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水它带走光阴的故事,改变了我们,就在那多愁善感而初次,回忆的青春!----光阴的故事
20年的光阴匆匆流逝,这不仅是一个时代的发展,更是一座城市的风云变幻。今天我想讲一个光阴的故事,它是关于一座城:西宁。
为了更好的讲述这个故事,我特意搜索了一些关于西宁的老照片。
整个屏幕的黑白照----西门、大十字、火车站、水井巷、塔尔寺、大白公交车……就像被哆啦A梦的任意门带回了那时候。
每一条街巷、建筑都印刻着城市的足迹和荣光,他们惊艳了时光,也承载着一代又一代的西宁人的记忆。
火车站:西宁与外省的出入口
有人说,位于青藏高原上的西宁是一座闭塞的城市,而结束闭塞状态的重要标志就是火车的运行。说起火车,作为西宁地标之一的火车站想必是进入西宁的第一张名片。
西宁火车站修建的时间略晚与全国大部分城市,于1956年开始勘测设计兰青铁路,1958年从甘肃省兰州市附近的河口南开始修建,经数万筑路大军一年零四个月的奋力拼搏,于1959年9月23日,胜利铺轨到古城西宁。
10月1日,在庆祝国庆10周年的契机,第一声汽笛在火车站响起,惊醒沉睡了三千多年的古城,西宁开始搭乘时代的列车,前进、发展、壮大、繁荣,开始承载更多人的喜怒哀乐。
如果把西宁市的历史比作一幅色彩斑斓的画卷,那么西宁火车站就是这幅画卷中浓墨重彩的一笔。曾经的八匹马到如今白色柱子撑起的大鹏展翅蓝色棚顶,西宁的发展离不开铁路,而火车站从西宁与外省的出入口成为之一的故事也还在上演。
水井巷:永不湮灭的西宁地标
要问一个西宁本地人,到底哪里才算是西宁最为久远地标,答案不用猜,一定是:水井巷。
最早的水井巷并不是现在这样,而是在民国年间开凿的“水眼头”,为西宁百姓生活、劳作提供不竭的水源。
加上抗战时间流亡商贾的传说,以及城内开通的与“水眼头”遥相呼应的“小南门”。“水眼头”逐渐成为牦牛肉干、冬虫夏草、黑枸杞、祁连黄菇、藏雪莲等青海特产专卖区。
建国以后,“水眼头”一带正式被政府命名为“水井巷”。此后,水井巷居民逐增,企事业单位进驻,工商业兴起,学校开办,逐渐发展成为远近驰名的综合性商贸街市。
时至今日,这座西宁曾经最热闹的街道,虽然被后起的街道竞争,如今也封闭改造。但它只要是在那里,依然就是西宁百姓心中的一段记忆。
大十字:西宁商业发展的记录者
在西宁的老街中,大十字的名气很足,回眸往昔,这座百年历史的名街镌刻了西宁商业发展的屡次变迁的印记。
新中国成立前,大十字一带有着一家百年历史的老商号----裕丰昶,由廖家兄弟创办的一家独资批发商铺。在兰州、汉口、成都、西安、平凉等地设置货栈,也经常去拉萨等地采购,声名大燥的“裕丰茶”就是由裕丰昶的老板专门在南方雇佣人制造后,成批运回西宁销售。
随着时间的流逝,如今裕丰昶的味道只能在一些文字和悠然的茶香中去追忆。
改革开放之后,大十字的模样也随之发生改变,邮电局、新华书店、百货大楼陆续建成,为大十字的繁荣添砖加瓦。
1993年,西宁修建大十字过街天桥;2008年,大十字天桥退出了西宁的历史舞台,被地下通道给替代,但大十字商圈的繁华与热闹,依然见证着西宁日新月异的发展。
浦宁之珠、万达唐道:西宁发展的后起之秀
上海有个东方明珠塔,青海有个高原明珠塔,也叫浦宁之珠,于2008年建成。主塔高188米,是目前西北地区海拔最高的观光电视塔。
每到晚上,浦宁塔就如同这座城市的遗珠一般,傲然矗立在夜色中,闪现色彩斑斓。同为遗珠的还有万达和唐道,当人们进入梦乡睡的香甜的时候,它们还闪烁着光芒,互相为临。
代表着西宁奋发精神的建筑,开始在西宁城西出现,从大十字到万达,见证的是西宁城市的外拓。也许有时候,阳光让它刺眼不能直视,但同时,它也在用它耀眼的光芒向世人解说着它的本意。有时候,地标就是这座城市最准确的表达。
那些曾经在每个年代身承地标的建筑,如今有的耸立依旧,有的则销声匿迹。20年来,西宁地标的变迁与西宁的发展密不可分,这座城池正涌现出一个又一个新的经典而传奇的地标。
从城南会展中心到城西熊猫馆,从昆仑桥到时代大道,从南川到北川,从人民公园湿地公园……我相信随着时代的发展,未来西宁的地标一定还会更新,西宁的发展会越来越好。
时间改变了很多又什么都没有,让我再次拥抱你,西宁。
部分资料来源于:西宁晚报、党的生活
来源:搜狐焦点西宁站
留言跟帖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站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