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5年以来,国家持续实施青海三江源生态保护和建设工程,初步遏制了三江源地区生态系统退化趋势,促进工程区生态环境状况明显好转,“中华水塔”生态功能不断提升。图为澜沧江水系。本报记者 王湘林 摄
走进玉树藏族自治州杂多县昂赛乡,连绵的高山白雪皑皑,牧人的牛羊洒满天地间,美不胜言的景致如同一幅生态动态图,这里是三江源国家公园澜沧江园区核心地带。
茫茫雪原中有一顶蓝色帐篷,一缕青烟从顶部冒出,在帐篷外招呼了一声,只见一双粗糙的手拉开了帘子,一张笑脸从帐篷探出来,帐篷里共有3个人,衣服上印有“生态管护员”字样。
帐篷里的彭措面色黝黑,语速快而健谈。“在山里时,会经常遇到极端的天气和野生动物的侵扰,还好我们都是经验老到的野外生存高手,我每天还会把巡护的所见所闻都写到日记里。”
雪域高原上行动,远没有想象的那么简单。稀薄的空气,陡峭的山崖,瞬间变换的冰风雨雪......
生态管护员也身兼数职,野生动植物巡护、清理垃圾、水质监测、制止非法采伐和盗猎等,他们穿梭在群山之中,用更科学的方法守护着三江源的万物生灵。
目前,三江源国家公园已有17211名生态管护员持证上岗。广袤的草原上,一个个乡镇管护站、村级管护队和管护小分队构建起“点成线、网成面”的管护体系。
生态管护员的带动下,越来越多的青少年也加入了生态保护的队伍。9岁的旦正斯加,正是在村里大人随时随地捡垃圾习惯的带动下,他会把各类塑料、破布塞进空瓶子里,再把瓶子用绳子串起来挂在身上。
三江源国家公园体制试点正式启动以来,杂多县牧民群众保护生态的意识和积极性空前高涨,村民们会自发组织、自愿参加环境整治、保护动物、巡山护山等活动。
留言跟帖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站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