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注册 西北网欢迎您!在西行的路上寻找最纯真的自己
当前位置:首页 > 攻略游记 > 

时间之间,凝结成锦——青海行

作者:半部流浪集 时间:2020-04-09 14:55:31 浏览量:

时间之间,凝结成锦——青海行(二)

 

塔尔寺,为他而建,却终未见他踏入;

宗喀巴,为娑婆而生,弘法所达之处皆是他的塔尔寺……

与心相应,忆念三世之事

我是个有些过度放任自已心性的人,很难接受唯物一说。私以为,人生一世,草生一秋,若万事万物都要寻个来由、寻个依据,生活未免太过严肃刻板。况且在天地自然面前,生命往往仓促,穷尽一生也未必给得出真正的那个答案,留些未知和敬畏,挺好的……

我之未知和敬畏中,有一种玄妙常自我品咂、少与人言。倾盖如故的时空交错之感时常隐匿于萍水相逢和素昧平生之中,一处古宅、一个名字亦或一位新知,恍惚间总会牵引出\"犹似故人归\"的心绪。自习佛始,如琢如磨,想来定是轮回路上不慎遗留的宿世忆念,藏于心识。待得遇缘起,电光石火,今夕往昔。

《大庄严经》有云:\"何故忆而不忘失?答曰:以有念觉与心相应,便能忆念三世之事而不忘失。\"

宗喀巴大师,第一次瞻仰圣容是若干年前于北京雍和宫法轮殿之内。那时,我还对藏传佛教心存抵触;那时,我还从未走进过藏传佛教的寺院;那时,我还以为佛就是佛,菩萨就是菩萨,天下的佛菩萨本就该是同一尊容。然雍和宫内供奉的佛菩萨像多半都是未曾见过的,满腔陌生之感萦绕心头,清冷幽暗的殿宇弥漫着一种挥之不去的神秘深沉。

蓦然抬首,一尊巨大的喇嘛佛像立于眼前。佛像头戴喇嘛帽,身披黄色斗篷,通体鎏金呈结跏趺坐之姿。仰望之间,佛像脸上露出的笑容和笑容里蕴籍的慈悲温暖仿佛一直就尘封在我的记忆里。转身走出法轮殿,将殿前悬挂着的简介牌认认真真地读完,记住了一个名字——宗喀巴大师。

自此,这个名字和这个笑容总会不经意地被我忆起。像是惦念着久未谋面的师长,虽动如参商,但其一颦一笑和只言片语早已铭刻在心。

时间之间,凝结成锦——青海行(二)

北京雍和宫法轮殿内宗喀巴大师像

后来,随顺机缘,我也皈依了,勉强算作藏传佛教门内正在蹒跚学步的小童。粗略了解了藏传佛教史,我才真正意识到宗喀巴大师的伟大。1357年,他出生于青海湟中县;3岁,授近事戒;7岁,授沙弥戒;16岁,前往西藏求学佛法;34岁,撰写《菩提道次弟广论》;38岁,建立格鲁派;52岁,创建甘丹寺;63岁,圆寂于甘丹寺。大师一生最显著之功绩在于推行了宗教改革,创建了格鲁派,形成了中观为宗、显密兼修的佛学思想体系,培养了达赖和班禅两大活佛系统的初祖,开创了寺院管理制度和僧人学经制度的基础格局。

于是,为纪念这位第二佛陀,他的家乡湟中县在其出生地立起一座塔,后又建起一座寺,几经扩建终于成了今日之\"塔尔寺\"。

塔尔寺,为他而建,却终未见他踏入;宗喀巴,为娑婆而生,弘法所达之处皆是他的塔尔寺……

如我意者,即入不二法门

与神州租车的工作人员交接好车辆后,便到超市采购了可供三日之需的零食、饮品、水果、青菜和各式面点,其中特别推荐白吉饼。东北人的生存能力还是比较优秀的,无论身处何地,只要有瓶海天黄豆酱,叶子菜皆可变成东北蘸酱菜。接下来的行程里,每到一个大些的城市,我们便会先去超市采购补给,就这样吃了一路的青菜和白吉饼,胃里清爽干净得从未出现过任何不适,想来应该是这些土生土长之物帮助我们以食物为媒融入了这片土地,所以哪还会有什么水土不服呢?青海的青菜和水果真的特别水灵也特别鲜甜,后来我在其他地方都没有再品尝到那样的口感,甚是想念。

