47:41 浏览量:

遍布于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大大小小的地域版块上,你不光可以看到那百里戈壁黄沙的空寂和埋头于富矿、盐田的峥嵘,还有那由点连成片的郁葱林带,以及其间星罗棋布的原野、湖畔、草原,它们构成了柴达木盆地独有的波澜壮阔,也成为生活在这片土地上的人们收获幸福生活的源泉。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厚植于生态优先的发展理念,在柴达木盆地孕育的以“绿色、生态”为核心的产业发展已经初露锋芒,在一个个农家小院、一片片瀚海戈壁的深处深深扎根,有些以自然农业姿态转变成为了循环可持续发展的生态产业,有些以资源禀赋为骨,创新形式化身为新时代惠民发展的可行路径,有些则是化劣势为优势,过去的烦恼摇身一变成为了老百姓鼓起钱袋子的好法子。

海西:戈壁上追寻生态惠民的踪迹

巍峨耸立的柏树山,一条笔直的公路向远方的大山深处延伸,像极了海西奔向幸福美好的小康大道。

海西:戈壁上追寻生态惠民的踪迹

海西:戈壁上追寻生态惠民的踪迹

图为青海三江沃土生态农业科技有限公司藜麦种植和加工基地。本栏目图片均由苏烽摄

萌芽到成熟, 绿色产业大有可为

曾经有一位外地的商人无意间在海西旅行时,发现结在路边的一颗颗“红果子”引人瞩目,于是随手一摘放到嘴里尝了尝,甘甜可口。谁曾想就是这不经意间的尝试,却让海西的生态产业板块发展有了巨大的变革,枸杞——这个新兴的产业便在瀚海戈壁发际,在让当地农牧民立足实际挣钱的同时,也为海西叩开了生态产业发展的一扇大门。

走进德令哈市怀头塔拉枸杞种植基地,像玛瑙一样的枸杞挂满了枝头,这几日种植园里不少农户正忙着采摘成熟了的枸杞果,园里园外一派繁忙的景色。

在枸杞晾干棚里,来自怀头塔拉镇西滩村的赵尕五被眼前一筐筐的枸杞映得脸上泛红。现在是枸杞采摘的黄金时节,赵尕五三天前就来这里忙碌,每天收入100到120元不等。“刚开始这边种枸杞少,采个枸杞还要排队抢呢!现在不一样了,到处都有枸杞基地,而且工期都很稳定,光是摘枸杞一年下来能挣个三四万呢!”赵尕五欣喜地说道。

相比于其他人的忙碌,和赵尕五同村的王子民也正在基地里转悠,显得悠闲很多。原来,王子民是来这里取经的,他自己在村里种了将近10公顷的枸杞。王子民说,现在这边的枸杞市场已经饱和了,自己家里还存着好几吨的干枸杞,这次过来是想来学习学习这边的有机枸杞种植技术,等自家也种上了有机枸杞就不怕枸杞卖不出去了。

海西的枸杞产业,从起初的粗放式的种植,到走向产业化、规模化、科学化、多元发展之路,历经了十多年的淘沙岁月,实现了经济和生态效益上的双赢。如今,在政府的有效引导和产业规划布局下,海西境内枸杞面积达到3.3万公顷,并以4.19%的势态增长。同时,像北京同仁堂、青海杞珍生物制造有限公司等知名企业的入驻,也推动枸杞产业向高端化、精细化和国际化接轨,枸杞产品也从单一的枸杞干果向枸杞酒、枸杞饮品、枸杞软糕等精深加工延伸,将进一步实现枸杞产业结构优化和惠民辐射范围的扩大。

“从刚开始的试种成功,到推广枸杞种植技术,发展枸杞经济林生态产业,再到后来的枸杞精深加工,产业布局的调控和转型。这些年来,随着对产业体系的不断完善和调整,枸杞产业已经成为了海西农业发展的主导产业。”海西州枸杞办公室负责人王海英说道。

单一到多元,绿色产业百花齐放

每每提及海西这片土地,瀚海戈壁总是人们脑海中映现的第一个名词。时过境迁,原来的茫茫戈壁滩上一座座工业奇迹拔地而起,携乘着“柴达木巨轮”致力远行。而当我们惊叹于柴达木盆地遍野的“富矿”时,这些年来,除了枸杞产业的落地生根外,像天峻的生态畜牧业、乌兰县的生态种养殖产业、都兰县的生态旅游产业悄然兴起,铺就了海西向绿色生态发展的“百花齐放、百家争鸣”之势。

