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海人过年有着十分浓郁的地域特色,不一样的年俗让青海人的年也过出了不一样的味道。虽然很多年轻人觉得年味淡了,但实际上这是他们长大了,想的事情多了,自然没有了小孩子那种对于过年的期盼,说简单一点就是:大了,成熟了,牵挂太多。
近年来,随着互联网的发展,青海人过年也有了一些别样的"网感"。比如,很多年轻人也会用手机来集福,各大平台推出的各种红包,年轻人们也是乐此不疲;家里的长辈们也学会了抢红包,虽然可能很多人不怎么会用红包,但交话费还是可以的,而且抢红包也是一项社交活动,是长辈与小辈们建立沟通的一个很重要的方式;在青海,抖音和快手也是非常流行的,不管是城市还是农村,拍一段小视频发到抖音或者快手,这已经成为了他们日常生活中的一部分,在一线城市没有实现的视频社交,在这里得到了很好的实践。
在青海,春节是一年当中最隆重的节日,没有之一。
青海人过年的传统,大致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前期的准备阶段,从腊月二十三开始,到大年三十,在这期间,大家忙着扫房除尘、购置新衣、准备年食、购买年货等等;第二阶段是拜年阶段,从正月初一到初五为主;第三阶段是欣赏文艺阶段,同时这个阶段也结合了拜年的过程,一般是从正月初六日到正月十七日。
小年这天,也就是腊月二十三,青海农村的家家户户都要祭灶。祭灶的目的是为了让灶王爷"上天言好事,回宫降吉祥"。有祭灶就有送灶,送灶多在黄昏入夜之时举行。这些习俗在农村还依然保留,在城市里很多人已经渐渐淡化了这个过程。这两年很多乡村的村民发家致富或者家里的孩子外出读书、工作,这些家庭比较流行在省会西宁市买房,住到西宁后基本上也就省略了这个习俗。当然,家里的老人们对于这些传统习俗还是比较上心的,不像年轻人那样对手机的重视度高过对习俗的重视度。
到了大年三十,各家从早上就开始忙了,祭祖、贴春联、打扫卫生,给家里的小孩也会换上新NANA(新衣服)。到了中午,很多家庭就已经开始包饺子、吃饺子了。到了晚上,家族里的男女老少聚在一起开始迎接新年的到来,摆上丰盛的年夜饭,摆上青稞酒,边吃边聊,或者看春晚,或者打麻将。
除夕这天,最最最重要的一项就是发红包,家里的长辈要给晚辈,或小辈要给老者给压岁钱。农村里的一般不会包红包,直接给钱(就是这么直接),青海人管这叫"散年钱",这也是小时候最最期待的一个环节。
就这样,热热闹闹的到了半夜十二点,春晚也差不多了,酒也喝得差不多了,家家都跑到门口放个鞭炮,迎接新的一年(虽然有些地方已经禁了,但这个习俗还是存在)。
从正月初一开始就要拜年了,过去大家拜年基本上提着的都是罐头、茶叶、冰糖包等"礼行",如今拜年的伴手礼也发生了比较大的变化,青稞酒、酸奶、果汁饮料以及水果等已经逐渐成为主流。不过很多人对伴手礼吐槽也比较多——你带回来,我再带回去,多此一举;但这是习俗,去别人家不带东西也不妥。
到了初三,青海人还有送神、上坟的习俗。一些搬到城里的人们也会选择这一天回到乡里老家上坟,表达对先人的思念。这是比较重要的一个日子。
春节期间,还有一个非常重要的活动,就是跳社火、看社火。从城市街巷到农村碾场,社火是青海人民少不了的。一年来,忙碌的庄稼人们扮演各种不同的角色,老爷、哑巴、泡泡娘等不同的"身子",舞龙、舞狮、高跷等极具河湟特色的文艺展演,青海人在以自己的方式庆祝新年,祈福新的一年风调雨顺、五谷丰登。
正月十五,青海人还有一个重要的活动,就是看花灯,主要在元宵节晚上全家人一起去观赏。不过,现在的年轻人普遍比较懒,基本上不太愿意跟家里一起。有对象的带上对象一起去,没对象的就家里宅着。在农村,还有一些地方比较流行"跳冒火",跟着队伍,跳遍村子每户人家,到了每家,门口有个火堆,跳过去,有辟邪的寓意。
过了正月十五,青海人的年基本过完了,但实际上要到“二月二龙抬头”这天,青海人的年才算真正结束。
留言跟帖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站立场)