东北老家的老人们常说\"穷家富路\",估摸着这是提醒小辈儿们,出门在外除了盘缠,口粮也要备得足足的。手中有粮,心里不慌,载着满满的食物,我们底气十足地出发了。

塔尔寺距离西宁仅30公里,全程高速,车程40分钟即可。上午十点,顺利到达塔尔寺。走出停车场,穿过一个兜售藏族饰品和佛教器物的小广场,便到了塔尔寺正门。所见之内,塔尔寺不止于寺,依山势而建的佛殿、白塔、僧舍和各种建筑鳞次栉比,几乎覆盖了整个山坳,其规模之大远超我的想象。

时间之间,凝结成锦——青海行(二)

 

时间之间,凝结成锦——青海行(二)

 

时间之间,凝结成锦——青海行(二)

 

塔尔寺的山门极具藏式建筑特色,红墙黄门的色彩对比给人以强烈的视觉冲击。细细看去,红色墙壁上间隔印着的蓝底金字正是莲花生大士集三界之精华而创建的十相自在符号,而墙顶那一层赭红色麻草中嵌着的数个鎏金器物正是密宗中可断烦恼、除恶魔的十字金刚杵。山门之外,诸种佛教符号昭示来者,斩断烦恼、降伏心魔,入门后方可得世界一切自在,此为不二法门。

时间之间,凝结成锦——青海行(二)

 

时间之间,凝结成锦——青海行(二)

 

时间之间,凝结成锦——青海行(二)

 

时间之间,凝结成锦——青海行(二)

 

入了山门,右手边便是塔尔寺的标志性建筑之一——八宝如意塔。1776年,为纪念佛祖释迦牟尼从诞生到涅槃的八大功德而建,分别包括莲聚塔、菩提塔、转法轮塔、神变塔、降凡塔、息诤塔、尊胜塔和涅槃塔。八塔规制统一,塔身高6.4米,塔底周长9.4米,底座面积5.7平方米。八宝如意塔是典型的藏式佛塔,由塔刹、塔身和塔座三部分构成,而每一部分又自成体系,各有讲究。塔刹最为精致,由上而下依次是日月宝珠式刹顶、十三重相轮的刹身和须弥座状刹座;塔身最为庄严,通体灰白,面南处凿设了藏有经文、佛像和宗喀巴大师小时候曾用过的帐篷等各类圣物的佛龛,并以金粉雕刻着十相自在符号;塔座最为生动,由青砖砌成,中间浮雕着多个白色狮面力士,有的呈托举状,有的呈欢喜状,形态各异,活灵活现。

白塔常见于藏地村庄、乡镇和城市人口聚集处,但凡经济条件尚好的地方都会由当地藏民集资修建。即使地处边远、生活困苦,人们也会在村庄入口处垒起一个大大的玛尼堆。因为,转山转水转佛塔,如同穿衣吃饭做活计,是他们日复一日的生活。

时间之间,凝结成锦——青海行(二)

 

时间之间,凝结成锦——青海行(二)

 

时间之间,凝结成锦——青海行(二)

 

时间之间,凝结成锦——青海行(二)

 

时间之间,凝结成锦——青海行(二)

 

时间之间,凝结成锦——青海行(二)

 

