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个民族都有他们的文化瑰宝,或是善歌善舞的民族习俗,或是独有的刺绣技艺,亦或是与众不同的饮食风俗……
随着交通、科技的日新月异,民族之间的界限越来越模糊,年轻一辈早已融入了主流的汉族文化中。这让少数民族的文化愈发珍贵。
11月,又去了趟互助县威远镇,主要是为了寻找原滋原味的土族民族文化。因为土族没有自己的文字,所有文化都是世代口口相传的,只有深入土族人民聚居地,才能揭开它的神秘面纱。
土族婚礼
那天阳光正好,照得人懒洋洋的。我们一行人先去了当地的土族民族风情园,那里基本汇聚了土族各项文化的传承人。
在董思明老师的带领下,我们到了园区的一个土族民居,是董老师的家。他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土族婚礼”的传承人,受邀在这里推广土族民俗文化,平日带领土族的阿姑、小伙子编排各式各样的节目。
土司招婿、民间婚礼、土司断案,一个个故事的演绎,展示着解放前土族的婚姻习俗。
土司招婿是对“土司嫁女”历史片段的再现。土族民族风情园曾是当地的土司府,土司家的阿姑在这里用抛绣球的方式招婿,并现场喝青稞酒、吃青稞面,拜天地。
举行完婚礼后,人们还会到开阔的地方大跳轮子秋,以庆祝这喜庆的时刻。
民间婚礼不及如此壮观,但也热闹非凡,对唱花儿、喝青稞酒、跳轮子秋、唱宴席曲、跳安昭舞……
土司断案讲述的是民国时期一位阿姑与小伙子两情相悦,却被家人以“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的方式许配给一个老大爷,最终到土司府状告老大爷,土司老爷根据阿姑的意愿断定此案的故事。这反映着当时介于封建与民主之间的婚礼习俗。
不论是过去,还是现在,土族婚礼始终与轮子秋、安昭舞、青稞酒、花儿、宴席曲紧紧联系在一起,一场婚礼就像一部关于土族民间文化的电影。
土族美食
土族作为一个生存在农牧结合区的民族,他们既有牧区好肉的习俗,也会以面食为主食。最令人叹为观止的是他们做青稞面食的手艺。
青稞,又称“大麦”,是一种粗粮。曾经那个粮食贫瘠的年代,人们便是主食青稞和牛羊肉。后来,小麦等精细的粮食流入青海,人们渐渐开始主食面粉和牛羊肉,青稞反而吃得少了。
不过,人们做青稞面食的手艺却还在。
姚玉梅,土族人,做得一手美味的青稞面食。青稞面食中最有特色的便是糌粑、青稞饼、焜锅馍馍。
糌粑就不用赘述了,是酥油奶茶和着青稞面、白糖做成的。这里我们说下焜锅馍馍,它的做法很特别。青稞面粉配点白面粉和成面团,发酵完成后,抹上红曲粉、香豆粉、姜黄等色彩鲜明的调味儿料,这时它就像一幅油彩画。
姚玉梅把一幅铺开的油彩画卷起来,切割成一个个层次分明的剂子,再放入模具中。事先,姚玉梅已经在院子外面燃起了一堆木头、麦草,等火熄灭了,正好把模具埋入灰烬中,借用灰烬的余温慢慢把焜锅馍馍烤熟。
大约40分钟后,焜锅馍馍出锅,掰下一块大口咀嚼,青稞、香豆子的味道充斥着感官,味道咸中带香,而且外酥里嫩,让人垂涎不已。每逢春节,人们走访亲友,都会带上焜锅馍馍,作为礼品赠送给对方。
青稞饼作为另一种特色青稞面食,也有着外酥里嫩的特点,不过多为甜口。刚出锅的青稞饼尤其美味,吃起来更像是糕点。
其实,当有客人的时候,土族人家都会上一大盘青稞面食,基本就是这三样,代表着土族人民的热情好客。
对了,说到土族美食,不得不提青稞酒,青稞酒的酿酒工艺便是土族人民发明并传承下来的,在4000年的历史中,青稞酒一直是土族美食的搭档,喝着青稞酒品尝土族美食,才能感受土族文化的韵味——多才多艺、欢乐团聚、直爽大气。
土族虽然是一个没有文字的民族,但凭借着传承人们的代代努力,它璀璨的文化依旧流传了下来,与其它民族文化并蒂开花,成为我国民族文化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我与世界# 你到过的最有吸引力的民族聚居地是哪里?
留言跟帖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站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