海西拥有1043.37万公顷可利用草场,现如今生态畜牧业发展变成了保护生态环境和促进农牧民收入的又一个“曲径”。

2008年,天峻县梅陇村成功探索出了“以草场承包经营权、牲畜折价入股,劳动力专业分工,生产标量化,用工按劳取酬,利润按股分红为主的风险共担、利益共享的股份制”的经营范例,“梅陇模式”成为了海西州生态畜牧业建设的主推模式。

至今,在全州171个生态畜牧业合作社、4个生态畜牧业联合社依然可以看见“梅陇模式”的身影,初步实现了草地畜牧业资源集约化、资产股份化、生产专业化,开创了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双赢”的草地畜牧业生产新局面。

在都兰县热水乡赛什堂村,村里的生态畜牧合作社已经成为大家致富的“靠山”,从刚开始入社时的犹豫,到如今合作社发展产业时的一呼百应就可以看出群众对合作社的支持和信任。

“合作社的建立对撬动我们村集体经济发展起了很大的作用,许多村民在加入合作社的过程中,思想观念发生了巨大的转变,从以前自顾自的放养,到积极落实国家的禁牧政策,动脑子、想办法找各种致富的路子,真的是让村子大变样啊!”村党支部书记傲金才让体会颇深。

才巷多杰是村里最早加入合作社的社员之一。过去,他也像村里大多数牧户一样过着逐水草而居的生活,眼盯着自家的100公顷草场和200多只羊。但是由于草场临近雪山,每隔几年的雪灾经常让才巷多杰一家的辛苦空忙一场,严重的时候还要到别人家借点钱才能生活下去。

“不过现在不用担心了。加入合作社我们家的牛羊都并入到合作社圈养,加上合作社的现代技术,牛羊的品质和数量也比以前增加了不少,收入自然就上去了。”才巷多杰欣慰地说道,现在他家的牛羊规模已经实现了翻倍,达到了600多头只,一年下来光牛羊收入就有60多万元,提前步入了小康的生活。

在生态产业发展的进程中,海西始终将“从农牧民单一的种植养殖生态看护向生态生产生活良性循环的转变”作为农牧业转型发展的新指向、新要求,把实现生态友好、生产发展、生活富裕当做转变的路径方法,不让生态产业发展成为单一的“原料输出产业”,融合多元发展和辐射能力,切实为老百姓搭好走向小康路的“绿色”坦途。

辐射到延伸,绿色产业前景广阔

在乌兰县铜普镇察汗河村,小腿残疾的才公加坐在椅子上正仔细地摆弄手上的一张羊皮子,经过一阵裁剪、去皮、打磨等工序后,一张羊皮纸的雏形便在他手中显现出来。

“现在我一边放牧一边在家加工半成品,一天能加工2到3张羊皮,然后以一张一百的价格卖给桑德格,除了自己宰羊得到的羊皮,我还去邻居家收羊皮做,一个月下来,能挣3000块钱呢!”

才公加口中的桑德格便是乌兰县蒙益民族用品有限责任公司的老板。桑德格原本也是一名土生土长的牧民。2015年,在政府政策扶持下,桑德格成立了这家公司,他决定开发羊皮子,让村里的羊皮子值钱起来。

“做羊皮纸产品是受到了电视上牛角、羊角等手工艺品的启发。这几年,国家一直在讲要发展生态、绿色的产业,一想到老家里有那么多牛羊,便有了这个想法。”桑德格说道。

公司成立起初,桑德格都是自己一个人在做羊皮纸的生产,虽然羊皮原料的收购不成问题,一年下来自己能消化掉2000多个羊皮子,但在羊皮子加工成羊皮纸产品上自己明显力不从心。于是他便召集牧民培训,让牧民培训后在闲暇时间将羊皮加工成半成品,然后再从牧民手中收购,原本一张两块钱的羊皮在牧民手里变成了一百块。

生态做引,在海西像桑德格一样,越来越多的农牧民群众在生态产业上获得了自己的第一桶金,产业发展的形式也从过去的一对一复制和辐射,变为农牧民群众激发自我,处处留心皆商机,将身边的“绿色”带来的不竭之力成为实现小康生活的真实例子。

在德令哈市柏树山地区农户结合自驾游搞生态旅游产业、在乌兰县茶卡镇趁着旅游旺季特色农家院和农家宾馆让群众收入满满、在都兰花海景区农牧民放下手中的锄头和羊鞭,投身到了旅游服务……

截至目前,海西州农牧业总产值已达3.14亿元,实现增加值2.06亿元。乡村振兴战略、乡村产业融合、农牧业绿色发展、品牌战略等措施的实施,将进一步扩大农牧业生态特色产业发展渠道,铺就一条生态产业发展的海西路径。

作者:苏 烽 来源:青海日报

推荐美食

留言跟帖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站立场)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