八宝如意塔转塔三圈后,沿着右手方向走,很快就进入了塔尔寺的第一座佛殿——护法神殿,因供奉塔尔寺家神而得名。初建于1631年,双层回廊格局,镏金铜瓦屋顶,与大金瓦殿遥遥相应,故又称\"小金瓦殿\"。

一楼正中供奉着分别代表\"身、语、意、事业、功德\"的五位护法神,丹津护法及五位护法王的明妃等神明分立两侧。诸神守卫佛法、护佑众生的多个经典典故早在200多年前就已被能工巧匠们绘制在了这座殿宇的墙壁上和檐梁上。从那时起,他们走出了口口相传和佛经典籍,给一代又一代的信徒们讲述着弘法的艰辛和佛法的殊胜,同时也成就了塔尔寺三绝之一的壁画艺术。

二楼回廊上陈列着牛、羊、熊、猴、虎等多种野兽标本,据说它们是众护法神的坐骑,驮载着主神降妖除魔、驱邪扶正。护法殿内有一匹白马标本,相传它一日之内将三世达赖从拉萨送到塔尔寺,但怎么都不愿再陪着三世达赖前往蒙古传经,于是便留了下来。不久,白马不食而亡,后人奉它为神马,与家神共同陈列供奉。

白马似乎与佛教缘份颇深。公元64年,汉明帝派了12个人到西域访求佛法,三年后他们与两位印度僧人同回洛阳,当时便是用了白马驮回经书和佛像。于是,译经开始,中国第一座佛教寺院——白马寺建成。

时间之间,凝结成锦——青海行(二)

 

时间之间,凝结成锦——青海行(二)

 

塔尔寺不似汉地寺庙遵循对称式布局,各殿之间无排列规律,仅依地势而建,走在其中颇有几分随顺机缘的况味。出了护法殿,前方便是祈寿殿,意为祈求长寿。这里有段历史,与仓央嘉措有关。第巴死后,他被羁押进京,途经青海湖时圆寂。于是三大寺的高僧们开始寻找他的转世灵童,因他诗中的一句\"飞到理塘就回\",出生于理塘的格桑嘉措便被认定是他的转世灵童——七世达赖。为免遭拉藏汗的追伐,僧人们将格桑嘉措藏护在青海一带,后又遵康熙之命将他送至塔尔寺,六年平定拉藏汗之后他才从青海回到拉萨。许是宗喀巴大师不忍达赖这一脉传承断裂,于冥冥中在自己的出生之地护佑灵童周全。

1717年,格桑嘉措七岁那年,塔尔寺为祈求他法体安康、法轮常转开始修建起这座祈寿殿。建成开光之日,洒花处长出了一棵菩提树。此后,每至春夏,树草蓊蔚,醇雅怡人,故又有\"小花寺\"的美名。小花寺院中竖着一块奇石,相传是宗喀巴大师的母亲香萨阿切背水时曾靠着休息的圣石,有曲嘉护法附石之说。

时间之间,凝结成锦——青海行(二)

 

时间之间,凝结成锦——青海行(二)

 

地势开始渐渐升高,放慢脚步徐徐向前。走过一片藏式白色的围墙,看建筑式样应该年代并不久远。近前一看,上书\"塔尔寺敬老院\"。进过的寺庙并不算少,这还是第一次看到佛门之内专为老人拓出的一方颐养天年的天地。我想,来此安渡晚年的,除了塔尔寺内日益老去的修行僧侣,一定还有塔尔寺外世世代代生活在\"宗喀\"这片土地上的普通平民。塔尔寺是他们的家园,转转八宝如意塔、大经堂外磕磕长头、金瓦殿内点上一盏酥油灯都是每日的生活,他们在这里从青年走向暮年,走得缓慢平静。塔尔寺亦是他们的净土,诵经持咒、打座观想、闻思修习都是每日的功课,他们在这里从此岸走向彼岸,走得法喜充满。

曾一度很想开一家养老院,一家真正能够体现临终关怀的养老院。一切与老有关的,我都喜欢,老书、老物件、老式作派,尤其是年老之人。在我眼里,他们宽容、智慧,他们尝过悲欢离合、看过生老病死,他们的阅历和遗憾是最珍贵的人生脚本,所以他们晚年的生命乐章最应该是开阔壮丽、从心而欲的。当时连养老院的名字都想好了,就叫\"橙橘堂\",取自《菜根谭》——

\"日既暮而犹烟霞绚烂,岁将晚而更橙橘芳馨。故末路晚年,君子更宜精神百倍\"。

与梦想有关的事情,有时光想想就会觉得很美好……

时间之间,凝结成锦——青海行(二)

 

时间之间,凝结成锦——青海行(二)

 

眼前出现一位披着绛红色袈裟的僧人,妈妈很想和他拍照,我便快步上前,不待说明来意,他便笑容可掬地示意合影,聊以弥补妈妈无法前往西藏的遗憾。

时间之间,凝结成锦——青海行(二)

 

时间之间,凝结成锦——青海行(二)

 

时间之间,凝结成锦——青海行(二)

 

僧人告诉我们前面就是大经堂,顺着他手指的方向,便见两杆经幡幢巍然耸立。经堂顶部是镏金制成的祥麟法轮,这幅象征法轮常转的瑞相早已成为藏传佛教寺庙的徽相之一。鹿野苑中,佛陀初转法轮,首向五位印度托钵僧宣讲\"四圣谛\"和\"八正道\",受教僧人如鹿一般温厚平和地聆听佛法。自此,法轮常转,正法久住——

时间之间,凝结成锦——青海行(二)

 

时间之间,凝结成锦——青海行(二)

 

时间之间,凝结成锦——青海行(二)

 

时间之间,凝结成锦——青海行(二)

 

时间之间,凝结成锦——青海行(二)

 

大经堂是塔尔寺僧人集体诵经和举行重大法事活动的场所,也是塔尔寺四大学院之显宗学院的经堂。初建于公元1606年,建筑面积近2000平方米,拥有168根柱子,可供千余名僧人同时打座诵经。大经堂堪称塔尔寺的艺术殿堂,殿内饰有五色幡帏和各式堆绣挂佛,做工考究,精美绝伦;檐梁上绘有藏式风格的图案花纹,细腻生动,线条流畅;殿内大柱都由龙凤彩云的藏毯包裹,柱与柱之间隔出了一排排的佛团垫,整个经堂五彩缤纷,富丽堂皇。

大经堂四周陈列着众多大小不一的佛龛,其中供奉着藏传佛教诸佛菩萨摩诃萨及各位金刚护法。按着顺时针方向一一礼拜,行至经堂一角,墙上供奉着一副呈寂忿相的护法神唐卡,正欲礼拜之时,走过来一位有些年迈的喇嘛,递给我和妈妈每人一只小小的银质酒杯,随后拿起一瓶白酒倒入。他把我们引到离唐卡更近一些的地方,对我们说:\"这是财神,你们多拜一拜……\"酒杯举过头顶,恭敬地拜了三拜之后,他让我们把酒杯摆放到唐卡下面的供台上,然后又让我们摊开双手,依次倒了些白酒在我们的手心里,示意我们跟着他的动作——轻轻地搓搓手,再用手心摸摸自己的眉心和额头。动作完成后,他持了几声咒,笑着对我们说:\"会很好的……\"

就这样,我在鄂然中完成了一套礼拜财神的简易仪式。双手合十致谢喇嘛后,我走到不远处驻足回首,想看看刚刚所经历的是不是每位游人都会遇到的。当天游人虽然不多,陆陆续续也有几拨人经过,但老喇嘛没有再递出过酒杯,只是微闭双目安静地坐在一角,手捻佛珠,口中念念有词。那个当下,再次被不可言说的玄妙击中。

也许,某一世,财神殿内,我曾为他斟过一杯酒……

仰止在佛陀,完成在人格

宗喀巴大师法名罗桑札巴,意为善慧。

湟中藏语\"宗喀\",\"宗喀巴\"意为在宗喀出生的人。

塔尔寺藏语\"衮本贤巴林\",意为\"十万狮子吼佛像的弥勒寺\"。

历来,围绕着佛教大成就者的生平脉络,总有各种传奇演绎贯穿于他的每一个人生节点。所以,关于宗喀巴大师的诞生以及他与塔尔寺之间的渊源,民间流传着这样一个传说——

相传,宗喀巴大师的母亲放牧之时生产,剪断脐带后血滴落地,不久血滴之处长出了一株菩提树,树有十万菩提叶,而每一片叶子上都显现着一尊狮子吼佛像。后来,宗喀巴大师去往西藏学习佛法,离家六年之际,其母念子心切,遂托人带去一束白发和一封家书,盼他早日归家。但宗喀巴大师自觉修习未满决意不归,并给母亲和姐姐各捎回一幅用自己的鼻血画成的自画像和狮子吼佛像。他在信说:\"若能在我出生地点用十万狮子吼佛像和菩提树为胎藏修建一座佛塔,就如与我见面一样\"。

于是,1379年,宗喀巴大师的母亲和当地信众遵从他的意愿,用石片围绕着菩提树垒起了一座佛塔,并以释迦摩尼出生之时步步生莲的典故取名\"莲聚塔\"。后来,莲聚塔几经扩建,最终成为了今日以纯银包裹、高达12.5米的大银塔。

1577年,僧众在莲聚塔的旁边修建了第一座佛殿——弥勒殿,自此塔尔寺才称其为塔尔寺。这便是塔尔寺的前世今生,一座由宗喀巴大师的一滴脐带血筑起的\"十万狮子吼佛像的弥勒寺\"。所谓,先有塔后有寺,便是如此由来。

1622年,为荫蔽莲聚塔,僧众又以其为中心建造了一座恢弘的殿堂,并以黄金覆顶,故称大金瓦殿。

时间之间,凝结成锦——青海行(二)

 

不知从何时起,大金瓦殿外又长出了一株菩提树。人们发现,它竟源于大银塔内那株菩提树的根脉,分枝而成,日益茁壮。想来,既是草木有情,感念佛法;也是宗喀巴大师利益众生,善巧方便。\"众生与菩提,亦如冰与水\",无明与无无明之间,众生是烦恼未断的佛,佛是光明解脱的众生。

时间之间,凝结成锦——青海行(二)

 

其实,每次出发之前我都不会做太过详细的攻略,除了安排好大致路线和路上行宿外,对于行经之地大都不会提前尽数查阅,往往是凭着曾经读过的几本闲书和几乎完全放空的心境去一点点感知,回家之后再找来百度词条和他人游记对照整理。这种游法自然利弊皆有,不过我始终乐在其中。路上留下了不少遗憾,许多人人称叹的景点却被我忽略遗漏了。但更多的是不期而遇的惊喜和感动,也许正是因为提前不做功课,所以既不会受某个旅游达人个人喜好的影响,也不会因奔着某个更有名气的景点而对所见之物有亲疏远近之分,所以每一处景致对我来说都是陌生未知有待走近的。

心无杂念也心无旁骛,结果众人认为必须要看的也看见了,他人可能未曾发觉的也偶遇了,有时还会格外幸运地收获到突然闪现的心灵感应。就像走进弥勒殿的一刹,没来由的莫名的想哭。我对殿内管事的喇嘛说我想为弥勒佛献一条哈达,于是他递给我一条白色哈达,打开供桌旁边一个小小的木栅门,把我带到佛前便退了出去。站立在佛前,周遭静谧空无,时间仿佛静止。心中升起无限悲悯,对生命、对这片土地、对转山回来的自己,佛说\"我从彼来,而向彼去\"……低头颔首正欲跪拜,突然瞥见了弥勒佛的佛脚,目光定格的瞬间,我将哈达轻放于佛脚边缘,分明看到有滴泪在白色哈达上氤氲开来。

直到回深之后整理路上见闻,我才知晓弥勒殿原是塔尔寺第一座佛殿,塔尔寺历史上第一场正式的佛事活动是从这里开始的。439年里,每多一声佛号、每多一句经文、每多一个匍匐在地的长头、每多一位高僧大德的加持,这座佛殿便多一分慈悲。经年累月,已是慈悲如海,泽被众生……

走出弥勒殿,我在九间殿的台阶上坐了很久。望着大金瓦殿外斜溢出的菩提树,不禁想到了16岁那年决定前往西藏求学佛法的宗喀巴大师。动身离家前的那个晚上,他是否未曾料到明日之后,山岳所隔,世事两茫茫,余生故土已成身后事?亦或他早已参透人生无常,了悟此身是为娑婆世界而生,余生只为六度齐修,四摄普益?那时的宗喀巴大师是否也会如凡夫俗子一般,在这种种心绪背后,还藏有一份对于母亲和家乡的执念?

时间之间,凝结成锦——青海行(二)

 

时间之间,凝结成锦——青海行(二)

 

自16岁进藏始,47年的时间里,宗喀巴大师从一个普通的学经僧侣最终成为了受万人景仰的藏传佛教第二佛陀。末法之际,面对混乱腐化的西藏佛教,宗喀巴大师立下了重振佛教的宏愿。雪域高原上,他纵横捭阖,吞吐万汇,展一代宗师之风姿。一手大刀阔斧地进行宗教改革,倡导戒律,整顿佛门,为恢复佛教格律正本清源;一手殚精竭虑地著书立说,集众家之所长,建立佛学思想体系,为弘传佛教正法开宗明义。在他的努力之下,西藏佛教再现清正之气,藏传佛教得以重振。

大师之所以称为大师,在于\"为往圣继绝学,为后世开太平\"。在改革与弘法的同时,他创建了格鲁派,提倡持戒清净、学修有序、先显后密、显密兼修和止观并重;他在拉萨大昭寺发起了佛教史上前所未有的,有各教派万余僧侣参加的纪念释迦牟尼传召大法会,传召法会沿袭至今;他培养了众多优秀的格鲁派弟子,尤以前期八大弟子和后期八大纯贤弟子为最,其中便包括了一世达赖克珠杰和一世班禅根敦朱巴;他支持弟子修建佛寺弘传佛法,甘丹寺、哲蚌寺、色拉寺和扎布伦什寺至今仍然在藏传佛教中拥有着殊胜的地位……

我之信奉佛教,并非为世俗所图。佛教之于我,也并非迷信迂腐。佛是什么?明心见性之后的人。佛教是什么?一套教导我们如何从贪嗔痴的人成长成为人格完善、光明具足的人的思想体系。其实想明白了,佛教也就没有那么神秘,也没有那么玄学了,且这条路也并不是不可抵达。释迦牟尼、宗喀巴,以及汉地的虚云大师、弘一法师等等佛教的大成就者,都为我们验证了这条路的真实不虚。

仰止在佛陀,完成在人格。跟着大师的脚步,一点点完善人格,一点点圆满佛性。这一世做不到,就下一世啊,彼岸终会到达的……

起身走向九间殿旁的转经筒,摇动起声声不息的六字真言,此行圆满……

时间之间,凝结成锦——青海行(二)

拉杂相告

塔尔寺规定,佛殿之内不可拍摄,故文中图片均为殿外景致。

藏传佛教体系庞杂,仅以一文不可尽述,待日后写文时渐次涉及。

游记所涉佛教思想及人文历史,均为作者个人所思所感,如有冒犯,敬请包涵。

 

 

推荐美食

留言跟帖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站立场)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